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宁-蒲松龄 分析主题思想

越详细越精华越好 200字左右

婴宁是蒲松龄理想中人物,但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人物。她“出于幻域,顿入人间”(鲁迅评《聊斋》语),是当时生活的反映。生活中的活人,艺术反映中真实的艺术典型,即使在现代,也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存在;正相反,《红楼梦》脂评说得好:“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婴宁的形象,蒲松龄自指有两特点,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是蒲松龄对婴宁的认识、对婴宁的设计。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正是婴宁的真处和美处。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嫁入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人狐交配而生的婴宁如此,完狐所生的小翠(《小翠》)也如此。小翠几乎与婴宁一样美貌绝伦、天真绝俗,然而不是也毫无怨言地听凭母亲之命送给了一个连人事也不知的痴儿么?这难道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糟粕?蒲松龄只能根据生活,根据生活给予的理想来塑造人物。他的杰出才能正表现在婴宁的复杂性上。婴宁形象的复杂性正是作家忠实于生活的创作方法的胜利。说婴宁的“缺陷”应去除,不但是求全之毁,更是脱离历史实际的要求。
管封建社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是婴宁以一介弱女仍然获得了胜利,这当然是由于蒲松龄热爱她的原故。蒲松龄为什么偏爱她,赋予她最长的篇幅?是由于她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前人久已指出一部《聊斋》可以概括为“惩恶扬善”四个字,然而《聊斋》中惩恶更是为了扬善。一部《聊斋》中的善最主要的正是“孝”。孝是贯串于《聊斋》始终的,是至高无上的。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她正是为了使鬼母能有所依栖才远出踏青,才破愁为笑,才在姨兄王子服前明骂似贼、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以暗示老母在她心中的地位。正是这一点孝情,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但是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动,非只为继承香烟重视男子;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这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12
《婴宁》这篇小说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悲欢离合,没有艰难困苦,没有通常所说的性格冲突引起的情感波澜,也没有把主人公推向生死一线的风口浪尖。有的只是轻松的氛围,欢愉的意境,奇迹似的邂逅和美满的结合。应当说,这是一篇虽有鬼狐的灵异和现实的情节,但却是以描摹人情人性的美和独特的性格美、情操美为主要目的的小说。
小说描写书生王子服痴心追求狐女婴宁的故事,而着重刻画婴宁娇憨动人的性格。婴宁以其笑,在《聊斋志异》中别具色泽,别开生面。她笑得娇美:艳丽、天真、无邪。她的笑,使小说中其他人物解颐忘忧,有时却使他们狼狈尴尬。但融涵在婴宁特征中的"笑",实际上成了婴宁生命的一部分。婴宁的笑有时不顾封建礼俗,有时显得完全不通人情世故,不该笑而纵声,不当笑而前仰后合。然而,作者笔下的婴宁始终让后世的读者得到一种销魂蚀骨的美感,这主要是因为婴宁笑出了天真纯洁善良无瑕的美,又笑出了无视封建礼教,一秉纯性纯情的美。她的笑声融汇了对爱情的忠贞,对理想婚姻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小说对婴宁的塑造,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所要正面描叙的对象,并不是婴宁,而是比较次要的人物。作者借助次要人物的眼光观察主要人物,并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主要人物。作者正面叙述王子服、吴生和王母。过上元节时,吴生邀王子服郊游,王子服无意中与婴宁相遇。于是,小说便通过王子服的观察对婴宁进行侧面。等王子服把婴宁带回家后,又通过王母、吴生等人的观察和感受对婴宁进行侧面描写。采用侧面描写手法的优点是:
首先,婴宁是一个孤女。对幻想出来的狐狸精,如果原原本本地作正面描写,往往会遇到困难,容易破绽百出,无法自圆其说,或者显得笔法笨拙,不得不生编硬造。小说把现实中的人物置于明处,把狐狸精推到暗场,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狐狸精打交道,就可以把狐狸精的来踪去迹,写得忽藏忽露,这样既避开了难点,写起来又自然省力。狐狸精如云中之龙,时而露一鳞半爪,而不是纤毫毕现,这便大大增强了神奇色彩,使小说具有深邃的竟境。
其次,婴宁具有美丽的容态、神奇的本领和高尚的品德。小说不正面描写她,而是着重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对她的感受,"从人物眼中看出",可以使读者觉得十分真切,也更能感受到婴宁的特异之处。王子服初遇婴宁,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回家后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忽忽若迷。这就是用了夸张手法表现婴宁的容貌举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全篇写婴宁的笑,也常常是笑声先人面出现,别人来睹其面,先闻其声。邻居们发现她"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所以都喜欢她。"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由此可以想象出她的笑声、笑态该有多美。作者的笔紧紧跟定了次要人物,却处处都在刻画主要人物。叙述虽采用第三人称,却有第一人称的许多特点和长处。不但叙述角度相对固定,便于剪裁和集中,使整个故事一气呵成,而且感情色彩异常浓厚,使主要人物的奇才异能和美好情态得到有力的渲染。
此外,《婴宁》的构思也有避实击虚之妙。作者的《与诸弟侄书》论述文章作法时说:"盖意乘间(空隙)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这种避实击虚、翻空出奇的方法,也用到这篇小说之中。《婴宁》这篇小说写王子服到西南山中寻找婴宁,见到的景象是:"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只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栅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明如镜,墙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菌藉几榻,罔不洁泽。"但明伦评论说:"未见其人,而先见其里落之花,见其门前之花,则野鸟格磔中,则早有含笑拈花人矣。"可见,这个环境处处打着婴宁性格的烙印。篇末写婴宁之子见人辄笑,大有母风,也是对婴宁性格临去秋波式的衬托。

