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酢、胡安国、谢良佐、杨时。
1、游酢(1053~1123),建州建阳(建阳麻沙镇长坪村)人,北宋书法家、理学家。他自幼颖悟,过目成诵。程颐一见,谓其资可适道。后程颢令扶沟,设庠序,教人召酢职学事。元丰五年,登进士,调萧山尉,改博士。以便养,求河清县。范纯仁出判河南,待以国士,有疑义辄与参订。
2、胡安国(1074年-1138年),又名胡迪,字康候,号青山,谥号文定,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学者。
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丁丑科赵昌言榜进士第三人。为太学博士,旋提举湖南学事,后迁居衡阳南岳。提倡修身为学,主张经世致用,重教化,讲名节,轻利禄,憎邪恶。
3、谢良佐(公元1050年~公元1103年)字显道,人称上蔡先生或谢上蔡,蔡州上蔡(今河南)人,北宋官员、学者。师从程颢、程颐,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号称程门四先生。
4、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龙湖村人)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
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
扩展资料
成书经过
将这四部书合为一书,始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编排次序上,首列《大学》,次列《论语》和《孟子》,最后列《中庸》。他的意图是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
《大学》被朱熹视为修身治人的规模和为学的纲目。他说:“先读《大学》,立其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
对于《中庸》,朱熹认为它是孔门传授心法的经典,并引用程颐的话,说“这本书一开始说的是一个道理,中途便散为万事万物的道理,到了末尾又合为一个道理。
把它放开,和所有的事物都是相通的,将它收回来看,它又是那么神秘。”由此不难看出,朱熹把《大学》视为理学的纲领,而把《中庸》视为理学的精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书章句集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谢良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安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酢
朱熹《四书集注》中所引的游氏,胡氏,谢氏,杨氏等分别指的是谁?
游酢、胡安国、谢良佐、杨时。1、游酢(1053~1123),建州建阳(建阳麻沙镇长坪村)人,北宋书法家、理学家。他自幼颖悟,过目成诵。程颐一见,谓其资可适道。后程颢令扶沟,设庠序,教人召酢职学事。元丰五年,登进士,调萧山尉,改博士。以便养,求河清县。范纯仁出判河南,待以国士,有疑义...
朱熹《四书集注》中所引的游氏,胡氏,谢氏,杨氏等分别指的是谁?
1. 游酢,字定夫,建阳人,是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书法家。他在程颢、程颐门下学习,与杨时、吕大临、谢良佐并称为“程门四先生”。游酢的学说和著作对后世有深远影响。2. 胡安国,字康侯,是北宋时期的学者和政治家。他出生于建宁崇安,后迁居衡阳南岳。胡安国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主张经世致...
《四书章句集注》得注解中谢氏、尹氏等为何人?从何处可知?
谢氏即谢良佐,二程大弟子.尹氏即和靖处士尹焞,《宋史·道学列传》有传。《中庸集解序》中说“伊川虽尝自言中庸今已成书,然亦不传於学者。或以问和靖尹公,则曰先生自以不满其意而火之矣。二夫子於此既无书,故今所传,特出於门人记平居问答之辞。而门人之说行於世者,唯吕氏、游氏、杨氏...
先秦儒学(孔孟荀)·宋明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研究
朱熹的《四书集注》,就是这样做的。例如《论语集注》,除朱熹自己的注解之外,所引别人的注解基本上是二程及其弟子的言论。开卷第一篇《学而》,共十六章,引二程十三处,引尹氏六处,谢氏三处,游氏三处,杨氏一处,胡氏、洪氏、吴氏、范氏各一处,张敬夫一处。第二篇《为政》,共二十四章,引二程十处,范氏五处,...
孔子名言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