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 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10-10
史思明毕竟是久经沙场的人,他的军队都是训练有素。他趁敌军粮草军备,没有主帅。
第2个回答  2019-10-10
虽然他的兵马非常的多,但是不代表他们很会指挥打仗。
第3个回答  2019-10-10
虽然他率兵20万,事业需要很好的领导才能够打胜仗,说明对方更胜一筹。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 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
因为他的作战计划出现了问题,作战失败的一大部分是因为计划的原因。而其他的兵力巧妙地运用作战计划而赢得了这次作战。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 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
史思明毕竟是久经沙场的人,他趁敌军粮草军备,没有主帅,士气骄傲用一小股部队偷袭大军后方,烧粮导致军队出现缺量从而无法战斗。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没有表现出皇军的尊严和战斗力。起初,他们被安禄山打败,失去了许多好的河流和山脉。最后,皇帝被迫流离失所。安禄山被杀后,郭子仪等九次使节率领20万...

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的5万兵马?
历史上的九节度使互不统属,导致相互拆台,军中没有统一指挥,使得行动难以协调一致。观军容使鱼朝恩虽为监军,但不具备决策权,无法有效协调各部行动,加剧了内部矛盾。此外,郭子仪在关键时刻的负气逃跑,也是导致失败的因素之一。唐军在邺城之战的失利,根源在于联军内部的不协调和决策失误,而非绝对优势...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为何打不过史思明的5万人?
到此为止,安史之乱似乎终于要走向结束。对于唐肃宗来说,他也必须要开始考虑下一步的布局。因为,安禄山自然是大唐的祸患,但郭子仪、李光弼等政府军也不可不防。事实上,在收复长安和洛阳后,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地位就已经高到不能再高,以至于唐肃宗都不知道该拿什么来封赏他们。现在,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为何打不过五万人?
1、粮道被袭扰 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共率二十万大军进攻邺城,二十万人每天都要耗费大量军粮。而史思明正是看清了这一点,于是派少数军队去进攻邺城唐军,然后又派大批军队去袭扰唐军粮道。在这种情况下唐军很快就开始出现了粮食紧张,战斗力急剧的开始下降。2、唐军内外两线作战 安庆绪守在邺城,而唐军二...

安史之乱中郭子仪20万兵力怎么就败给了史思明的5万?
其次,唐肃宗不设元帅。以郭子仪和李光弼为首的九个节度使外加一个兵马使率20万大军讨伐叛军,后来更是又大范围增兵,但就是这样规模的作战,唐肃宗却没有设置元帅,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两唐书中记载唐肃宗不设元帅的理由竟是郭子仪和李光弼功勋差不多,让谁来做都很难统帅大军,先不说这个理由...

《石壕吏》古诗原文及赏析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

在安史之乱时,唐军为什么不灭了无法打开局面的史思明?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皇帝才不想冒着军队失控的风险,去平定史思明的叛乱。处于大唐皇帝的角度,安史之乱发展到这个阶段,已是标准的手足之患了。因为能平定这种叛乱最好,不能平定这种叛乱,也没有什么致命的危机。相反,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郭子仪、李光弼之类的人,那可真有可能成为心腹大患的...

六十万唐军在安史之乱中打不过史思明五万的原因是什么?
为何会发生这种情况?六十万唐军为何打不过史思明五万?之所以如此结局,内因外因都有,而且同样重要。首先说说内因:唐军虽有六十万之众,但都是些骄兵悍将,平时互相不服,让谁当统帅这个问题令肃宗十分头疼。其实,郭子仪与李光弼此时位列三公,一个司徒,一个司空,又同为宰相。而且,二人功勋、威望在...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