浅谈婴宁人物形象特点

[摘要] 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它塑造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人物形象,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花妖狐魅幻化的女子形象。其中婴宁具有鲜明的个性:天真烂漫,肆意言笑,亦憨亦黠,不受任何礼教约束,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因此,《婴宁》成为《聊斋志异》的代表作之一。
[关键词] 婴宁 爱哭爱笑 人物形象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1640--1715)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说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小说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揭露科举制度弊端的。如《司文郎》、《于去恶》、《叶生》、《王子安》等。
一类是歌颂与封建礼教相冲突的爱情的。如《青凤》、《香玉》、《婴宁》、《小谢》、《连城》《鸦头》等。
还有一类是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的。如《促织》、《梦狼》、《席方平》等。
此外,《聊斋志异》中还有一些其他题材的作品。如《劳山道士》、《偷桃》、《画皮》、《崔猛》、《狼》、《狐谐》等。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自己的艺术特点的短篇小说集。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塑造了一系列优美动人,色彩特异,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在那些千姿百态的人物画廊里,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花妖狐魅幻化的女子形象。作者应用想象和拟人化手法,托物写人,使这些花妖狐魅幻化的女子既有动物的自然属性,又有不受生活环境的限制、时空的束缚的精怪的神性,更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作者写花妖狐魅,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写人,这些人物属于一定的社会阶层,有其社会本质,又都有鲜明的个性。在众多的年青的女性形象中:有感情缠绵,拘于叔父严训而行动谨慎的青凤(《青凤》);有爱诗善歌,“谈词风雅”,却心境凄苦的林四娘(《林四娘》);也有不懂世事,顽皮憨跳,乐不知愁的小谢(《小谢》);有“瘦怯凝寒”,无力自卫的连琐(《连琐》);也有“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只身为父报仇的侠女等等。其中天真烂漫,肆意言笑,不受任何礼教约束,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婴宁(《婴宁》) ,是作者成功塑造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女子形象。
《婴宁》主要内容:莒县秀才王子服,上元节出游时,遇一位笑容可掬、美丽至极的女子婴宁,相思而病。表兄怕他由痴而亡,哄说该女子家住三十里外的山中,王生欣然寻找。果然找到婴宁一家,养母鬼妈妈说王子服与婴宁还是表亲,答应让婴宁随王生探亲。原来婴宁为其父与狐所生,活泼开朗,聪慧美丽,经常笑声不断,邻居妇女都愿与她为友。王生与婴宁完婚后,种花嘻笑,甚至变成朽木捉弄对她不怀好意的男子。又为婴宁死去的母亲和鬼妈妈迁坟合葬答谢养育之恩。年后生一子,与婴宁一样爱笑。婴宁敢说敢笑天真烂漫,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一扫封建闺阁女子形象。
今天就让我们来简要分析婴宁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特点如下:
一、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众星捧月,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 小说开头只用“容华绝代”来概括,并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王子服初遇婴宁,在婴宁美貌之前,如醉如痴,忘记男女之别“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离开后,他“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恹恹而行”,达到失魂落魄的地步;回到家里,因思念婴宁,茶饭不思“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被其表兄哄骗得知婴宁消息后,“喜溢眉宇”、“饮食渐加”;久不得婴宁消息,他又把玩婴宁遗弃的梅花,睹物思人,陷入无限思念中,难以忘怀。这些虽带有夸张的色彩,但也通过王子服的动作、心理、喜怒无常的情绪变化中,真实地从侧面写出他对婴宁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为了找到他的一见钟情的“梦中情人”,王子服不顾千山万水,只身前往山中寻找心上人。当他在园亭中发现婴宁时“心骤喜,但念无以阶进。欲呼姨氏,顾从无还往,惧有讹误。门内无人可问,坐卧徘徊,自朝至于日昃,盈盈望断,并忘饥渴”。这样充分写出了王子服对婴宁的一片痴情。
这样通过以虚写实,虚实相衬,既间接地写出婴宁的美貌,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出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婴宁”。
