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有关诚信友善的漫画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不胜数的诚信的人有如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商鞅立木取信,获得了百姓信任,从而推行了新法;臾骈不负信,赢得世人尊敬;季札挂剑了却徐国国君心愿,被传为千古佳话。
立木取信的故事
1、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2、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3、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终于有...
有关取信于民的故事 名言
《南门立木》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
商鞅变法前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商鞅变法时为了取信于民, 就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下命令说: “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子。 ”
商鞅南门立木写一件在生活中和他一样的事情
取信于人 取信于人(qǔ xìn yú rén),比喻取得别人的信赖。出自于晋·陆机《豪士赋序》:“取信于人主之怀,止谤于众多之口。”做人、做事不要老持怀疑、猜测的态度,这样就会失信于人,要取信于人,就要相信别人,做事诚信,不偏激。典故:太祖时,郭进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
关于讲诚信的故事讲诚信的故事简介
1、《商鞅立木取信》: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
立木取信商鞅变法
从公元前356年商鞅任左庶长、变法完成,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共历时19年。这一系列改革包括废除井田制、开垦田地,建立县组织、迁都咸阳等,旨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军事力量。然而,商鞅最终因被控谋反而遭车裂处死。公元前340年,卫鞅率领秦军攻打魏国,生擒魏将公子昂,迫使魏国归还...
立木取信
1.怪:认为...怪;徙:迁移;搬;期:一整年;2.商鞅的法令制定好之后,没有向民众公布.招募如果有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就给那人十两金子。3.故事中,商鞅变法前先通过“立木”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威信,给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保证。也告诉我们 做人要讲究诚信,尤其是具有一定的权利更要守信...
立木取信翻译
再也没有盗贼,打仗时百姓都英勇杀敌,不再出现私下械斗的情况,郡县治安十分好。那些开始议论新法不便的人,有的又来阿谀它的好处。商鞅说:“这些人都是扰乱法令执行的人。”把他们迁逐到荒凉的边境地区居住。从那以后,秦国老百姓再也不敢再议论法令了。
语文s版 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
商鞅为了表示变化改革的决心,取信于民,争取劳动民众的支持,就采取了“南门立木”的策略,在都市南门,立了一根木,并承诺:“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但是这个时候,那些对统治阶级没有任何信心的民众,仍不愿意出头,所以商鞅又加至五十金赏金,于是就有人扛起木头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