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不要网址 .......谢谢..

第1个回答  2013-10-20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学衡派”由1922年1月在南京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有吴宓(主编)胡先骕、梅光迪。这些人都留过洋,满脑子“国粹”,却又自我标榜“学贯中西”,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实际上是把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与中国封建文化拼凑起来,作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他们还配合北洋军阀政府“取缔新思潮”发表了《评提倡新文化者》(梅)、《论新文化运动》(吴)等。诋毁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以白话代替文言。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提倡“为人生的艺术”,《文学研究会宣言》声称:“将文艺当作高兴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研会作家的创作,基本上坚持了现实主义道路,表现出一种淳朴、真挚、从容、自然的文风。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古代“儒雅”一派作家所看重的“中和”品性,并在“五四”精神的影响,赋予了新的内容。成就最大首推小说,所谓“问题小说”的形式反映了反帝反封建大主题,有的还表现对社会主义朦胧向往。另外译介外国文学也取得很大成绩,他们译介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着。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罗曼罗兰等。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新月社 于1923年在北京成立,代表人物有徐志摩、胡适、梁实秋、闻一多、陈源,其成员基本上是欧美留学生。他们以《现代评论》、《晨报副刊》为阵地发表作品,1926年4月,徐志摩在他主编《晨报副刊》上创办《诗刊》,提倡新格律诗为宗旨,发表一系列旨在实现“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的新格律诗,其中以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成就最大,最能体现新格律诗的形式。这些新诗探索,为我国新诗发展作了独特贡献,影响深远,值得人们的肯定。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第2个回答  2013-10-20
老师讲的时候,做笔记不就得了。百度文库里有。现在一般用钱理群版的《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策略及知识点提要
一、双线复习策略 1. 先行阅读,明晰框架。《现代文学三十年》内容详实,语言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思路框架清晰。按照教材行文,把握每个十年内容。从小说、新诗、散文、戏剧四个体裁入手,了解发展、演变与代表人物,形成横向知识框架。同时,互文性学习,掌握同一作家不同作品,全面了解创作。二、历时性复习...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1、新诗阵营的发展 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 ③刊物:《诗》月刊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中国新诗社”,叶绍钧、刘延陵、朱。2、胡适《尝试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摸索、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回答:《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见证了一段从新诗诞生到规范化的发展历程。初期的“五四”新诗运动,如梁启超的“新意境”与“旧风格结合”的构想,与胡适提出的“作诗如作文”与“诗的经验主义”形成对比,前者试图在传统中寻求革新,后者则倡导散文化和平民化,对诗体进行大胆解放。早期白话诗阵营在《新青年》等杂...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指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的文学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的时期,也是文学繁荣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三十年的文学发展历程涵盖了多种文学体裁和流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情感诉求。详细解释:1. 历史背景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起始于清末民初,这一时期,中国遭受...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内容提要...
鉴于教学需求的不断增长,我们决定对其进行修订,并将名称改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以突显其与教材的紧密关系。现代文学是中文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通常在低年级开设。由于内容丰富且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对于刚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学习可能存在挑战。市面上的现代文学史教材往往过于注重历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还通过作品接翻译来介绍外国文学思潮,向闭塞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比如《新青年》引用了易卜生专号等等。主要分为以下几个10年。第1个10年,1917~1927。第2个10年,1928~1937年6月。第3个10年1937年7月到1949年9月。首先,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第二,是外国文学思潮的...

现代文学三十年之名词解释(2)?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再别康桥...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的内容提要
就钱理群、吴福辉与笔者所合作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部教材来讲,学术性较强,而对于一般大学低年级的同学,也可能深一些,内容繁复一些。其他几种比较通行的现代文学教材,也有类似的情况。所以不少老师与同学都希望能有一本指导学习的书,与教材配套,根据低年级同学的知识结构特点,指导他们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读后感
当我合上书的封底,才明白那个只属于古典文学的时代已经彻底不在,任我再多惊叹、再多沉迷、再多怅惋,也当懂得这个时代的确已经经历过了:文学,已经不可回避地融入了时代、社会和渐渐平凡的人世间,从而得以更加汹涌而滂沱的生命力。让我合上这现代三十年文学沉重的一页吧,痛苦、狂热、迷醉、绝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