其次,王子服和婴宁“痴憨”相衬,以痴衬憨,颇具喜剧色彩。王子服在婴宁家呆了一个晚上,因无法向婴宁倾诉爱慕之情,急的象热窝上的蚂蚁,此时天赐良机,婴宁从树上落下来。王子服先是“扶之,阴捘其腕”,婴宁毫无反应; 乃出袖中花示之,婴宁接之,不以为然说:“枯矣!何留之?”;王子服只好含蓄的说:“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想“以示相爱不忘”,然而,婴宁却要“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王子服无奈之中,只好开门见山的表白:“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但婴宁仍不会意,“葭莩之情,爱何待言”。最后,王子服不顾什么礼节明白告诉他此乃“夫妻之爱”、“夜共枕席耳”,婴宁仍无所悟:俯首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后竟告诉母亲“大哥欲我共寝。”生大窘,急目瞪之。王曰:“此背人语”、“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在如此憨呆的婴宁面前痴情的王子服无计可施。
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大多都在塑造婴宁的性格上具有一定的作用。如作品通过“老媪”的对婴宁的介绍“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这就通过老媪之口,从侧面精妙地点出婴宁的性格特征。
最后,作品多次描写优美的环境,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来衬托婴宁活泼灵秀、纯真烂漫、孩子般无邪的内心世界。王子服因不得吴生消息,怀梅袖中,负气自往,但望南山行去,但见山中之美景:“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用“丝柳、桃杏、修竹、野鸟”修雅茅屋,描写出一个与世隔绝、幽深寂静、纯洁优美的世界,衬托出婴宁纯真烂漫、不拘礼节的性格;作者又借王子服之眼,来描写婴宁家的鸟语花香的温馨的环境:“见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如明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裀藉几榻,罔不洁泽”。这就用婴宁爱花、爱草的性格特征,暗示婴宁纯真烂漫的性格;最后还再次描写了舍后有小园的环境“次日至舍后,果有园半亩,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
这样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地不断渲染整个优美的环境,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能更好的衬托出婴宁的性格。
二、抓住个性特征,反复渲染爱花、爱笑的特点,使婴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笑声塑性格,鲜花配美人。小说开头“笑容可掬,拈梅花一枝”、“ 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点出了婴宁的“爱花、爱笑”的两个性格特征。
首先,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的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
这种种笑声,时时处处都有:郊游时、会客时、拜见婆婆时、捉弄西邻之子时、走路时站着时、坐着时、下树时------
这种种笑声可解忧——“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可去苦——“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可博人爱——“邻女少妇,争承迎之”;可增其媚——“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这笑声由远及进,极有层次地描写,使人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将出来会见王子服时“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到门口时“嗤嗤笑不已”、进门后“犹掩其口,笑不可遏”、被老媪斥责后“忍笑而立”、当王子服问“妹子年几何矣?” 后,婴宁再也忍不住“复笑,不可仰视”。
其次,“爱花”是婴宁另外一个突出的特性。她无论在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遗花地上、拈梅花遥望谷底丛花乱树、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窗外海棠枝朵,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从这里可以看出,花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她爱花着象征着她的心灵美。
三、亦憨亦黠,写狐写人,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作者写狐目的是为了写人。婴宁是人和狐的和身。在她的身上既有人性,也有狐性,因为她与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感情丰富:时而大笑,时而哀哭,时而憨语,时而伤感,时而任性。她比谁都勤劳,她比谁都孝顺。作者这样对美的构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美的渴望、美的向往和颂歌。
婴宁的形象,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是婴宁的真处。婴宁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

