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阻挡了安禄山胜利的张巡为什么在史书上没什么记载?

如题所述

唐玄宗晚年,因为沉迷于和杨贵妃过家家,就把朝中的事务交给了“笑里藏刀”的李林甫,和凭裙带关系上位的杨国忠。又因为自己好大喜功,而放纵了守边众将的权力。在边将和内臣的矛盾不可调和后,一个叫安禄山的边将,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当时的目标是要杀杨国忠,李林甫已死),开启了改变唐朝国运的混乱——安史之乱。

当人们提起安史之乱时,很多人被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真挚爱情所感动;也有一部分人对安禄山、史思明等人造成的混乱,痛心疾首;也有人对马嵬坡那场事变的幕后策划人,耿耿于怀(高力士?李亨?陈玄礼?);但是只有很少的人才会记得,曾经有一个人,拼死守住了叛军南下的道路,为唐军的平叛,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名字叫张巡。

英雄不问出处

有关张巡的籍贯,在史书上记载的比较模糊,争议也很大。后来一位叫王少华的学者,经过实地考察,和资料对比,最终确定张巡的老家在山西,出生地在河南。不过这些琐事,和张巡本人的事迹相比,显得并不那么重要,我相信张巡本人也不会介意这一点,因为他一直都不是一个善于谋身的人。据《新唐书》记载“(张巡)气志高迈,略细节”。

据记载,张巡天资聪颖,读书三遍,就能熟记于心,以进士第三名的好成绩,进入了仕途。以他的能力,如果在正常情况下,他应该有个好前程。可是他没有摊上一个好时候,当时朝中说了算的是杨国忠,杨国忠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真小人,只愿提拔投靠他的人。

而张巡却并不是一个自甘堕落的人,所以张巡毫不意外地被分配到了“土多豪猾”的真源县,当了一个小县官。面对如此恶劣的条件,张巡并没有屈服,相反,他在任时,对地方豪强毫不手软,对当地百姓爱护有加。所以历朝的地方记录中,对他评价都很高。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也许后世对张巡的评价,会定格在清官上,但“如果”从来都只存在于嘴里,而不是书里。

板荡才识忠臣

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等地很快就被叛军占领。叛军为了彻底颠覆李唐,一面向西直逼长安,同时又分兵南下准备弦控漕运,以断唐军粮道(关中的粮食远远不够吃,大运河是一条粮食补给线),并派兵准备抢占江淮两地,以绝唐军财赋(李唐的经济来源,多出于江淮两地)。

如果让叛军的阴谋得逞,唐军就是守住了关中险隘,最终也会败于缺粮少钱。所以江淮两地,对于唐军来说,不容有失。但此时,李隆基却无力回天,因为唐朝的防御像个鸡蛋壳,强兵猛将都在外面,一时半会无法调集兵力回援。所以此时的江淮两地非常危险。

而此时的张巡,正好就在叛军去往江淮两地的必经之地上。此时的张巡有三个选择,上策是学杨万石、令狐潮倒戈投降;中策是远遁千里,以待未来;下策是固守不退,以血肉之躯,去给唐军争取时间,张巡选择了下策,因为正在他心中,只有精忠报国这一策。

当时张巡的手里,只有一千多人,后来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单父(今山东单县)尉贾贲,兵合一处也不过只有几千人。而叛军的数量却有好几万。不过张巡并没有畏惧,先是出奇兵占据了雍丘城(今开封杞县),并据城固守。随后面对数倍的敌军,他一面安排人固守,一面亲自带人出城奔袭。

当时张巡“带甲而食,裹疮复战”,两个月内,和叛军短兵相接数百次,并最终击溃了来敌。张巡为何能以弱胜强呢?一是张巡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所以能超水平发挥,二是张巡打的很聪明,据记载,他曾用在城头树立假人的方式,诓了叛军的数万枝羽箭。面对叛军的各种攻城器械,他也总能第一时间想出对策。(不比诸葛亮差)

如果李隆基没有给叛军神助攻(潼关之失,完全是李隆基的战术失误),那么张巡应该可以坚持到援军来救。但是那只是如果,潼关一失,长安就再再无屏障。在李隆基仓皇逃窜去了四川后,张巡无奈退出了已是孤岛的雍丘城,退守至睢阳。在睢阳,张巡再次创造了奇迹,凭借几千人,竟然逼退了十多万的叛军,并差点生擒叛军主将。

不过睢阳是攻占江淮两地的要冲,所以很快叛军再次围城。孤立无援的张巡,面临最大的问题,不是兵强马壮的叛军,而是消耗殆尽的粮食。张巡曾派手下猛将南霁云,去周边的友军求援。但是友军竟然因为嫉妒张巡的功劳“不肯出师救”。南霁云一怒之下削了自己的手指,并立誓回来报仇,并用箭射损了佛寺的浮屠,以示愤恨(据说直到今天还能看到残痕)。

没有救援的张巡无奈之下,只好每天给士兵配发一勺粮食,到了后来士兵只能吃树皮和纸张等物品,再后来能吃的东西都吃没了。张巡无奈之下,只能安排部下食人。缺衣少药的部队,慢慢丧失了战斗力,最终被叛军攻入,张巡等人最终英勇赴义了。三日后援军抵达,十日后洛阳等地被唐军收复,但这一切张巡都没能看到。

