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官员为何在八国联军侵略时,敢抗旨不尊?

如题所述

在八国联军入华时,东南各省纷纷互保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联系。表面上来看,东南各省的这个行为,违抗了慈禧太后的懿旨,但从根本上来看,这一行为延长了大清朝的统治。东南各省的这一行也是为顺应了民意。

19世纪末,清政府在一系列的对外战争中不断失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下层民众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百姓们将列强视为最大的敌人。

在这种情况下,华北地区爆发了义和团运动,然而此时的清政府经历了多场战争的失败,实力大不如前,很难平定这场社会变革。这场社会变革在威胁清政府的同时也威胁到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好,各国都希望能够的占领这一地区,因此列强不希望义和团运动波及到东南地区,于是纷纷策动东南各省的巡抚总督形成联盟,阻止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一、内部原因

(一)统治集团的认可

“东南互保”从表面上来看违抗了慈禧太后的旨意,但其实维护了当时清朝贵族的利益,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从《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对于“东南互保”的主要官员进行赏赐,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阶层并没有对“东南互保”进行抵制,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人都因为这件事加封了太子太保衔。刘坤一在死后更是被追封为一等男爵,晋增太傅。

除此以外,在慈禧太后宣战前的一些准备活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她对“东南互保”几乎是默许态度的。6月21日,慈禧太后发布了宣战声明,但是6月29日慈禧又发电谕,声称义和团运动威胁到了各国使馆,所以要加派士兵保卫各国使馆安全。7月3日光绪曾致电俄国、英国、日本三国,请求他们能够帮助清政府挽回时局。同时7月8日,慈禧又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令他着手议和。

由此可见慈禧太后的《宣战上谕》,只不过是一纸空谈罢了。那么清政府为何要这样做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安抚国内的农民起义运动,减少社会矛盾。

(二)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鸦片战争之后,我国陆续开放了多个通商口岸,这些通商口岸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因此这一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义和团运动爆发之后,南方也掀起了一场反洋斗争。百姓们开始抵制洋货,这场运动也影响到了土货。除了洋货以外,我国生产的茶叶,杂油,棉布等也纷纷滞销,据统计当时上海某地商场短短几十天的损失就达到了1000多两。

当时上海很多商人,纷纷请求“上海道”设法维持经济局面,汉口、九江地区的商人曾致电张之洞等人,让他们加强长江一带的安全。著名的近代民族资本家张謇在听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消息以后,急忙电请刘坤一维持江南一带的安定。

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北京之后,很多企业被迫破产,比如说盛宣怀所开办的“华大北号”,以及他所督办的通商银行天津分行。很多东南地区的地方官员在当地也开办了一些洋务企业,所以无论是为了谋求江南地区的安定,还是保证自己的经济安全,他们都应该联合起来避免出现祸端。

在“东南互保”期间江南地区新办了很多企业,1900年祝大椿开办“华生面粉厂”,1901年荣宗敬兄弟在无锡创办了“宝兴面粉厂”。据统计,在1900年后的8年时间里,全国注册的工厂达到了21家,其中以东南地区居多。

“东南互保”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列强对中国的全境侵略,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北方的社会经济在列强与义和团的双重压迫下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相比之下,“东南互保”下的东南地区经济发展主力尚存。

(三)地方官员的利益选择

长江一带的地方官员大多是汉族官员,当宣战的诏令传到地方各省时,东南地区的官员对此并没有十分担忧,张之洞等汉族官员甚至做好了满清统治者被杀后,辅佐李鸿章担任总统的准备。

当时的地方督抚制度也是形成“东南互保”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督抚制度是明清两朝统治地方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的重要制度。地方督抚和中央处于一种相互制约相互辅助的关系当中。

但是到了晚清时期,随着列强的入侵,这种局面发生了变化,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清政府往往会任用满族官员来担任地方军政要员,然而在多年的战争中,满族八旗、绿营军队损失惨重。

为了提高军事实力,清政府支持地方官员兴办团练,其中由曾国藩率领的淮军,以及李鸿章率领的湘军力量极其强大。晚清政府在抵御列强镇压或农民起义运动时,往往要依靠这些地方军事力量。因此,当时的东南地方督抚实力也很强大,拥有很高的话语权。

东南一带的地方官员深知一旦开战必然会损害东南地区的利益,进而威胁他们自己的利益,甚至有可能再次产生义和团运动这样的大型农民起义运动。所以他们极力要求尽快平定义合团运动。

