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为什么很能打?

连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军也被他们打败了。

湘军战斗力强的原因:
1.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
2.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曾国藩与一些重要将领既是同乡,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湘军的士兵由营官自招,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曾国藩治军重在思想纪律而不在技术性的训练。他为湘军写的军歌唱道:“规矩要肃静,有礼、有法、有号令。”他制定“辨等明威”的军礼,以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与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维系官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力地维护封建统治的军队。
3.装备好。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其营制主要采用明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的”束伍”成法。陆军每营五百人(营官一员、哨官四员在外),十人为队,队有什长;八队为哨,哨有哨长,统以哨官;四哨为营,辖以营官;余为亲兵,直辖于营官。各队以抬枪、刀矛、小枪等长短兵器配合作战。水师每营五百人(营官一员、哨官三十员在外),有长龙八艘,每艘二十四人;舢板二十二只,各十四人。每船为一哨,设哨官;哨官之上,辖以营官。船只各有火炮,但仍配小枪刀矛,以备近战。湘军营以上设统领,统领辖数营至数十营不等。其后又在统领下增设分统,以便于指挥。在武器装备上,湘军不仅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武器。
4.战术好。湘军作战,每到一地,必先深沟高垒,严密布防,然后再思作战。而且一般都坚守营盘,决少主动出击。甚至进攻的时候也尽可能反客为主,让对方来采取攻势。
5.扎营严密。湘军的“防守反击”的战术决定了他们对扎营特别重视,有着详细而严谨的规定。湘军每到一地,哪怕只宿一夜,必然深沟高垒,严密布防,营垒未成不得休息、吃饭。要起一丈高、半丈宽的墙子,上有女墙供放枪的士兵掩蔽,墙外密植鹿砦防止攀爬,鹿砦外面再掘深壕,可以说是相当严密的配系。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除了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创建的湘军,还包括该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队。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5
湘军
中国晚清时期曾国藩以湘乡练勇为基础,在湖南创建的一支军队。又称湘勇。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湘军的士兵由营官自招 ,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曾国藩治军重在思想纪律而不在技术性的教练,使湘军成为一支有力地维护封建统治的军队。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其营制主要采用明代军事家戚继光的“束伍”成法。在武器装备上,湘军不仅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武器。湘军于1854年初在衡州(今衡阳市)编练建成,共1.7万余人。是年夏,出省作战。以后几年间与太平军在湖北、江西的沿江地区争夺。1858年5月,其精锐李续宾部即深入皖中,气势很盛。至11月间,李续宾及所部6000余人在庐州(今安徽合肥)三河之役被太平军歼灭,锐气顿减。1860年,曾国藩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后,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号令统一,筹饷较易,湘军势力大为扩充,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清军主力。1861年9月,攻陷安庆。次年(同治元年)春,曾国藩再以曾国荃率湘军主力沿江进逼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以左宗棠部及李鸿章新募淮军进攻江浙其他地区。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后,声势愈大。曾国藩为避免清廷的疑虑,又因湘军暮气日深 ,大量裁撤直系部队,其支系仍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 、江苏等地镇压捻军。湘军水师则守湘军旧制,取绿营规模 ,改建为长江水师。以后,左宗棠平定新疆虽也利用湘军,但湘军已不是国家的主要军队。

曾 国 藩( 1811 ~ 1872 )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 适曾国藩因母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 团练。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 号“湘勇”(通称湘军)。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湘军初战,连败于岳 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 杀,被其左右救起。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 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此后用兵更为谨慎。旋因朝廷 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 兵。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 守南昌。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 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
次年9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11月, 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旋向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 巡抚。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 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10月,湘军与李 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 至1864年7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

1865年5月,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他驻营徐州,先后采取重 点设防、凭河筑墙、查办民圩的方略,欲在黄河、淮河之 间,运河以西,沙河、贾鲁河以东的区域歼灭捻军,因师 久无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鸿章接替,命其回两江总督本 任。1867年,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6月,天津发生教 案,奉命前往查办,屈从法国势力,处决、遣戍官民数十 人,受到社会舆论谴责。9月,还任两江总督。

