在《宋史·奸臣传》的记载里面,一共记载有二十二名奸臣,分别是:蔡确、吴处厚、邢恕、吕惠卿、章惇、曾布、安惇、蔡京、蔡卞、蔡攸、蔡翛 、蔡崈、赵良嗣、张觉、郭药师、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万俟卨、韩侂胄、丁大全、贾似道。
这二十二个人中间有不少是否是奸臣?在后世有很多争议,比如,北宋王安石变法派的几个骨干蔡确、吕惠卿、章惇、曾布等,包括蔡京,曾经也是变法派,现在也有研究,说他被列为奸臣是在替宋徽宗背锅,南宋时期的奸臣争议略少,但也有个别未必符合奸臣条件。
历史结论的含义不一定准确,史书的评价很多都赋予了特定的意义,放在如今,很多历史爱好者在可以轻松判断因果的情况下,对其中有些名臣是否算得上是奸臣,也能有较清晰的,符合自己观点的解读。
虽然研究者或历史爱好者因为自身观点的不同,对各自的见解会有争论,但史书中记载的部分奸臣未必是奸臣还是可以肯定的。本文就写写小编心目中,这二十二人中最不该列为奸臣的三位,供大家参考争论。
倡导宋金联手灭辽,促成“海上之盟”的赵良嗣。赵良嗣,原名马植,是辽国汉人,投降北宋后,先是由童贯赐姓李,后由宋徽宗赐姓赵,从这就可以看出,赵良嗣曾经是比较红火的。赵良嗣很早就看出辽国快不行了,于是,赶紧的要给自己或家族找可以依附的对象,他本是汉人,自然就找到了北宋。
且赵良嗣跟北宋方面挂上钩后,提出了一个具体的灭辽方案,就是我们熟知的“联金灭辽”,两国联手干掉辽国,然后,北宋拿到梦寐以求的燕云十六州,赵良嗣提出并亲手促成了这个联盟。现在我们站在熟知历史的高度上,当然知道这是个与虎谋皮的方案。
但这个方案执行之后,造成恶果的最大弱点却不是因为赵良嗣搞出来的,而是由北宋自己的军事实力造成的,童贯带着十多万北宋最强的精锐雄赳赳、气昂昂地去攻打被金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辽国残余,却被兵力远少于自己的辽军打得大败,这事找谁说理去?
童贯和宋军的无能,让金国看到了机会,于是金军南下,赵良嗣背了锅,被宋钦宗杀掉,若干年后,又被史书列为奸臣。其实赵良嗣当宋臣的时间都没有几年,而且,他提出的联手金国的方案,现在看是错,但在当时未必就错。
北宋自己是不怎么敢单独去攻打压制了他们上百年的辽国的,赵良嗣无非是给北宋找了个盟友,给北宋加上了些勇气,各自出多大力获得多少收益,结果北宋自己玩脱了。赵良嗣后来反对北宋接受金国南京留守张觉投降的建议,也被否决,金国第一次南下攻宋就是用的这个名义。
金灭北宋,除了北宋军事实力让赵良嗣错看外,北宋两位皇帝的胆量也被错看。北宋的皇帝和军队若管用,金国能占到便宜?南宋只有半壁,都能抗住金国,北宋能怪谁?把北宋灭亡的主因归咎到一个只当了几年宋臣的赵良嗣身上,还把他写成奸臣,有些冤枉了。
只做了半年宋臣的奸臣张觉张觉是辽国,平洲人(今河北唐山、滦县至山海关一带),宋金联手攻辽时,他投降了金国,平洲被金国改为南京,张觉担任留守。金国在帮助北宋拿下燕云十六州后,把部分城池交给北宋,但金国准备把这些城池中的百姓和财富都带走,空城留给北宋。
平洲因为连着渝关(山海关),所以,金国抢劫的财富和人口都要从张觉把守的平洲经过,北上到辽东,张觉发觉这个事后,觉得很不爽,或许是因为他是燕云地区生长的土著,不愿意看着燕云地区的老百姓都被金国劫掠到遥远的北方去受苦,他又决定反金降宋。
