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发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郁证发微———郁证便秘论(上)

蒋 健

现代医学将慢性便秘定义为存在至少 3 至 6 个月的以下 2 个或 2 个以上症状: 排便频率减少,排便费力,粪便变形,粪便干结,排便不尽感或直肠肛门阻塞感,需手法辅助排便,未使用泻药情况下罕有稀便 [1] 。

中医将便秘定义为大便秘结不通的病证,可表现为排便间隔延长,或虽不延长但排便困难。 长期以来,中医按虚(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实( 热秘、气秘、冷秘) 为纲辨治便秘。 其实,便秘无论虚实,都存在因七情失和所引起的郁证性便秘,对此需要从郁论治或配合从郁论治,方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1 郁证性便秘的病因病机“魄门亦为五脏使”( 《素问· 五藏别论》) ,大便正常与否关乎于五脏功能的协调。 清代黄元御《四圣心源· 便坚根原》载: “盖肾司二便,而传送之职,则在庚金; 疏泄之权,则在乙木。 阴盛土湿,乙木郁陷,传送之窍既塞,疏泄之令不行。 大肠以燥金之腑,闭涩不开,是以糟粕零下而不黏联,道路梗阻而不滑利; 积日 延久,约而为丸。”可见乙木郁陷疏泄失权,可影响大肠传送。 而肝之疏泄功能可因情志而伤,于是郁证性便秘成立。

1. 1 肝肠相通,肝郁肠滞 金元李东垣认为,如同胸胁苦满、口苦、寒热往来一样,大便困难也是肝木枢机不利的表现之一。 《脾胃论· 脾胃胜衰论》载: “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

历史 上有四位医家认为肝与大肠相通,大便秘泄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肝之疏泄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

其一是明代李梴,其在《医学入门》中指出: “肝与大肠相通( 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 主)……因怒伤肝,乘肺传大肠者,肠鸣气走有声,二便或闭或溏,六君子汤加苏子、大腹皮、木香、草果、厚朴、枳实。 便闭者,三和散、四磨汤。”

其二是清代程杏轩,其在《医述》 中 遵李梴注解:“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 大肠病宜平肝。”

其三是清代唐容川,其在《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直指肝失疏泄则大便困难: “肝主疏泄大便,肝气既逆,则不疏泄,故大便难。”其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脏腑通治》中再次强调: “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 肝内膈膜,下走血室,前连膀胱,后连大肠。 厥阴肝脉,又外绕行肛门。 大肠传导,全赖肝疏泄之力。 以理论,则为金木交合。 以形论,则为血能润肠,肠能导滞之。 故所以肝病宜疏通大肠,以行其郁结也。 大肠病如痢症、肠风、秘结、便毒等症,皆宜平肝和血润肠,以助其疏泄也。” 此理论亦受到民国医家涂蔚生的推崇( 《推拿抉微· 认症法· 脏腑通治》) 。

其四是清代吴谦,其在《医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中指出大便困难如同胁痛一样均是肝失条达之果: “肝自郁则失其条达之性,必本经自病,故便难两胠痛也。”现代陈英杰提出“肝寄腑于大肠”之论,以试图解释“肝与大肠相通”的病机。 其大意是与肝相表里的胆难以为肝降泄浊气,故借道大肠而行降浊功能; 肝气疏泄正常则利于大肠降泄浊气、排出糟粕,反之大肠开合有度则利于肝气疏泄[2]。肝与大肠相通,肝失疏泄条达之令则大便困难,故便秘易 受 情 志 因 素 的 影响。 这是有 目 共 睹 的 临 床事实。

1. 2 忧愁思虑,气结气虚 《灵枢· 本神》 载: “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素问· 通评虚实论》载: “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后世医家对此多 有注解。 明代医家王肯堂《证治准绳· 关格》载: “忧愁则气闭塞不行,血脉断绝,故大小便不得通。” 董宿《奇效良方· 膈噎门( 附论) 》载: “大凡忧愁愤怒,盖出于思,思则伤神,气不舒,气聚结不散,为结为痞,为膈为噎,乃正气虚,使气道嗌塞,大便自 结。” 清代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载: “然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故隔塞否闭,气脉断绝,而上下不通也。 气固于内,则大小便道偏不通泄也。 何者? 藏府气不化,禁固而不宣散,故尔也。”

可见历代诸家基于《内经》所论,均认为忧愁思虑可以导致脏腑气机闭塞不行而发生便秘。 结合肝与大肠相通理论,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忧愁思虑导致肝气失于疏泄,影响大肠传导而致便秘; 又根据思伤脾、 思则气结的理论,可以理解为脾气约束不能为胃 行其津液而发生脾约便艰。