曾国藩重视采用外国军火,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1861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后又试制小火轮船。1863年,造成“黄鹄”号轮船, 并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1865年至1866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后为之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

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 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 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牍等为《曾文正公全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6

曾国藩的整治:曾国藩建立湘军的时候,正是满清国运危机存亡的时刻,也是中华民族遭遇大变乱、大灾难的时刻。曾国藩虽然是一介书生,但凭着一腔爱国之情,他在战争中自学成材,尽管他对建立军队,行军打仗毫无经验可谈,可是他以史为鉴、以战争为师,从多次失败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军之策、战阵之法,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顽强的意志:湘军拥有勇猛的战斗风格和坚强的战斗意志,意志和精神力量比几件西洋火器有用的多,“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的 湖湘精神在其所参加的历次战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拓展资料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除了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还包括该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队。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湘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11-27
湖南与广西两省虽然民风强悍,但由于文化氛围的差异,造就了两省不同的人文文 化观。比如,湖南文化造就的经略济事之才决定了其统帅风格的大手笔――往往注重全局而不拘泥于一些细节;广西文化比较适合造就善于打拼的悍将――善于把握住每一次具体的战术战役。

在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初期,太平军善于战役战术的优点尽显无遗,湘军因为是文人掌军,难免书生意气一些。所以在战争初期文弱书生带兵多吃败仗。但是到了后来,文人们实战经验丰富后,其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湘军在战役战术层面与太平军不相上下。而湘军在战略层面的优势却是太平军自始至终都难以企及的。目光短浅始终是太平天国运动无法深入开展的瓶颈。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攻克南京后,太平军不重视乘胜追击,主力不直接北伐,却只派遣偏师两万去打皇城北京。这反映出洪秀全、杨秀清集团贪图安逸享受的心理,一个贫穷了半辈子的人突然拥有了荣华富贵之后难免腐化――这恐怕是千古铁律。 \"天京事变\"以后,石达开负气出走,使得天国精锐尽失,这说明在太平军中比较有头脑的石达开也缺乏以大局为重的战略眼光。太平天国的失利只是时间问题,特别是他们的对手湘系精英是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战略劲敌。

曾国藩这个人某些方面很象诸葛亮,擅长规划全局,制定\"隆中对\"那样的计划。象陈寿评价孔明那样:\"将略非其所长。\"孔明六出祁山而收效甚微,曾每自临敌,对阵杨秀清,败;再败石达开于湖口,险些自尽;敌陈玉成、李秀成亦多败绩。可是,若是由别人带兵临敌而曾统筹全局则无不胜。曾国藩与左宗棠正好在这方面形成了互补,曾左虽然都是经世之才,但曾还要略胜一筹;但左在将略上是曾所无法匹敌的。因此从统帅层面来说,曾左较之洪秀全集团是有不小的优势的。优势终须转化为胜势。而又尤以安庆保卫战可以突出地反映出双方战略观的差异,它是整个战局的枢纽。

第三次武汉争夺战突出地反映了湘军与太平军斗争的激烈和战略观的高下:本来洪秀全制定由陈玉成带兵十数万由北路向西进击武汉;李秀成带兵由南路攻打武汉这一绝妙的\"围魏救赵\"的妙计:以此解安庆之围。安庆是天京的门户,安庆失手,全局逆转。曾也正是看中这一点才精锐尽出,围打安庆。由于武汉是湘军的大后方,若失去则安庆攻取意义不大,因此说洪等人的眼光还是颇为睿智。