参考资料:www.171q.com www.4399.com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1
  《婴宁》这篇小说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悲欢离合,没有艰难困苦,没有通常所说的性格冲突引起的情感波澜,也没有把主人公推向生死一线的风口浪尖。有的只是轻松的氛围,欢愉的意境,奇迹似的邂逅和美满的结合。应当说,这是一篇虽有鬼狐的灵异和现实的情节,但却是以描摹人情人性的美和独特的性格美、情操美为主要目的的小说。
  小说描写书生王子服痴心追求狐女婴宁的故事,而着重刻画婴宁娇憨动人的性格。婴宁以其笑,在《聊斋志异》中别具色泽,别开生面。她笑得娇美:艳丽、天真、无邪。她的笑,使小说中其他人物解颐忘忧,有时却使他们狼狈尴尬。但融涵在婴宁特征中的"笑",实际上成了婴宁生命的一部分。婴宁的笑有时不顾封建礼俗,有时显得完全不通人情世故,不该笑而纵声,不当笑而前仰后合。然而,作者笔下的婴宁始终让后世的读者得到一种销魂蚀骨的美感,这主要是因为婴宁笑出了天真纯洁善良无瑕的美,又笑出了无视封建礼教,一秉纯性纯情的美。她的笑声融汇了对爱情的忠贞,对理想婚姻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小说对婴宁的塑造,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所要正面描叙的对象,并不是婴宁,而是比较次要的人物。作者借助次要人物的眼光观察主要人物,并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主要人物。作者正面叙述王子服、吴生和王母。过上元节时,吴生邀王子服郊游,王子服无意中与婴宁相遇。于是,小说便通过王子服的观察对婴宁进行侧面。等王子服把婴宁带回家后,又通过王母、吴生等人的观察和感受对婴宁进行侧面描写。采用侧面描写手法的优点是:
  首先,婴宁是一个孤女。对幻想出来的狐狸精,如果原原本本地作正面描写,往往会遇到困难,容易破绽百出,无法自圆其说,或者显得笔法笨拙,不得不生编硬造。小说把现实中的人物置于明处,把狐狸精推到暗场,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狐狸精打交道,就可以把狐狸精的来踪去迹,写得忽藏忽露,这样既避开了难点,写起来又自然省力。狐狸精如云中之龙,时而露一鳞半爪,而不是纤毫毕现,这便大大增强了神奇色彩,使小说具有深邃的竟境。
  其次,婴宁具有美丽的容态、神奇的本领和高尚的品德。小说不正面描写她,而是着重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对她的感受,"从人物眼中看出",可以使读者觉得十分真切,也更能感受到婴宁的特异之处。王子服初遇婴宁,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回家后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忽忽若迷。这就是用了夸张手法表现婴宁的容貌举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全篇写婴宁的笑,也常常是笑声先人面出现,别人来睹其面,先闻其声。邻居们发现她"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所以都喜欢她。"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由此可以想象出她的笑声、笑态该有多美。作者的笔紧紧跟定了次要人物,却处处都在刻画主要人物。叙述虽采用第三人称,却有第一人称的许多特点和长处。不但叙述角度相对固定,便于剪裁和集中,使整个故事一气呵成,而且感情色彩异常浓厚,使主要人物的奇才异能和美好情态得到有力的渲染。
  此外,《婴宁》的构思也有避实击虚之妙。作者的《与诸弟侄书》论述文章作法时说:"盖意乘间(空隙)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这种避实击虚、翻空出奇的方法,也用到这篇小说之中。《婴宁》这篇小说写王子服到西南山中寻找婴宁,见到的景象是:"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只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栅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明如镜,墙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菌藉几榻,罔不洁泽。"但明伦评论说:"未见其人,而先见其里落之花,见其门前之花,则野鸟格磔中,则早有含笑拈花人矣。"可见,这个环境处处打着婴宁性格的烙印。篇末写婴宁之子见人辄笑,大有母风,也是对婴宁性格临去秋波式的衬托。