小结

骆驼曾经听过一道题,说铁轨的两个方向上,分别有一个人和一群人,而你是失去刹车能力的列车司机,那么你会选择把车开向哪边。当时张巡面对的问题,其实和这个问题很类似,一边是国家大义,一边是身后之名。我相信张巡曾经犹豫过,不过他也一定很快的就做出了抉择。后人虽然不太愿意讨论张巡,但民间却自发为他建立了祠堂,并且一直流传到今天,骆驼相信,这些祠堂和张巡的功绩,一定还会流传下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安史之乱中阻挡了安禄山胜利的张巡为什么在史书上没什么记载?
一是张巡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所以能超水平发挥,二是张巡打的很聪明,据记载,他曾用在城头树立假人的方式,诓了叛军的数万枝羽箭。面对叛军的各种攻城器械,他也总能第一时间想出对策。(不比诸葛亮差)如果李隆基没有给叛军神助攻(潼关之失,完全是李隆基的战术失误),那么张巡应该可以坚持到援...

安史之乱期间,张巡他们是吃了30000个人吗?
睢阳血战是安史之乱时期最惨烈的战役。张巡、许远死守睢阳,有力地阻止了叛军的南下,江淮及江汉的保全对战争的最后胜利,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来源。 参考资料: http:\/\/bk.baidu.com\/view\/2437.htm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江平不肖生 2019-09-26 · TA获得超过3644个赞 知道...

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呢?
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安禄山就攻陷了东都洛阳,登基称帝,建国号大燕。 张巡时任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令,隶属谯郡(今安徽亳州)。谯郡太守杨万石准备降燕,任命张巡为长史(类似于幕僚长、秘书长),派其迎接燕军。张巡不从,愤然起兵对抗燕军。 雍丘保卫战,张巡戏耍令狐潮 张巡募兵千余人驻扎在雍丘(今河南杞县)。单父(...

守一城而吃3万人,如何评价安史之乱中的张巡?
张巡是唐玄宗时期的真源县令。在安史之乱时张巡率兵固守睢阳,有效阻止了叛军的南侵,保障了唐朝东南领土的安全,最后因粮草耗尽而被擒遇害。他身先士卒、作战英勇,善于使用各种灵活多变的战术积极防御,同时对唐朝忠贞不渝,因此获得了史书上的一致称颂。不过张巡却因为在守城时吃人肉,而引起了不小的...

张巡在安史之乱中可以说最值得人们敬仰的,但是好像争议很大,历朝统治...
安禄山反叛,张巡就起兵讨伐叛贼,跟随他的有一千多人。张巡纵横驰骋与敌人决战。自己受了伤也不顾惜,军士们尊奉他主持军务。累积60天,大小数百战。在这个时候,君王的命令不能通达,六个将领把力量不敌叛军的情况报告张巡,(说)况且皇上生死不知,不如投降。这六个人都做官至开府、特进。张巡假装...

历史上真的有张小敬吗?
历史上并没有张小敬这个人物。虽说历史上并没有第八团、守烽燧堡的张小敬,但却真有那么一支死守不退的唐军,和一位名留青史的防守悍将,从他们的身上,能看到无数张小敬和第八团的影子。这位因“守一城,捍天下”而在中国军事史上创造了奇迹的名将,就是张巡。张巡,开元末年时任真源县令。安史之乱爆发...

历史上,张巡究竟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呢?
唐朝名臣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张巡到底做过什么。知道了张巡的所做所为,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安禄山就攻陷了东都洛阳,登基称帝,建国号大燕。 张巡时任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令,隶属谯郡(今安徽亳州)。谯郡太守杨万石准备降燕,任命张巡为长史(类似于...

安史之乱解密:张巡嚼齿杀妾在人性角度非豪杰?
张巡祠座落在河南商丘古城南门外,是为了纪念安史之乱中为保卫睢阳而殉难的张巡、许远等人所建。安史之乱时,叛将围攻睢阳,张巡率领将士保卫睢阳,并和叛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使敌军遭受重创。可惜最终因没有后援,城破殉难,他为平息叛乱,保护江淮黎民立下了不朽的功 中新网6月23日电 香港文汇报文章...

历史上的张巡究竟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呢?
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安禄山就攻陷了东都洛阳,登基称帝,建国号大燕。 张巡时任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令,隶属谯郡(今安徽亳州)。谯郡太守杨万石准备降燕,任命张巡为长史(类似于幕僚长、秘书长),派其迎接燕军。张巡不从,愤然起兵对抗燕军。 雍丘保卫战,张巡戏耍令狐潮 张巡募兵千余人驻扎在雍丘(今河南杞县)。单父(...

唐朝名臣张巡在历史上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该如何评价他?
唐朝名臣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张巡到底做过什么。知道了张巡的所做所为,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安禄山就攻陷了东都洛阳,登基称帝,建国号大燕。 张巡时任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令,隶属谯郡(今安徽亳州)。谯郡太守杨万石准备降燕,任命张巡为长史(类似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