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小令吗

如题所述

(宋)辛弃疾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从小序可知,此词是辛弃疾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一个中秋的晚上为友人吕叔潜而作的。吕叔潜,名大虬,与当时一些名人有交住,生平事迹不详。辛弃疾到建康先后有两次,一次是在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任建康通判,另一次是孝宗淳熙元年(1174)为江东安抚使参议官。此词究竟作于哪一年,不可确考。

首二句写中秋月的明亮。一轮秋月高悬于天空,金光闪烁转动,正如飞上天空的镜子,又重新磨亮了。接着词人想到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就举起酒杯,向月中的嫦娥发出痴问:月亮缺了又圆,可是人却被白发欺凌,不能再年青,怎么办?前人对月发问,可谓多矣。唐朝大诗人李白有《把酒问月》诗,他提的问题是:“青天明月来几时?”天上的明月何时才有的?这是个宇宙的问题,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也曾“把酒问青天”,他提的问题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也是天上的问题。而辛弃疾在这里提出的却是人间的问题。必须指出,此词无论是写于乾道五年(当时辛弃疾三十岁)或是写于淳熙元年(当时辛弃疾三十五岁),辛弃疾当时的年龄并不能说老,也未必已有白发。所以这里的“白发欺人”当是虚拟之辞,意思是虚度年华、担心早生华发。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至乾道五年已有七年,至淳熙元年已有十二年,他一直主张收复中原,曾向统治者上《美芹十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九议》等等,提出一系列战略战术措施,但南宋统治者却苟安于半壁江山,不思统一祖国,所以他的意见都未被采纳,词人也无法施展抱负。他觉得南渡以来这些年,未能实现自己的抗金杀敌、收复中原的愿望,实际上就是虚度青春,而这在人间谁也不关心你是否岁月蹉跎,因此只能向天上的嫦娥发问:一旦白发降临,就无法参加抗金大业了,这如何是好,所以,这一发问,是词人对国事焦急关切的心声,字里行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既然是身在人间,由于南宋主和派的阻拦,词人不能抗金,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于是过片换头词人突发浪漫主义的奇想:不如乘着好风,自己奔驰到万里长空中去,岂不是可以直接俯视看到祖国整个的大好山河么!这里,曲折地反映了词人急切希望祖国统一的理想。末二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仇兆鳌注引《酉阳杂俎》云:“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又是一个神话传说。辛弃疾驰骋想象,要求斫却月中的桂树,使更多的清光普照人间,显然有着象征意义。周济《宋四家词选》云:桂婆娑“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其实,岂只“不止秦桧一人”,主要的还是指北方的金统治者。词人认为中原被金兵侵占,犹如月光被桂树遮蔽,使中原百姓不被月光照明,所以要斫却月中桂,即将金兵驱逐出中原,使北方人民也见到光明。词人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深刻地表现了他希望统一祖国的伟大理想和美好愿望。

全词想象奇特,意境阔大,气势磅礴,是辛词中杰出的浪漫主义佳作之一。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小令吗
从小序可知,此词是辛弃疾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一个中秋的晚上为友人吕叔潜而作的。吕叔潜,名大虬,与当时一些名人有交住,生平事迹不详。辛弃疾到建康先后有两次,一次是在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任建康通判,另一次是孝宗淳熙元年(1174)为江东安抚使参议官。此词究竟作于哪一年,不可确考。首二句写...

太常引是词的什么标题还是小序?
太常引,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以辛弃疾《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为正体。代表词作有纳兰性德《太常引·自题小照》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

辛弃疾的太常引是几岁写的诗?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南宋辛弃疾在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的中秋夜(八月中秋),为赠友人而创作的一首词。已知辛弃疾出生在南宋宋高宗的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即公元1140年的5月28日)。所以创作《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时候,辛弃疾是34周岁(虚岁是35岁)。

太常引是词的什么
根据中国文化传统网得知:“太常引”是词牌名,又名“太清引”“太常引令”“羊角风”“玉人歌”等。以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为正体,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代表作品有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等。词牌,也称为词格、词调,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属于什么类型的?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词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代: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

辛弃疾《太常引
辛弃疾在《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词中,以中秋月夜为背景,展现了他豪放激昂的爱国情怀。这首词不同于传统的咏月抒怀,而是将个人的壮志难酬与国家的山河之志紧密相连,体现了词人情思浩荡,神驰天外的风格,被陈廷焯誉为“词中之龙”。词作于淳熙元年中秋,辛弃疾借皎洁的月影和明亮的飞...

太常引的词牌格律
定格格律对照例词:【南宋】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一轮秋影转金波,中仄仄平平(韵)。飞镜又重磨。中仄仄平平(韵),把酒问姮娥:仄中仄、平平去平(韵)。被白发欺人奈何?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带月的古诗有多少首?
这是一首中秋怀人的词,上片写赏月,以“快”、“怕”、“怜”等字领起,点急切之情,现担心之意,表爱月之心,并暗中感伤自己之幽独,下片先写赏月之宴之酒歌,后述赏月之人之叹之想,借月圆说团圆,情溢字里行间。全词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妙。 2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出自哪里?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二句和三四句是什么样的关系
铺垫关系。第一二句是对事件背景的交代,三四句为事情的发展,一二句铺垫了后续。所以《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二句和三四句是铺垫关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