  浅谈婴宁人物形象特点

  [摘要] 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它塑造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人物形象,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花妖狐魅幻化的女子形象。其中婴宁具有鲜明的个性:天真烂漫,肆意言笑,亦憨亦黠,不受任何礼教约束,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因此,《婴宁》成为《聊斋志异》的代表作之一。
  [关键词] 婴宁 爱哭爱笑 人物形象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1640--1715)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说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小说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揭露科举制度弊端的。如《司文郎》、《于去恶》、《叶生》、《王子安》等。
  一类是歌颂与封建礼教相冲突的爱情的。如《青凤》、《香玉》、《婴宁》、《小谢》、《连城》《鸦头》等。
  还有一类是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的。如《促织》、《梦狼》、《席方平》等。
  此外,《聊斋志异》中还有一些其他题材的作品。如《劳山道士》、《偷桃》、《画皮》、《崔猛》、《狼》、《狐谐》等。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自己的艺术特点的短篇小说集。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塑造了一系列优美动人,色彩特异,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在那些千姿百态的人物画廊里,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花妖狐魅幻化的女子形象。作者应用想象和拟人化手法,托物写人,使这些花妖狐魅幻化的女子既有动物的自然属性,又有不受生活环境的限制、时空的束缚的精怪的神性,更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作者写花妖狐魅,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写人,这些人物属于一定的社会阶层,有其社会本质,又都有鲜明的个性。在众多的年青的女性形象中:有感情缠绵,拘于叔父严训而行动谨慎的青凤(《青凤》);有爱诗善歌,“谈词风雅”,却心境凄苦的林四娘(《林四娘》);也有不懂世事,顽皮憨跳,乐不知愁的小谢(《小谢》);有“瘦怯凝寒”,无力自卫的连琐(《连琐》);也有“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只身为父报仇的侠女等等。其中天真烂漫,肆意言笑,不受任何礼教约束,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婴宁(《婴宁》) ,是作者成功塑造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女子形象。
  《婴宁》主要内容:莒县秀才王子服,上元节出游时,遇一位笑容可掬、美丽至极的女子婴宁,相思而病。表兄怕他由痴而亡,哄说该女子家住三十里外的山中,王生欣然寻找。果然找到婴宁一家,养母鬼妈妈说王子服与婴宁还是表亲,答应让婴宁随王生探亲。原来婴宁为其父与狐所生,活泼开朗,聪慧美丽,经常笑声不断,邻居妇女都愿与她为友。王生与婴宁完婚后,种花嘻笑,甚至变成朽木捉弄对她不怀好意的男子。又为婴宁死去的母亲和鬼妈妈迁坟合葬答谢养育之恩。年后生一子,与婴宁一样爱笑。婴宁敢说敢笑天真烂漫,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一扫封建闺阁女子形象。
  今天就让我们来简要分析婴宁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特点如下:
  一、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众星捧月,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 小说开头只用“容华绝代”来概括,并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王子服初遇婴宁,在婴宁美貌之前,如醉如痴,忘记男女之别“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离开后,他“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恹恹而行”,达到失魂落魄的地步;回到家里,因思念婴宁,茶饭不思“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被其表兄哄骗得知婴宁消息后,“喜溢眉宇”、“饮食渐加”;久不得婴宁消息,他又把玩婴宁遗弃的梅花,睹物思人,陷入无限思念中,难以忘怀。这些虽带有夸张的色彩,但也通过王子服的动作、心理、喜怒无常的情绪变化中,真实地从侧面写出他对婴宁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为了找到他的一见钟情的“梦中情人”,王子服不顾千山万水,只身前往山中寻找心上人。当他在园亭中发现婴宁时“心骤喜,但念无以阶进。欲呼姨氏,顾从无还往,惧有讹误。门内无人可问,坐卧徘徊,自朝至于日昃,盈盈望断,并忘饥渴”。这样充分写出了王子服对婴宁的一片痴情。
  这样通过以虚写实,虚实相衬,既间接地写出婴宁的美貌,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出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婴宁”。
  其次,王子服和婴宁“痴憨”相衬,以痴衬憨,颇具喜剧色彩。王子服在婴宁家呆了一个晚上,因无法向婴宁倾诉爱慕之情,急的象热窝上的蚂蚁,此时天赐良机,婴宁从树上落下来。王子服先是“扶之,阴捘其腕”,婴宁毫无反应; 乃出袖中花示之,婴宁接之,不以为然说:“枯矣!何留之?”;王子服只好含蓄的说:“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想“以示相爱不忘”,然而,婴宁却要“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王子服无奈之中,只好开门见山的表白:“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但婴宁仍不会意,“葭莩之情,爱何待言”。最后,王子服不顾什么礼节明白告诉他此乃“夫妻之爱”、“夜共枕席耳”,婴宁仍无所悟:俯首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后竟告诉母亲“大哥欲我共寝。”生大窘,急目瞪之。王曰:“此背人语”、“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在如此憨呆的婴宁面前痴情的王子服无计可施。
