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5篇读后感

任意一章回的读后感,题目要写明,300字左右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读了《三国演义》第一回,张飞、关羽、刘备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我觉得我们现在任与人之间应该遵守承诺,决不可以不做到答应别人的事。

随着我们日渐长大,有时也总会答应朋友的事,但我们总会不放在心上,只觉得这是朋友的事,耽误一下没关系。其实当你对朋友说:“对不起,我忘了。”的时候,朋友心中不仅仅着急,更有气愤,很有可能不再是朋友了。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的确没有同年同月同日死,或许你会认为他们不遵守诺言,但他们是为了蜀国的事业着想,所以才有了“违约”,我们与他们不同,不再是“同年同月同日死”,只是完成“我包了”等一些自己找来的任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了我们的友谊能更深,为了朋友永远是朋友,我们一定要把答应朋友的事认真完成,只有这样,我们朋友间的友情才可以更深

读了《三国演义》第二回,我更看到了张飞“嫉恶如仇”的一面,他遇着不平的事便拔刀相助,决不留情。当他知道督邮对老百姓很残暴时,他怒鞭督邮以示惩罚,不是刘备出来劝阻,早就把他打死了。和《水浒传》中的李逵一样,痛恨奸臣、贪官污吏,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草莽英雄形象。

我们不业应该向张飞学习吗?学习他的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许我们不能在小偷抢钱包时阻止小偷,也不能和小偷展开搏斗,但能在高年级同学欺负低年级同学时主持公道,或去向老师汇报。这尽管不能算大事,但也算见义勇为。

张飞的优点不仅仅如此,尽管他很莽撞,民间多称他为“莽张飞”,但和他的莽撞连在一起的是他知错就改的性格,在“古城会”中,张飞的知错就改令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做人不够诚实。张飞对关羽不信任,因为关羽是从曹营来的,以至关羽斩了蔡阳,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他没有忘“桃源结义”的“义”时,张飞蔡悔恨自己的鲁莽。

张飞的优点还有很多,别人对的就要学,张飞知错就改的性格也值得我们学习,人总是会犯错的,犯错并不可怕,只要改就行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我要向张飞学习,学习他的快人快语、爽直公平、嫉恶如仇、从善如流、机巧,不仅和张飞一样优秀,还要比他更优秀,改掉自己粗心大意、骄傲的坏毛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肯定有缺点也有优点,人优不优秀在于优点的多少。即使有很多的知识,但连一点自理能力也没有,那又有什么用呢?当然也谈不上优秀。

我一定要学好知识,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学会自立,象张飞一样,做一个为人正直、爽直公平、嫉恶如仇、善恶分明、聪明机灵的男孩,让我更优秀!

第二回张冀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这一回主要讲了:张飞用柳条痛打督邮,但在仁慈的刘备的劝说下,仍旧停下了,以及何国舅谋诛宦竖。我觉得张飞和刘备俩兄弟的性格截然不同,从“性发”、“大怒”、“咬咬钢牙”、“滚鞍下马”、“早”等词中可以看出张飞的性子比较急,比较卤莽,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重义气的人,要不刘备受了点小委屈,被人家诬蔑,他怎么会挺身而出,为兄弟两肋插刀呢?再来说说刘备,他是个十分纳贤的人,但他实在是太仁慈了!就连一个对自己有害,想害自己的人都一视同仁,也是那么仁慈,那可怎么行呀!就算要帮助别人,那也得是就对自己无害处的人,不是吗?我们现在还小,还在成长,我们可千万不能太卤莽,同时也不能对人太仁慈。如果太卤莽的话,就可能会失去许多朋友,如果太仁慈的话,那么被你帮助过的人就会得寸进尺,使你没有任何的反抗能力!

、「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第十二回中,曹操中了陈宫之计,进了濮阳城被一把大火烧得大败。回寨后,他手下得大将拜伏问安,曹操仰面大笑说:“我中了匹夫之计,我必当破之。”于是曹操说出了他自己的想法,“令只将计就计:诈言我被烧伤,已经身死。布必引兵来攻。我伏兵于马陵山中,候其兵半渡而击之,布可擒也。”于是令军士挂孝发丧,假说曹操已死。曹操死了的消息一传出来,早有吕布的密探报告给了吕布,于是吕布大喜,自以为自己的计谋已成功,于是立即点起军马,杀奔马陵山来。刚到操寨,一声鼓响,伏兵四起,吕布大败。亏得吕布勇敢,才免一死,吕布曾设“火烧曹操”一计,目的是想烧死曹操后再袭击曹营,可谁知曹操只烧伤并未烧死,曹操想报复吕布,于是将计就计,就吕布的计再设一计,放言自己已死,中了吕布的计谋。吕布自以为自己已经成功,于是出兵攻曹营,结果大败而归。

将计就计容易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方用计,自以为很聪明,当得知敌人已中自己的计后,就对敌人失去了警惕,因而对敌人再生的一计失去思想准备。

在生活中我们也很容易犯吕布的错,一次考试成绩不错就得意忘形、趾高气扬,而第二次考试却成绩一落千丈,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避免因骄傲而成绩下跌,要一直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决不能因为一时的成绩而失去其他的,这也是其他同学成绩不稳定的原因。
以后我一定不会犯吕布的错,尽力克服骄傲的坏毛病,做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06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第2个回答  2010-08-10
《三国演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