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有绨袍赠”的出处是哪里

如题所述

“尚有绨袍赠”出自唐代高适的《咏史》。
“尚有绨袍赠”全诗
《咏史》

唐代 高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作者简介(高适)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咏史翻译及注释
翻译
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就更应该同情范雎的贫寒了。

现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注释
①尚有:尚且还有。绨 [tì]袍:用粗丝绸做成的长袍。
②怜:同情。范叔:范雎,字叔。战国时期的范雎。由于须贾告状,他被毒打得几乎死去,后来逃到秦国当了宰相。须贾来秦,他特意以贫穷的面貌去相见,须贾送绨袍给他御寒,他感到须贾还有故人之情,就宽恕须贾。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③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④犹作:还当作。布衣:指普通老百姓。
咏史评析
高适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一段故事。诗中的“尚有”,还有;“绨袍”,用一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范叔”,指范睢。范睢字叔,故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魏相派人凌辱范睢,几欲置之死地。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须贾知范睢已为秦相,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他,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放须贾回魏国。诗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而应有贫寒、穷困潦倒的意思;“尚有”与“应怜”相连接,说明须贾虽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点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对故人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这是非常可贵的。也就是这样的同情、怜悯之情,救了他的命。这说明,为人不可太势利,太刻薄,要宽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这两句写须贾并不知道范睢已贵为秦相,还把他当成平民看待。诗人在这里是在借题发挥,意在讽刺须贾徒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竟然把身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实在可悲可叹。诗中的“天下士”,即国士,杰出的人才。“布衣”,代指平民。古时一般平民穿布衣。平心而论,这两句议论与须贾不识范睢为宰相相衔接,有些牵强附会。范睢被魏相羞辱、鞭挞后,世人都以为魂归地府了;须贾使齐,要拜见的是秦相张禄,不可能知道范睢改名换姓。范睢布衣往见须贾,装作一副穷酸相,没有人会把他与威风八面的秦相张禄联系在一起。因此,说须贾不识国士,不以国士待之,是有些强人所难;而须贾在那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他吃饭,赠以衣服,应当说是做得不错的,说明他的人性没有完全泯灭,这与他当初向魏相报告范睢受齐人之金,范睢受到凌辱,奄奄一息,而他不加丝毫劝阻相比,不知要胜过多少倍。也正因为如此,范睢才留他性命,让他回国。但是,诗人是有感而发,向诗人这两句中所说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诗人少年落魄,晚年才发迹,少年时虽然没有范睢那样的遭受奇耻大辱,但也没有少遭达官贵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没有人在他没有发迹的时候把他当作人才来看。因此诗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间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天下士”,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首诗叙事和议论结合,充满情感。诗人在诗中发古之幽情,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中几个连接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上两句的“尚有”、“应怜”,写出须贾赠袍时的那种怜悯心态,并不以为范睢能够发迹,更没有看出范睢已经发迹,看出须贾只是一个平庸之人;下两句的“不知”、“犹作”,看上去是心平气和借事说事,而实际上是充满激情,对这种把人不当人看待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同时心高气傲,让世人为之瞻目。
咏史创作背景
《咏史》是诗人高适创作于盛唐。诗人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这首诗正是写于未入仕途之时。因他自以为是“天下士”,却只得到个“封丘尉”,于是通过写古人赠绨袍的故事来比喻现在,表达了对有才华的贫寒人士得不到同情、重视的悲愤情绪。此篇虽题为“咏史”,实则是诗人借咏史来发泄自己的愤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尚有绨袍赠”的出处是哪里
“尚有绨袍赠”出自唐代高适的《咏史》。“尚有绨袍赠”全诗《咏史》唐代 高适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作者简介(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

“一寒尚有绨袍赠”的出处是哪里
“一寒尚有绨袍赠”出自宋代杨万里的《谢叶叔羽总领惠双淮白二首》。“一寒尚有绨袍赠”全诗《谢叶叔羽总领惠双淮白二首》宋代杨万里情知此味饮中环,暖律何缘到死灰。去岁海红犹间识,今看淮白不曾来。一寒尚有绨袍赠,双鲤仍随尺素回。厚禄故人书尽绝,只余计相解相哀。作者简介(杨万里...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出自唐代高适的《咏史》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这诗的作者是谁
唐代诗人高适所做《咏史》是一首咏史绝句。高适通过写古人赠绨袍的故事来比喻现在,表达了对有才华的贫寒人士得不到同情、重视的悲愤情绪。

绨袍之赠相关诗歌及故事
唐朝诗人高适的《咏史》以战国时期魏大夫须贾赠绨袍给范睢的典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感。诗中“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描绘了须贾对范睢的怜悯,尽管曾有嫌隙,但仍赠袍示好,这体现了宽容与人情的可贵。范睢后来成为秦国宰相“张禄”,须贾却不知晓,仍视他为布衣,讽刺了当时的识人不明和社会...

千家诗:高适《咏史(尚有绨袍赠)》原文译文赏析
唐\/高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注释】①绨袍:用粗丝织成的较厚的衣服。②范叔:战国时范雎。范雎本是魏大夫须贾门客,后须贾在相国魏齐前说范雎坏话,魏齐怒,差点将范雎打死。范雎更名张禄,逃到秦国,官至宰相,威震天下。后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故意穿破衣服去见他...

尚有丝绸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土。犹作布衣看。谜底是什么
作者:【高适】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注释】[注释](1)前两句:绨袍,粗丝绵之袍。范叔,指战国时魏国人范雎。这两句讲述了一个典故:魏国派须贾、范雎出使齐国,齐王重范雎之才,赐给他银子,而没有给须贾。须贾诬范雎暗通齐国,范雎被迫害而逃往秦国,改名张禄,...

咏史译文 | 注释 | 赏析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而段故事。诗中的“尚有”,还有;“绨袍”,用而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范叔”,指范睢。范睢字叔,故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须贾怀疑范...

诗词赏析:高适的诗有哪些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除夜作 作者: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咏史》唐 作者: 高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塞上听吹笛》唐 作者: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范睢绨袍的典故
【恋绨袍】 唐·柳宗元:“知怀褚中,范叔恋绨袍。”【绨袍故】 宋·黄庭坚:“谅无绨袍故,尽是白头新。”清·邓廷桢:“寒且住。待积取叉头,还尔绨袍故。”【绨袍赠】 唐·高适:“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赠绨袍】 清·徐文烜:“感君多意气,不必赠绨袍。”【一寒如此】 ...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