以上均从情志因素导致气机郁滞立论。 明代秦景明在《症因脉治· 大便秘结论》中的论述更为全面,其将忧愁思虑引起便秘的病机分为虚实两个方面: “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忧愁思虑,诸气怫郁,则气壅大肠,而大便乃结。 若元气不足,肺气不能下达,则大肠不得传道之令,而大便亦结矣。”结合忧伤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可以理解为忧愁思虑致使肺脾气虚不足,无力推送大肠传导,从而发生虚秘,与气壅大肠之实秘形成对照。

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痨瘵门》也注意到了忧伤损耗肺之气液导致虚秘的病机: “劳于肺者,因过忧而耗气,则燥胜而液枯,干欬声哑,二便秘濇,皆由此而作也。” 而清代叶天士则认为肺气痹阻可致实秘,提出了“肺痹”便秘的证治,其在《临证指南医案· 肺痹》中指出: “脉小涩,失血呕逆之后,脘中痞闷,纳谷 胀,小便短赤,大便七八日 不通。 此怒劳致气分逆乱,从肺痹主治。 怒劳气逆,鲜枇杷叶、 土栝蒌皮、 黑栀皮、 郁金、杏仁、杜苏子、紫降香、钩藤。”

概而言之,忧愁思虑、怫郁愤怒等七情内伤影响气机导致的便秘有虚实两端。 气滞实秘乃是由于肝失调达、气机郁滞或肺气痹阻导致气壅大肠,气弱虚秘乃是由于脾肺气虚无力推送大肠传导。

1. 3 五志化火,津枯肠燥 七情五志郁久化火,耗伤阴津血液,致使肠枯便秘,犹如无水行舟。 丹波元坚《杂病广要· 痼冷积热》载: “倘使七情抑郁,五志感触,六淫外侵,以致营卫不调,气血变乱,阴阳舛错,即我之真元,变而为烁石消金之烈焰,津精血液从此而枯,枯则虚火愈甚,轻为舌破口糜,齿疼目痛,二便秘结”。

清代张璐《张氏医通· 火》认为五脏六腑皆可因五志之火灼伤津液而致肠燥便秘: “又凡动皆属火,故气郁火起于肺,大怒火起于肝,醉饱火起于脾,思虑火起于心,房劳火起于肾,此五脏所动之火也。 然而六腑皆然……舌苔喉痛,便秘不通,此大肠之火动也。”

脏腑诸火之中,心火及肝火最易引 起便秘。 清代黄凯钧《友渔斋医话· 证治指要一卷》载: “用心血耗,好色精亏,善怒肝旺,肝旺则脾胃先伤,纳食欠运,大便或燥结,或溏泄,饮食不化精微,而成痰涎。” 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脑充血门》载: “盖大便不通,是以胃气不下降,而肝火之上升,冲气之上冲,又多 因胃气不降而增剧。”火旺劫津,导致肠燥虚秘; 另一方面,也可因思伤脾,脾胃虚弱生化不足,导致津血亏虚便秘,殊途同归。

丹波元坚《杂病广要· 脾胃病》认为思虑伤脾既可引起便溏又可引 起血枯便秘: “思虑则伤脾。 心脾相连,心生血而脾统血,血枯脾弱,外证则大肠干燥而秘结,非若饮食不节,脾气损伤,大肠多 溏也。 当 归补血药,故用之最多。”年迈体虚、忧思郁结亦可导致津枯便秘,如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 肝气肝火肝风论治》 中指出: “高年忧思菀结,损动肝脾,右胁气痛,攻胸引 背,不能平卧,气粗液夺,食少便难。”

1. 4 心主神明,劳心便秘 《素问· 灵兰秘典论》最早暗示情志影响心主神明的功能可能引起便秘: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主明则下安。”

明代傅仁宇则明确指出情志伤心可致血燥津枯便难,其在《审视瑶函· 运气原证》中指出: “心者,神明之官也,忧愁思虑则伤心,神明受伤,则主不明而十二官危,故健忘怔忡。 心主血,血燥则津枯,故大便不利。”

清代诸家均有同感,黄庭镜《目经大成》进一步阐述道:“心者,神明之官。 过于思虑忧愁,久久则成心劳,心劳而神明伤矣。 是以怔忡健忘,目 暗羞涩。 且心主血,血燥便难,血濡便润。”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虚劳病诸候上》也指出劳心便秘的现象: “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可见劳心导致的便秘既可因于心火炽盛伤津而肠枯便涩,也可因于心血亏虚而肠枯便涩。

