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肖邦

肖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求范文!!!!
急求!!!!!!!!!!!!!!!!!!!!!!!!!!!!!!!

今天,我又一次细细品读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读完之后,我再一次被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深深地打动了。
文章主要写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感人事迹。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肖邦说的那句话:“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是肖邦临死前对姐姐的嘱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是肖邦“生在祖国,死也在祖国,心里永远不会忘记祖国”的爱国情怀。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呢!这种爱国情怀把我给震撼了。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和作曲家。肖邦他热爱音乐,但他更热爱祖国。在离开自己祖国的时候,他热泪盈眶。当听到了华沙爆发了起义,而又失败后,他悲痛欲绝。他把一切悲愤化为力量,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进行忘我创作。他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沙皇俄国的愤怒抗争和对祖国的忧虑。而又在弥留之际,他把自身的一切全部贡献出来,这种可贵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古今中外,像肖邦这样的爱国仁人志士数不胜数。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他帮助国家抗击金兵,却不断遭到奸臣的嘲笑。在他85岁时,他仍然不忘祖国统一的信念。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身体一阵不适,知道自己将与世长辞,便拿来笔和纸写下了《示儿》这首诗。写完之后,他慢慢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

肖邦,一个有着爱国精神的人、一个拥有爱国之心的人、一个让我敬佩的人…… 让我们也像肖邦一样,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13
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
肖邦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一生都在为祖国而奋斗。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也许,没有几个人,能像肖邦一样爱国了,或者说,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第二个人,把国家放在了第一位。要与祖国共存亡。
我们是炎黄子孙,一起姓“中”名“国”,让我们说出肖邦的话“爱祖国高于一切!”
第2个回答  2009-09-13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从文中肖邦说的一句里提炼而成的,原句是: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正是从原句里提炼出来的,因此课题不需要加双引号。——从原句中提炼一个重要意思,得到一个题目,这是一种很好的取题目的方法。比如苏教版第八册的《我不是最弱小的》。

这段话,除了肖邦说的话传递出他的爱国情,从其他几个词也可以看出:

“弥留之际”和“紧紧”:一个人“弥留之际”的“紧紧”抓的东西,一定是他一生最后的最重要的遗愿,肖邦平生最后一个遗愿是把自己心脏运回祖国。

“喃喃”:它的意思是小声的连续地说。小声,是他弥留之际的话,不可能大声。连续地说,说明它最牵挂的就是这件事。

这里有一个叫人生疑的地方:肖邦为什么不叫姐姐将自己的遗体运回祖国呢?

这就不能不说到背景。1837年,当时肖邦已经在法国,俄国驻法的大使以沙皇宫庭的名义拉拢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并表示这是由于肖邦并未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肖邦断然加以拒绝,并义正词产地答复:“虽然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命,因为当时我还太年轻,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这坚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视,无疑给沙皇一记响亮的耳光。正由于这样一些缘故,沙俄统治下的波兰,是不可能让他的遗体运回祖国的。肖邦也深知这一点,他在弥留之际,不说将我的遗体运回去,而是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这篇课文的爱国情,与同组的《我们爱你啊,中国》,基调完全不同。这是悲的,愤的,痛的。全文洋溢着的这种悲的、愤的、痛的爱国情的语句还有很多。

比如——

●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从“满怀悲愤”“不得不”。可以看出,肖邦多么想留在自己的祖国啊,可是不行,他不得不走,一是他不肯向沙俄低头,二是他的父母师友让他出国深造,不能让这位音乐天才在国难里埋没。没想到,这一走,就是一生,以至于肖邦临死前,这样想: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和抗争。

“悲痛欲绝”,是“悲痛得要死了”的意思。可是他不能死,他要起来为祖国做点事。他是一名音乐家,手中的笔、手中的琴就是他战斗的武器,于是他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一个为祖国命运担忧到“悲愤欲绝”的人,他的生前和死后,却不能回到祖国去,他只能对自己的姐姐,喃喃自语: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流逝,可是他自己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注意这个“日夜”。白天想着祖国,是可以理解的,晚上想着祖国——做梦去想?这里,作者的运用是真正的贴切的。因为从彻夜,从忘记时间的概念,可以看出,真的是“日夜”。从“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是何等大灰暗,何等的忧虑,何等的痛苦。一个人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忧虑自己的痛苦与祖国如此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没有办法回到自己的祖国,去看看自己的祖国,去踩一踩自己的故乡的泥土,他只能临死前念叨着: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受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慎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告别亲人时,肖邦没有哭。师生咏唱时没有哭,老师叮嘱时,肖邦没有哭,可是,当他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他再也忍不住地哭了。这样一个对祖国情深的人啊。

当然这段话不只有肖邦的爱国情,也有老师埃斯内尔的爱国,从“紧紧握住肖邦的手”从“深情地对肖邦说”,从一个“捧”字,都可以感受得到。

肖邦回首望了望华沙,走了。一走,就是一生,再也没有回来。这一别,就是与祖国的永别,他多么想回祖国,再去看看啊,可是,他只能在弥留之际,对亲爱的姐姐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行文到此,我们可以读到很多句子都能突出反映肖邦的爱国之情。那么从以上句子中任选一句,概括一个题目,如“特殊的礼物”“思念祖国”,好不好?——不好。选哪一句,哪一最具有代表性的,这就是水平,鉴别的水平,也是选择的水平。

