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中国悲剧中“大团圆”式的结尾?
让他们在进步的同时又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表现在文字里,便成了“大团圆”式的悲剧结局。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大团圆’结局??
首先,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历史循环观,深深影响了我国小说的创作。“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道者,反之动”等等,都体现了这种哲学观。在古人们看来,宇宙万物是循环的,它们最终会回到原点。这种哲学观在小说中则表现为“大团圆”结局。当然在促进这种创作模式形成的不只是这...
中国大团圆结局的作用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常常以大团圆结局为特点,这似乎暗示了古代中国文学对悲剧的相对缺失。从审美角度看,喜剧性结局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它在情感层面上,与人物和作者的期望达成和谐,给予读者欣慰与愉悦的体验,体现出人性的美好,超越了战争背景,映射出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种大团...
中国古代悲剧为何一般都有圆满的结局?
1. 胡适指出,“团圆的迷信”反映出中国人思想上的薄弱。他认为,尽管人们深知世事无常,多的是悲剧和离别,却仍要坚持“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坚持善恶有报的观念。这种闭目不见现实世界残酷的文学,只是简单的说谎。2. 醍醐子曰,中国文化推崇的是长寿、永生、美满,追求中和之美,不喜欢毁灭和悲...
对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认识
大团圆”结局适应了当时的观众心理,通过善恶有报的情节,给予观众希望和安慰,体现了文人的乐观精神。《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经历了生死轮回,最终实现了梦境中的爱情,这种结局也延续了大团圆的传统。总的来说,元杂剧的结局融合了悲喜,既反映了文人的创作理念,也迎合了民间的审美期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大团圆结局的作用
大团圆,是为了弥补现实的苍凉。渴望超越自身局限的体现。中国人喜欢大团圆,就像童话故事里的结局永远都是“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其实就是中国人对大团圆的最好解释,自古以来的中和之美思想奠定了“大团圆”的理想世界。中国的艺术作品大都倾向于团圆结局,就算是死也要死的浪漫。《梁...
中国古典小说大团圆结局与悲剧结局的作用
中国古代是没有严格意义的悲剧的。四大悲剧也只是情节壮烈,结果依然大团圆。大团圆结局是为了为统治者服务,表现社会繁荣和宣扬封建社会的伦理观道德观,悲剧也是这样的目的。那些批判统治者的悲剧多少都是出现在动荡社会,是为了表现人民疾苦。这算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写法。但是,仍然不能说古典小说有悲剧。
大团圆式结局
中国古代作品多大团圆结局,可以说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的悲剧。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多为“大团圆结局”?
中国古代大多数作品,尤其元杂剧,故事结局一般都是大团圆式的,《西厢记》张生最终考取状元,抱得美人归,而同样作为西方爱情代表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却以二人双双殉情为结局,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虽也双双殉情,但最后还用浪漫的手法——两人化蝶双飞,同样给人以幸福团圆的结局,即使是“感天动...
中国戏剧多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满结局告终,这其中是否有什么文化...
中国古代的戏剧大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大团圆结尾。这种“大团圆”结尾的结构模式,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元朝的民族压迫和吏治腐败深深地刺痛着报国无门的文人,他们就把这种扶危济世的理想加以美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以苦开头,以乐结束,用惩恶扬善的结尾,使戏剧洋溢出了浓厚大团圆色彩。随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