  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大多都在塑造婴宁的性格上具有一定的作用。如作品通过“老媪”的对婴宁的介绍“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这就通过老媪之口,从侧面精妙地点出婴宁的性格特征。
  最后,作品多次描写优美的环境,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来衬托婴宁活泼灵秀、纯真烂漫、孩子般无邪的内心世界。王子服因不得吴生消息,怀梅袖中,负气自往,但望南山行去,但见山中之美景:“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用“丝柳、桃杏、修竹、野鸟”修雅茅屋,描写出一个与世隔绝、幽深寂静、纯洁优美的世界,衬托出婴宁纯真烂漫、不拘礼节的性格;作者又借王子服之眼,来描写婴宁家的鸟语花香的温馨的环境:“见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如明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裀藉几榻,罔不洁泽”。这就用婴宁爱花、爱草的性格特征,暗示婴宁纯真烂漫的性格;最后还再次描写了舍后有小园的环境“次日至舍后,果有园半亩,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
  这样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地不断渲染整个优美的环境,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能更好的衬托出婴宁的性格。
  二、抓住个性特征,反复渲染爱花、爱笑的特点,使婴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笑声塑性格,鲜花配美人。小说开头“笑容可掬,拈梅花一枝”、“ 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点出了婴宁的“爱花、爱笑”的两个性格特征。
  首先,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的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
  这种种笑声,时时处处都有:郊游时、会客时、拜见婆婆时、捉弄西邻之子时、走路时站着时、坐着时、下树时------
  这种种笑声可解忧——“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可去苦——“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可博人爱——“邻女少妇,争承迎之”;可增其媚——“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这笑声由远及进,极有层次地描写,使人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将出来会见王子服时“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到门口时“嗤嗤笑不已”、进门后“犹掩其口,笑不可遏”、被老媪斥责后“忍笑而立”、当王子服问“妹子年几何矣?” 后,婴宁再也忍不住“复笑,不可仰视”。
  其次,“爱花”是婴宁另外一个突出的特性。她无论在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遗花地上、拈梅花遥望谷底丛花乱树、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窗外海棠枝朵,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从这里可以看出,花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她爱花着象征着她的心灵美。
  三、亦憨亦黠,写狐写人,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作者写狐目的是为了写人。婴宁是人和狐的和身。在她的身上既有人性,也有狐性,因为她与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感情丰富:时而大笑,时而哀哭,时而憨语,时而伤感,时而任性。她比谁都勤劳,她比谁都孝顺。作者这样对美的构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美的渴望、美的向往和颂歌。
  婴宁的形象,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是婴宁的真处。婴宁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笑声动摇一切封建礼教的束缚。 值得注意是婴宁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的。这悲啼是我们了解婴宁性格复杂的原因,认识婴宁天真狡黠之间关系的钥匙。我们容易被婴宁的笑声所迷惑,她不仅是个天真娇憨的姑娘,更是深沉早熟的姑娘。笑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她自己解释由笑转为零涕时说:“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恐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她对至亲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对同床共枕的情人尚如此不肯轻易袒露,尚必待仔细审查后方倾诉内心的愿望,婴宁的心灵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细致,又何等的善于控制啊!这也可见当时封建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这正是其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婴宁天真狡黠的出发点。她有意遗花地上,引起王子服的相思,在王子服面前,明骂似贼、却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这一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真是黠得无与伦比。婴宁是当时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影子,表现了当时人们反对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束缚,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正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951861.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蒲松龄的《婴宁》赏析
婴宁的形象,蒲松龄自指有两特点,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是蒲松龄对婴宁的认识、对婴宁的设计。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正是婴宁的真处和美处。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

