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爱国吗?

如题所述

  我的观点是:李鸿章其实也是爱国的。但他是以另一种方式爱国的。从结果来看,如果不说他更爱国,也应说他比义和团更对国家有贡献。

  电视剧《走向共和》对李鸿章曾有新的刻画,但更全面、更真实、更深入地反映李鸿章本来面貌的,是今年四月发表于《南方周末》的王树增先生的文章《李鸿章之死》。简要归纳该文的叙述,说李鸿章爱国,有以下诸点佐证:

  一是李鸿章对国家现状和前途有更清醒、更开放、更切实的认识。在晚清内忧外患、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积贫积弱的时代背景下,李鸿章主张“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表示:在某种意义上讲,大清国已经没有绝对封闭的国防。西方势力不但在文化上侵蚀着中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侵占中国的野心,其手段是“一国生事,多国构煽”,列强的“友好”和“野心”从来都是搀杂在一起的,大清国对此必须保持警惕。世界发展至今日,一国已不可能关闭国门而安然生存。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整个地球便可“胥聚于中国”。王树增先生感叹:“持有这样的认识,不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即使是在当代中国也可属振聋发聩之声。”

  在对外开放中,李鸿章坚持开放与主权并重。李鸿章访问美国,答记者问时说: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这不可谓不前瞻。

  李鸿章对言论自由也有前瞻的见解。在同一场合回答记者问时,他竟说出: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这些话,在李鸿章去世一百多年后,读来也觉震撼。

  二是李鸿章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和领袖之一。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第一条电报电缆线。李鸿章为大清国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三是当国家危亡之际,李鸿章有独立于众人的见解和甚至大逆不道的勇敢行为,保护了中国的根本利益。如他当甲午海战前,朝野皆谓日本国小不足畏,故全国主战,唯独李鸿章深知其强盛,而中国海军费用支绌,都被慈禧太后挪用修颐和园,自1889年以来,海军未添新舰,未置新炮,连弹药也多是过期、不合格、不配套的产品,设备也多不完全,“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结果甲午一战,自称世界第六的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浩浩大清国败于一个弹丸小国,令自认为是“天朝中心”的国人举国愕然。虽然李鸿章的个人意见即使被采纳,并不能消解日本的狼子野心,但起码不会招致如此大的损失。

  又如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入天津,进兵北京。危在旦夕的清朝廷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灭洋。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深知国家忧患日深,军力积弱日久,“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这位大清国两广总督对朝廷“北上勤王”的圣旨的回答是:“此乱命也,粤不奉诏。”王树增先生说:“这也许是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它标志着在封建帝国内具有近代政治意识的官员,第一次在国家政治事务中显示出鲜明的独立性和抗争性。”在李鸿章的榜样下,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等确定了共同抗旨以求东南互保的原则。虽然在以后很长时期内这些人无不被国人痛斥为一群“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之徒”,但在1900年的庚子巨祸中毕竟是他们确保了大清国南方半壁江山的稳定。

  四是李鸿章多次在国家出现存亡危机时,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思想境界,出面收拾残局,与外国列强谈判,忍辱负重,利用他个人的智慧和才能,为中国争得了在当时条件下的最大利益。

  甲午战败,李鸿章去日本议和。李鸿章在日本马关被一名刺客击中,子弹卡在他左眼下的骨头缝里,没有医生敢在这个位置下手术刀,李鸿章给朝廷的电报只有六个字:“伤处疼,弹难出。”面对日本人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款军费3亿两白银的“要价”,在朝廷模棱两可的“着鸿章酌量办理”的态度下,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唇枪舌剑,并以自己的被刺逼迫日本宣布停战,削减战争赔款1亿两,最后两害取其轻,毅然签署了《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朝廷仓惶西逃,无奈又请李鸿章从广东回京与侵略者谈判。李鸿章不顾家人劝阻,以老病垂死之身与列强周旋,折冲尊俎,力排众议,在保全国家体制的前提下,与列强签署了《辛丑条约》。条约甫定,他便吐血去世。

  王树增先生说:“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1895年4月,带着《马关条约》草约和脸上的绷带回国的李鸿章,发现他成了举国的“公敌”: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官员说他丧权辱国,民间暗示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更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他因此被割去实职。

  中国人在上一个世纪之交那段悲伤的日子里,终于揪出了一个“罪魁祸首”,让国人因为遭受屈辱而积淀的愤恨在怒斥李鸿章的过程中得到宣泄。

  我之所以用这么大的篇幅引用并归纳李鸿章的事迹,其实是要表达这样一个看法: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的时代,国家落后必然挨打,打则必输,输则必割地赔款,割地赔款必有条约签署人。李鸿章就是这个代表落后国家必然命运的一个人格化象征。然而如果不是李鸿章而是他人担任这个人格化象征,中国输得会更多。由此引申的一个看法是,即使都是爱国,我们也更应该从结果而不是动机上判断谁对国家的命运前途更有益些。