(四)“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

当时列强之间存在重重矛盾,刘坤一、张之洞等官员便利用这一矛盾采取了“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在6月26日的联合上奏中,他们就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他们认为各国都在惧怕英国,同时英国也被其他各国牵制,所以各国都不敢率先向东南地区进军,政府可以利用这一时期牵制列强,如果此时向列强宣战的话,必然会使列强群起而攻。

“东南互保”渐渐的也扩展为列强之间的共同互保了,张之洞分别致电英国、日本、美国的三国公使,张之洞在致电中要求英国政府阻止他国介入清政府,同时希望美国政府能够调停列强在东南地区的矛盾。

在这些东南官员的努力下,列强并没有武装入侵长江流域,“东南互保”也得到了列强的认可和支持。

二、外部原因

当时的西方列强虽然形成了八国联军,共同出兵我国京津地区,但其实他们之间是存在重重矛盾的。

英国想要独占我国长江流域,其实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的这个图谋就已暴露无遗,《天津条约》、《烟台条约》的相继签订,使我国长江流域一带饱受英国的侵略。在英国侵略的过程中,其他各国也在密切注视着英国的举动。长江一带,气候温和交通便利,是经济发展的绝佳地区。当时的英国曾经向吴淞地区派军舰,想要控制长江流域,列强对此立马产生了激烈的反应。

在各列强的相互牵制下,没有一个国家敢率先出兵我国东南地区,这些国家将东南地区的地方督抚看作替自己统治东南地区的工具,各国为了自己在东南地区的利益纷纷策划各地督抚形成联盟进行互保。

东南互保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列强的侵略,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延长了清政府的统治。虽然这一行为属于“抗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忤逆慈禧太后。这次事件是地方势力与西方势力直接斗争联合的产物,是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地方势力的政治表达。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24
当时的中国武力不亚于八国联军,只是东南十个省督抚联合起来和八国联军签署协议,约定互不干涉打仗,不出兵勤王,所以失败。说明汉族地主集团掌握了军队,并不效忠满清,也叫东南互保,是辛丑条约的前奏。

东南官员为何在八国联军侵略时,敢抗旨不尊?
在八国联军入华时,东南各省纷纷互保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联系。表面上来看,东南各省的这个行为,违抗了慈禧太后的懿旨,但从根本上来看,这一行为延长了大清朝的统治。东南各省的这一行也是为顺应了民意。19世纪末,清政府在一系列的对外战争中不断失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下层民众的...

八国联军入侵时候,为啥会有东南互保、抗旨不尊?
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下,再加上外敌入侵,这时候才出现了东南互保,抗旨不遵的情况出现。其实虽然从表面上看,东南各省的行为是违抗了慈禧太后的圣旨,但是从深层次来看,其实这个现象让当时的清朝延长了统治。而东南各省当时的行为,也只不过是符合当时百姓的意思而已。在19世纪末的时候的...

清末东南几大总督为何敢称慈禧的懿旨为“矫诏乱命”?
原因之三,在这种乱世之中,保存实力才是王道,有军队才能称王,各督府都为了保存实力,内心也不想得罪洋人,何必领兵去与联军作战呢,损兵折将事小,得罪洋人可是开罪不起。正由于以上种种原因,1900年6月21日,清朝正式向列强宣战后,宣战诏书一下,东南各总督又不能公然抗旨,因此李鸿章发明一个词&...

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连下12道圣旨请李鸿章出山,为什么他抗旨不尊?
因为李鸿章看的很清楚,他去就是送死,他不想给大清朝送死了。他深知洋人的强大,和全世界宣战,根本就是自寻死路。当时八国联军的侵华是1900年,这意味着李鸿章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李鸿章了,李鸿章的顶峰时期是在1894之前,也就是甲午战争之前,那时候的李鸿章,有钱,有兵,有权。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大...

有人说李鸿章比义和团更爱国,这种说法对吗?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朝廷仓惶西逃,无奈又请李鸿章从广东回京与侵略者谈判。李鸿章不顾家人劝阻,以老病垂死之身与列强周旋,折冲尊俎,力排众议,在保全国家体制的前提下,与列强签署了《辛丑条约》。条约甫定,他便吐血去世。王树增先生说:“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慈禧的反击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慈禧的反击因为慈禧对义和团的纵容,到了1900年,河北一带的义和团成员已经发展到上百万之多。河北距北京实在是太近了,连慈禧都对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功如雷贯耳! 慈禧本来就不是什么特别开明的

李鸿章爱国吗?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朝廷仓惶西逃,无奈又请李鸿章从广东回京与侵略者谈判。李鸿章不顾家人劝阻,以老病垂死之身与列强周旋,折冲尊俎,力排众议,在保全国家体制的前提下,与列强签署了《辛丑条约》。条约甫定,他便吐血去世。王树增先生说:“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