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史不分家(小论文)

历史作业 500字以上

  说到文史不分家,自然会想到司马迁的《史记》。有道“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自公元前95年《史记》问世,已弹指2100年。这是一部以包容天下之大气、勇气和才气而完成的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巨制和文学大书,它对汉代以来中国史学和文学的影响,可谓丰碑擎天,无出其右。在我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史学家,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如司马迁、班固等;一些史学名著,同时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史记》就被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一方面是指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另一方面指历史的记载,历史知识的传播要借助于文学形式。
  文化是需要经过一段一段的历史积淀才能形成的,正是因为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才能形成今天的丰富民族文化和优良的传统.先秦的《左传》、《国语》等,既是史书,又是文学著作。魏晋时的志怪小说,既是史实,又是文学创作,直到萧统编《文选》,才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
  黑格尔说过,哲学本身就是哲学史。而另一方面,历史研究需要一定的哲学方法和观点,即所谓历史哲学。哲学系的专业课必然有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而学历史的也要学什么史观、学习历史哲学。史哲互补。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真的是这样。在历史教学中常常要用到语文知识。比如在学中国古代历史,讲到秦朝这一段,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看,李白的诗句。又说到《论语》,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也要用到文言文的知识。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历史学习总不赖。

  反过来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的历史性课文。因此,在教学时,适时适度地把语文课本上学到的一些历史知识迁移过来,互相联系,适当渗透,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十分必要和大有益处的 。

  语文课本上历史方面的知识,有的是侧重于某一方面的记叙或描写,是学习历史的极好参阅材料。如 ,教学历史《开天辟地的大事》时,可让学生阅读、复习《南湖》第二段,了解党的“一大”的会议情况。又如,《别了,我爱的中国》写的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作者离别祖国去欧洲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 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历史《“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可恰当地进行联系,渗透,激发学生的爱国 热情。语文课文中的这些历史方面的知识,引用到历史课的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历史事件的了解。

  语文教材中一些有关历史方面知识的课本,本身就是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历史补充读物。例如,《 草地夜行》、、《飞夺泸定桥》、《大雪山》、《金色的鱼钩》等课文,写了红 军克服困难,坚持长征的故事。教学历史《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让学生重温这些课文,有机地联系,适当渗透,有助于学生对红军长征路上冲破几十万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种种困难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 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这一真理。又如,《狼牙山五壮士》、《冀中地道战》 、《小英雄雨来》、《鸡毛信》等课文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我抗日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故事。在教学历史《 百团大战》时,恰当地联系这些课文,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 ,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抗战,1945年8月,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等内容。教学《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时,联系语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等课文;教学《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适当联系、渗透《黄继光》、《罗盛教》、《我的战友邱少云》、 《再见了,亲人》等课文内容,都有助于学生对有关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记忆。

  总之,加强历史同语文之间的横向联系,使知识互相迁移,适当渗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形 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巩固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

参考资料:http://blog.whsyzx.com/user1/cdrzy/archives/2008/7314.html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如何理解文史不分家 小论文
文章的创新性,一般来说,就是要求不能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而必须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学术论文之所以要有创新性,这是由科学研究的目的决定的。从根本上说,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就是为了认识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的领域,学术论文的写作则是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因此,研究和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你怎么理解“文史不分家”?
文化是需要经过一段一段的历史积淀才能形成的,正是因为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才能形成今天的丰富民族文化和优良的传统,那些没有历史的国家都羡慕得不得了呢!而且这些国家大多也超级没有素质。像某某国家,才吃了几年粽子,就妄想把端午节申遗成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汉字都是用的咱们的,还要出版...

如何理解文史不分家(小论文)
教学历史《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让学生重温这些课文,有机地联系,适当渗透,有助于学生对红军长征路上冲破几十万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种种困难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 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这一真理。又如,《狼牙山五壮士》、《冀中地道战》 、《小英雄雨来》...

文史不分家是什么意思
紧密相连。意思是文学和历史学紧密相连,不能截然分开,这是因为文学作品包含着历史信息,反映了过去的时代,同时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产物。

为什么说文史哲不分家?
在探讨为何文史哲三者不分家时,首先需要了解这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根据大陆主流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世界是相互关联的,而文学、哲学、史学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尤为紧密。在中国古代,魏晋以前,文学与哲学、史学的关系尤为密切,魏晋之后,虽然开始分科,但并未彻底分离。现代定义下,文学是研究文学活动的学科,...

文史不分家是什么意思
文学和历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开。“文史不分家”的理念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学者们不仅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研究,同时也重视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诠释。他们认为,通过研究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为后世提供宝贵的借鉴...

谁给我解释一下为什么说文史哲不分家啊
文史哲不分家。黑格尔说过,哲学本身就是哲学史。而另一方面,历史研究需要一定的哲学方法和观点,即所谓历史哲学。哲学系的专业课必然有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而学历史的也要学什么史观、学习历史哲学。史哲互补。

文史不分家指什么?
文史不分家,并非让历史与文学完全融合,而是强调两者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互补与借鉴。它们各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目的,但通过相互融合,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和全面的历史视角。在阅读和研究历史时,我们应当欣赏其中的文学之美,同时也注重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为什么说“文史不分家”?两者侧重点又是什么?
文史不分家,这句话最早听见的时候是在中学时代了。我的高中年代还讲究文理分科呢,每当学生上到高一下学期的时候,就可以考虑选择文科还是理科了。文科科目都有政治、历史和地理,理科当然是物理、化学和生物。那时候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文史不分家。但是那会想的是,文可能代表文学、语文、文科,史...

为什么说文史哲不分家
后来文人的诗词文章,如果空有文饰而无内涵,也不能流传至今。如果没有哲学修养,文人的思想境界上不去,所做的文章自然是陈腐不堪。至于历史,无论中外文学都推崇古人的思想言论,一是以史为鉴,二是自表谦虚,三则增加文章的宽度广度。如果文人不读史,则无从征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