金国出兵讨伐时,张觉一度还曾击败金军,并因此被北宋任命为平洲泰宁军节度使,接纳了张觉治下的平洲,但北宋不能在军事上给予张觉任何帮助,张觉最终还是被金军击败,本人逃到北宋管辖的燕京城中,最后,在金国的逼迫下,被宋朝宣抚使王安中杀死,人头交给了金国。
张觉之死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本来已经降宋,且帮助宋朝镇守燕京的原辽国“常胜军”,及其主帅郭药师(也被写进奸臣传)开始不信任北宋了,也担心哪一天当宋金交战时,处在抗金第一线的他们会和张觉一样,被北宋送给金国当礼物。
张觉被杀死两年后,金国以北宋曾经收容叛将张觉为借口,发动南侵,镇守燕京的郭药师在和金国交战失败了一次后,马上就投降了金国,北宋所辖的燕云地区丢失,金国直接长驱直入到汴京,这就是杀张觉的后遗症。但张觉后来却被写入奸臣传,而他从投降北宋,到被杀死,一共只做了半年宋臣(1123年5月至11月)。
敢禁止朱熹学说传播的韩侂胄,韩侂胄一辈子干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主导了“开禧北伐”,为了促成这次北伐,他就需要掌权,而要掌权自然就要排除异己,为此,搞出了个“庆元党禁”,在这个事件中最重要的是,韩侂胄禁止朱熹理学的传播,且把朱熹学说定为伪学。
想想朱熹在南宋后期,乃至明、清时期,在儒学中的地位,以及修纂史书的史官们都是朱熹的徒子徒孙,就能知道,提倡禁止朱熹学说传播的韩侂胄如果不是奸臣,那简直就是天理不容。
而且,韩侂胄主导的“开禧北伐”的失败,也是主因之一,从身份上来讲,他是外戚,非进士出身,这个身份成为宋朝的掌权人,本就不遭南宋的读书人们欢迎,他的曾祖父韩琦可是曾经跟狄青说过“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
这样一算下来,韩侂胄就极其不受读书人待见了,他大概是南宋后期至清朝,所有读书人整齐一致公认且没啥子争议的奸臣。不过,在如今,他的奸臣身份就大打折扣了,一个主张北伐收复故土,给岳飞平反,贬低秦桧的人,单以志向论,奸臣的称呼就名不副实。
上述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宋朝二十二位奸臣中,小编认为最不应该写成奸臣的三位,之所以没有把那些士大夫们写进来,比如章惇,是因为,大凡权臣,大多都做过一些不得人心的事,包括韩侂胄在内,有整过他人的经历和把柄,就不要怪和他们理念不同的史官骂。
反而是赵良嗣和张觉这样的,在他们成为宋臣后,是专心为宋朝服务,哪怕他们只是为了自己未来在宋朝获取荣华富贵而努力,至少,在他们为宋朝效力的那段时间内,没有对不起宋朝,因为宋朝自己的实力不如人,让两位降将去背锅,将北宋的灭亡归咎到他们身上,不太妥当。
在写进《宋史》奸臣传的奸臣中,哪几位不应该写进去?
上述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宋朝二十二位奸臣中,小编认为最不应该写成奸臣的三位,之所以没有把那些士大夫们写进来,比如章惇,是因为,大凡权臣,大多都做过一些不得人心的事,包括韩侂胄在内,有整过他人的经历和把柄,就不要怪和他们理念不同的史官骂。反而是赵良嗣和张觉这样的,在他们成为宋臣后,是...
王钦若为何不入《奸臣传》王钦若的故事及其代表诗作?