课文第二节的“送别”,是文章的一个重点,也是写作技能渗透的一个重点。师生送别肖邦时,有三个场面:咏唱、叮嘱、送“泥土”。如果将这三个场面换成:

①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埃斯内尔紧紧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②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肖邦慎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感动地点了点头。③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肖邦再也忍受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这样一来,重点就落在了肖邦对老师、同学的感情上了。可见,表达的顺序很重要,最后的那个意思,往往是最重要的那个意思。

第二节的第一句话是:“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改成“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阳光灿烂,金果飘香”,反正快过去200年了,谁知道那天究竟是什么天气。通不通?通。顺不顺?顺。美不美?美。行不行?不行。这一环境描写要与当时的人的心情、气氛融合在一起。显然“弥漫着薄薄的雾霭”与肖邦当时的心情、心境是一致的。这是这句简单的环境描写对我们的写作启迪。

1849年10月,38岁的肖邦离开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遗嘱,朋友们将他保存了18年的那杯泥土,撒在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思念祖国,现在,死了也嗅着祖国泥土的芬芳而去。遵照他的遗嘱,朋友们又将他的心脏装在一个匣子里,从巴黎运回波兰,赤子之心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占领波兰。盛有肖邦心脏的匣子一直被珍藏起来,没有遭到破坏。肖邦的心已成为爱国心的象征。1949年10月17日,肖邦逝世100周年那天,肖邦的那颗赤子之心、爱国之心,回到了庄严古老的教堂。

肖邦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心,永远在祖国在人民中跳动,他的音乐,也永远在祖国、在世界传扬。肖邦的心,是一颗真正的爱国心的象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有感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和肖邦一样,为了自己的祖国,无论做出哪种牺牲都心甘情愿。作为祖国花朵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像那些爱国英雄一样,发愤图强,用我们丰富的知识和领先世界的创新技术回报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作文 【篇七:《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后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完后,我被肖邦至死不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后感 最近,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完后,我被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来到法国巴黎.他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工作.他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沙皇俄国的愤怒抗争和对...

关于爱国情怀的读后感
肖邦曾说过:“爱国高于一切”。是啊,爱国是一种崇高而又圣洁的情感,不是一些虚伪的谎言,也不是一些做作的感叹,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书中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吧。留学生王渊本可以得到一十分荣耀的奖项,但这必须更改国籍,奖杯与她只有咫尺距离,但她却毅然放弃了,在奖杯与祖国之间...

谁有六年级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读后感?要100字哦。急急急...
肖邦,一个有着爱国精神的人、一个拥有爱国之心的人、一个让我敬佩的人…… 让我们也像肖邦一样,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吧。

《肖邦在巴黎》读后感
肖邦,我之所以爱戴他,崇拜他,就是因为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后人,还有他那种勇往直前,坚强不屈的意志深深地震撼了我稚嫩的心灵。直到他临死前,他的好朋友把一杯盛有波兰泥土的瓶子端到他的床前,他闻了闻,用虚弱的、颤抖的声音说:“我死了,但我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回到我热爱的祖国——...

读了肖邦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兰华沙。他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8岁时就在一场音乐会上展露才华,被誉为音乐神童。肖邦的一生致力于音乐创作,他的钢琴乐曲也最富有生命力、想像力,充分表现了钢琴演奏时的特色。我们现在时常听到的有《小狗圆舞曲》、《雨滴》等,读后感《《肖邦的音乐故事》读后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后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后感(一) 一个因战乱而远走他乡却时时不忘自己祖国的人;一个为自己国家陷落而悲愤写下激昂音符的人;一个与祖国同生死共存亡的战斗者,他就是肖邦!他对祖国的无限赤诚化作一个个高亢激荡的音符,谱写着追求祖国胜利前程的乐章,他把一生都洒在对祖国的热爱上,直至临死时仍发出最后的力量:...

急需"肖邦故园"读后感```谢谢拉```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是和肖邦那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心痛是放不下那片牵动心灵的家乡土,祖国情。生活在当代和平发展的我们,就算再怎么想,再怎么愿意也不可能深刻感受到肖邦当时的心情。这不是因为我们不爱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爱国,可以这么说,只是这种情愫被深埋再了我们的内心深处,有时候甚至连我们...

《The Story of an Hour》读后感
The Story of an Hour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短篇小说,作者凯特•肖邦叙述了女主人公Mrs. Mallard (Louise)在得知丈夫过世之后的一系列反应。课堂上,老师说已有许多名家对这篇小说做出评论,但不知为何,第一次读这篇小说时就感觉有一种莫名的熟悉。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由小说的第三段“She ...

《在黑暗中征服听众的琴声》 原文和读后感
原来是李斯特在灯火熄灭的时候,悄悄的把肖邦换了上去。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巴黎人都认识肖邦。肖邦也没有辜负李斯特的厚爱,用他的琴声征服了巴黎人的心。小故事读后感: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从小出说是为了我们的未来,让我们在将来的生活中能遇到更多的机会。从大处说,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国家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