婴宁-蒲松龄 分析主题思想
自2017年6月1日起,使用互联网服务需进行帐号实名由此可以想象出她的笑声、笑态该有多美。作者的笔见到的景象是:"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只有婴宁-蒲松龄 分析主题思想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婴宁”,包含了作者对封建女性的所有幻想?
蒲松龄通过对婴宁深入描写,通过一个“笑”字,来全方位展现婴宁的性格和品德,表达了自己心中完美女性的形象,从而暗含着对过去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的不满和批判,可以说,婴宁就是蒲松龄心中最完美的女性形象,不光是蒲松龄,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来说,婴宁也绝对是理想中的妻子。本篇文章,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说,婴宁如此...

关于蒲松龄的文章《婴宁》的几个问题
婴宁是蒲松龄着意渲染的宁馨儿。仿佛笑神似地,以欢乐的笑声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蒲松龄不仅写出了她的天真娇憨、“狂而不损其媚”的性格,而且着力描出了那山中“笑矣乎”生活的环境。她诞生在比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要美艳的园圃之中。园外“乱山合沓,空翠爽肌”...

蒲松龄文言文阅读答案
在蒲松龄的文言文中,他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的故事常常围绕着人性的善恶、美丑、智愚等主题展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使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画皮》一篇中,蒲松龄通过描述一个恶鬼伪装成美女来迷惑人心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虚伪。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被美貌所...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创作背景: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

聊斋志异蛐蛐读后感
《促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主人公成名是个老实迂讷的秀才.他多次考试不中,于是被狡猾的小吏推选上去做了里正,专门负责搜罗良种的蟋蟀.然而华阴县本来就不是盛产蟋蟀的地方,往往是为了一只蟋蟀动辄好几户人家倾家荡产,老实的成名不忍向百姓搜刮,只好自己千方百计去寻找蟋蟀,结果经常逾期无法...

蒲松林的小说《狼》 的赏析
三、《狼》分析 《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 《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

评论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求
分析 《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狼三则》。 《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

谁知道完整的《聊斋志异》里面的全部故事目录
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