《奸臣传》列举了《宋史》中一些祸国殃民的奸臣。所有加入这个名单的大臣,几乎都摆脱不了奸臣的标签,在后世评价极低。《奸臣传》年的大臣有蔡确、邢恕、吕惠卿、张盾、曾布、安贞、蔡京、赵良思、黄千山、汪伯彦、秦桧、万奕柔、韩_舟、丁大全、贾似道。这里的人物无罪,但名副其实。同样列表不详细...
史弥远是大奸臣为何未被打入《宋史·奸臣传》?
因为史弥远在任期间做了这样一件事:大力推崇、弘扬理学,而脱脱时期的元朝正是理学的更加繁荣期,所以编写宋史的人故意不将史弥远这个大奸臣放入奸臣传。
史弥远是个大奸臣为何未被打入《宋史·奸臣传》?
史弥远相宁宗十七年,立理宗后又独相九年。他独揽朝纲,大权在握,终其政绩而论,虽非贤相,但却能爱惜人才,善于用人。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宋军击毙李全,论功行赏时,从将欲望甚高,朝臣也认为应赐以高官厚禄。史弥廷道:"御将之道,譬如养鹰。饥则依人,饱则飏去,曹彬下江南,太祖未肯以...
史弥远祸乱南宋26年,谥号和秦桧一样,为何没进奸臣传?
因为史弥远是正经的科考出身,崇尚理学,深得理学家们欢心,因此理学家们在撰写《奸臣传》的时候就没考虑过要把史弥远写进去。不仅如此,史弥远在文官集团中还颇有地位,他的父亲也是进士出身,当了文官以后更是推崇程朱理学可以说史弥远根正苗红,跟秦桧这样的奸臣还不太一样。首先来介绍一下史弥远这个人...
为什么史弥远没有被列入奸臣传
史弥远没有被列入奸臣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史藐远是宋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他的行为和决策对宋朝的政治生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他为什么没有被列入奸臣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一、史藐远的政治表现 史藐远在政治上以正直、忠诚著称。他并未参与任何对国家和人民不利的阴谋活动,也没有...
中国的史书为什么要写奸臣传?求解
《金史》、《元史》里,没有奸臣传。《明史》里的奸臣一共十个,但是有两个奸臣后面有一个“等”字,可见奸臣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明史》的奸臣传,简短的前言,更是把奸臣这个概念论述的更加清晰:“《宋史》论君子小人,取象于阴阳,其说当矣。然小人世所恒有,不容概被以奸名。必其...
偶然翻书,发现《宋史》奸臣传,佞臣传里都没
这个问题挺麻烦,据说变法代表了大多数民众的利益,理应得到多数民众的支持,谁拥护变法谁就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可是当野史公找到大力推动变法者的名单时,却感到疑惑了,他们的名字多见于《宋史》的奸臣传和佞臣传里,如吕惠卿、章敦、蔡京等等。 尤其是那个蔡京,名列导致北宋亡国的高俅、童贯等“六大奸贼”之首位,...
宋代给奸臣立传有什么依据
宋史是由元末脱脱主编,因修编时间很短(2年半),脱脱所做可能仅仅是把前人(宋、辽、金、夏)的史料统一整理,抄的成份多,自己的结论少。所以宋史奸臣传更多是宋人所写 什么样的人叫奸臣?依据是他们的主要作为,不忠于皇帝、背叛国家民族利益、把国家引向错误的方面者必是大奸大恶之人,当然也...
...祸乱南宋26年,谥号和秦桧一样,没进入《奸臣传》?
这个人就是宋宁宗、宋理宗两朝的权臣史弥远,其中宋宁宗时期掌权17年,宁宗去世宋理宗继位后,又继续掌权9年。由于在位期间,史弥远大权独揽,祸乱朝纲,因此后世将其称为“奸臣”。但死时仍极尽哀荣,被追封为卫王,谥号为忠献,与南宋著名奸臣秦桧相同。史弥远主政期间,主要有几大罪状: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