1. 5 气郁食滞,痰瘀内阻 肝失条达、 气机郁滞造成六郁,尤以食、 痰、 瘀最能影响肠腑通畅。 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 破滞气七十九》有载: “七情相干,痰涎凝结,如絮如膜,甚如梅核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不去咽不下,或中艰食,或上气喘急,曰气隔、曰气滞、曰气秘、曰气中,以至五积六聚,疝癖症瘕,心腹块痛,发则 欲绝殆,无往而不至矣。”说明气滞痰瘀可以引起便秘。

情志怫抑也可引 起血瘀便秘。 清代陈士铎《辨证录· 大便秘结门》即指出: “人有大便闭结不通,手按之痛甚欲死,心中烦躁,坐卧不宁,似乎有火,然小便又复清长,人以为有硬屎留于肠中也,谁知有蓄血不散乎?夫蓄血之症,伤寒多有之,今其人并不感风寒之邪,何亦有蓄血之病? 不知人之气血,无刻不流通于经络之中,一有怫抑,则气即郁塞不能,血即停住不散,遂遏于皮肤而为痈,留于肠胃而成痛,搏结成块,阻住传化之机,隔断糟粕之路,大肠因而不通矣。”

郁证发微———郁证麻木论
当代中医亦有许多有关情志不遂导致或加重麻木的临床报道 [19-21] 。 郁证性麻木通常多伴有失眠、多梦、焦虑、 烦躁、 头晕、 心悸、 胸闷、 气短、 健忘、 周身疲惫乏力等神经衰弱类症状 [22] , 具有广泛性、多样性临床表现的特征 [23] 。 3. 2 麻木症状具“怪异性” 郁证性麻木主要有以下 “怪异性”特...

郁证发微-郁证疲劳论(上)
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令人遗憾的是, 当代中医长期以来临床每遇患者诉说疲劳总是倾向于认为属于虚劳或虚证, 动辄以补益为治,殊不知如同存在郁证性虚劳一样 [2] , 还存在郁证性疲劳之类型。 郁证性疲劳概指七情内伤所导致的疲劳。 1 郁证性疲劳的病因病机 1. 1 气血不 足, 情志所致 气血亏虚看似疲劳之病机,...

郁证发微
长期以来,中医按虚(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实( 热秘、气秘、冷秘) 为纲辨治便秘。 其实,便秘无论虚实,都存在因七情失和所引起的郁证性便秘,对此需要从郁论治或配合从郁论治,方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1 郁证性便秘的病因病机“魄门亦为五脏使”( 《素问· 五藏别论》) ,大便正常与否关乎于五脏功能的协调...

郁证发微2
2. 2 从临床表现识别郁证形态 从古代文献所记载情志因素导致阳痿的伴随症状来看, 计有腰酸类(腰软无力、腰足痿弱、骨内酸痛)、眩晕类(两目 昏花、不能远视、头晕、神昏、头痛)、寒热类(精寒、 骨蒸潮热、 足冷、夜热、畏寒), 以及不育、 精滑、 失精、 便溺、 不寐、 多梦、胁肋胀痛、 口苦、 自汗、 ...

郁证发微
郁证发微———郁证便秘论(下) 蒋健 郁证性便秘的治法方药 以下治法方药均明言可用于治疗情志因素所引 起的郁证性便秘。 2. 1 疏肝解郁、 清肝泻火类 宋代王怀隐、 陈昭遇等著《太平圣惠方· 肝实热》载泻肝柴胡散( 柴胡、 玄参、甘菊花、 地骨皮、 羌活、 细辛、 川 大黄、 石膏、 黄芩、 羚羊角屑、...

如何评价张仲景?
小柴胡汤就是当今用的最多的开郁结、治郁证的经典名方,首创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是治少阳病的主方,以辛开苦降、补虚泻实为宗旨达到燮理少阳,调和枢机之目的。又比如用桂枝治情志疾患,治抑郁情志用小量桂枝,治狂躁情志便要加大药量等,以用药规律解释方证,体现张仲景对药性了解之精确,医术之高超。 参考文献...

我国古代的名医有
明代医家 著《正学正传》 发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首创郁证。●薛已(立斋) 1487~1559明代医家 著《外科发挥》等 调理脾胃,滋补命门●汪机(石山) 1436~1539明代医家 著《针灸问对》等 针灸外科内药皆有所成●王纶(节斋) 15~16世纪明代医家 著《本草集要》等 主张攻四子之书● 李时珍(濒湖) 1518~...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