  当然,说李鸿章“爱国”,并不是说李是个道德君子,也不是说他没有过失误,被西太后称为“老成谋国”的他,也屡有失败之笔,比如他曾想联合沙俄共同对付日本,结果是中了沙俄的诡计。从历史必然性看,李鸿章爱的国,也只能是“大清国”,即一个腐朽的封建帝国。但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爱国”而不是道德评判,因此也就不展开对李鸿章其人的全面评价。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02
李中堂是爱国的,但当时清朝无力回天。他自己都说他是裱糊匠,他对国家忠心是绝对不容怀疑。当年马关条约日本最开始是狮子大开口,当时朝廷被吓破胆急着要李中堂签字。但李中堂顶住朝廷和日本人的压力,把条款一压再压去掉了不少过份条款。签完后日本不闹了,但朝廷没种担当卖国骂名,就把责任全推到李中堂身上。
第2个回答  2011-03-01
我想他也是爱国的,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罢了
第3个回答  2011-03-01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是放到他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看才有意义,不能以我们现在代人的价值观去评价他。
对于李鸿章我认为只能说他对清朝尽心了,但他由于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多事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做得并不好。所以对于他的评价并不能以爱不爱国来判定
第4个回答  2011-03-03
曾国藩、李鸿章同俾斯麦的的区别在于:乱世补天,逆流挺经

他们是中国儒学结出的最灿烂最悲壮的果实

清末民国的混乱在于国势衰弱后的国民集体性疯狂,但这是绝对不能说的理由,所以只能让置身于外又胆敢出来干实事的他们背黑锅。

李鸿章是爱国者吗
李鸿章是爱国者。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一生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紧密相连。尽管他在历史上因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备受争议,但这并不能否认他对于国家的忠诚和爱国情怀。李鸿章深知晚清时期中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他努力通过洋务运动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希望借此增强国家的实力...

李鸿章是爱国还是卖国?
2 李鸿章又是一个受过封建教育的人,因而具有忠君爱国的思想。同时李鸿章也是一个有头脑的人,知道只有学习西方才有出路,在这种两种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一个爱国人士能够做的,也就只能是尽自己所能,帮助清政府振兴国家。如果没有李鸿章,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不知道要晚多少年, 甲午战争可能也要避免了,因为中国没有军舰...

晚清非常有名的“中堂大人”,他到底是“卖国贼”还是“爱国者”?
晚清时被称为中堂大人的李鸿章,历史上他代表中国签订一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此很多人说他是卖国贼,但是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之中,他已经尽量为中国争取,一个人负重前行,他可无愧地说自己是一个爱国者。李鸿章虽然是汉人,但依得到清政府的重用,他兴办了洋务运动,镇压了太平天国,功勋卓著,后...

李鸿章前期也是爱国之人,为什么最后会成为卖国丞相?
李鸿章前期确实是个爱国人士,后期确实签订了一些不平等条约,有卖国行为,但是也有一些无法抗拒的因素在内的。李鸿章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还有和中法战争合约,三个全部都是不平等条约,而中间签订的什么一体均沾条约等等应该是不计其数了。不过李鸿章之所以签订这些条约,是因为李鸿章...

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再认识
李鸿章是一个被污蔑了百年爱国的英雄。李鸿章的一生满是悲壮和凄凉的,他以外交能手自负,却无法改变大清国被动外交,遭遇割地赔款的局面。最终,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他和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说他是...

应怎样真确看待李鸿章
作为大清重臣,李鸿章以爱国爱民的信念,为国鞠躬尽瘁。在其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他坚持维护国家利益,积极推行改革,努力推动中西交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面对1901年11月7日的变故,李鸿章的心境却充满了无奈与悲哀。他在油尽灯枯之际,心中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与忧虑。在...

李鸿章的墓被挖,发现两块30斤重金砖,专家鉴定后为什么却连连摇头?
李鸿章是清末重臣,表面上是人人唾弃的卖国贼,但是实际上,李鸿章是很爱国的,在清朝末期,由于国力太弱,难以抵挡西方列强的侵略,被迫签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引得大家都很恨清廷和李鸿章等人。不过,在当时,李鸿章也是没有办法,被迫签订的,而且还为清廷争取回了很多利益。李鸿章的墓葬人们常常觉得肯定很...

李鸿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后人对他褒贬不一?
但真实的李鸿章是一个有正确国家荣辱观的爱国大臣,他的错就错在太忠心于清政府,没有反抗清政府的精神。一、李鸿章生平李鸿章出生于书香世家,在父亲的教导下,年幼的李鸿章便饱读诗书,然而他却没有那么幸运的一举上榜。于是,父亲将他带到曾国潘处,拜曾国潘为师,跟着曾国藩的几年学习,他学会了许多...

李鸿章是一个爱国的人,还是一个叛国的人,他贪污了多少钱财?_百度知 ...
应该是爱国的,因为他把自己贪墨的影子后来都用作军饷了,但是他也贪墨了国家银子,对于他的叛国他自己也是有苦说不出。晚清四大名臣之中的李鸿章,也是其中最能贪墨之人。李鸿章,兴办淮军,抗击太平天国,这都是李鸿章一生的亮点,而李鸿章一生污点更多,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在李鸿章的主持之下签署的...

李鸿章在真实历史中是怎样的一个人?
对于我来说,历史上有一段老话叫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李鸿章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是曾国潘门下最优秀的学生,因为一些政治上的事被判定误国,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才能,很爱国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