可是,再好的计划没有人贯彻到底也是白搭。陈玉成的兵马于1861年春天攻占霍山,翻越大别山进入湖北。接着,陈玉成于3月18日攻取湖北黄州(离武昌160华里),此时武昌城防空虚咫日可下,湖北巡抚胡林翼的老婆看见\"满城无人\",连忙带着幼子夺船而逃。胡林翼在太湖闻讯,口吐鲜血,大骂自己:\"笨人下棋,死不顾家。\"此时,陈玉成却坐失时机,偏要等待李秀成部一起攻打武汉。然而,李秀成却在此时去攻打兵力空虚而又富饶的浙江而置整个武汉会战计划于不顾。等到李秀成扩大了地盘和队伍,整个作战计划也耽误了。在洪秀全的再三催促下,李秀成军才于1861年6月慢吞吞地来到武汉。而陈玉成已于4月下旬在久久不见李秀成军来会师后便撤到安徽去了。最终,整个武汉决战的计划草草收场未执行,只起到了惊扰敌人的作用。

可是,曾国藩的湘军主力确是全力攻打安庆,1861年9月安庆终于失陷,太平天国斗争事业急转直下。 综观整个武汉、安庆争夺战,湘军与太平军在这一时期是势均力敌的,此后方才此消彼长。太平军整个统帅层在战略攻略上比起湘军终究还是逊色不少。陈玉成的犹豫不决,李秀成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全局,洪秀全对全局的失控。这些都突出地反映出了整个天国在战略全局协调方面的失控。相比较湘军,却自始至终地贯彻执行了攻取安庆的计划,并有始有终。湘军安庆战役的胜利和太平军武汉会战的流产,再明白不过地说明了双方指挥员战略眼光的差别。此后,尽管太平军尚有杰出的表现与作为,但战役和战术的灵光闪现无法掩盖其战略上的失误。

仅仅是洪秀全、杨秀清等人与曾国藩、左宗棠在战略文化上的差异吗?现实是:湖湘文化那深厚的战略文化底蕴造就了曾国藩、左宗棠、毛泽东这样的巨匠。相比较而言,八桂文化在底蕴上终究略逊一层,尽管杨秀清、李宗仁曾经一度非常非常地接近了成功的顶点,但始终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窃以为,广西出的将才、士兵战力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终究远离王化之地,使得此地战略经世之才不足。过去,这里一直被中原人士认为缺少教化,认为数\"化外之地\",人民多\"野蛮而斗狠\"。这想来是广西为什么会多出兵将之才,声震天下的缘故吧。不过,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此地出不了曾国藩、左宗棠、毛泽东之故了。

参考资料:baidu历史吧

第4个回答  2006-11-27
湘军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主要活动
湖南湘乡的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曾国藩同时也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湘军虽然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镇压了各地的其他起义,挽救了清王朝,但是重权落入汉族重臣,客观上加快了其灭亡。

名臣和幕僚
湘军在镇压晚清的各地农民起义中迅速成长,使晚清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湘军将领及其幕僚成为当时中国政治、军事舞台的主角。整个湘军系统中位至总督者15人,位至巡抚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不胜数。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还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师、科学家(如李善兰、徐寿、容闳等),当时他的幕僚多达三四百人。

除了曾国藩外,还有曾国荃,左宗棠、李续宾、罗泽南、彭玉麟、郭嵩焘、李鸿章、刘坤一等等人物,成为晚清历史显赫的一页。后来的洋务运动也主要由湘军人物一手发起。左宗棠因为收复新疆的壮举,更是被誉为民族英雄。

曾国藩、左宗棠和胡林翼被史学界称为“中兴三名臣”。

主要湘军人物(包括由湘军发展到淮军的人物):

曾国藩,湘军统领。建立湘军,消灭太平天国,主导洋务运动。
曾国荃
曾国葆
曾国华
李鸿章,晚清重臣。由曾国藩一手提拔,并创立淮军。
江忠源
江忠济
胡林翼
左宗棠,晚清重臣,民族英雄,曾收复新疆。
杨岳斌
彭玉麟
刘长佑
李续宜
李续宾
刘蓉
刘坤一
程学启,本为太平军将领,1861年投降湘军,1861年底编入淮军。
丁汝昌,本为太平军将领,1861年投降湘军,1861年底编入淮军,曾指挥黄海海战。
蒋益沣
刘檡昭
刘锦棠
罗泽南
王錱
康福
孙开华,在台湾抗击法国侵略者。

湘军的解散和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由湘军的曾国藩始,湖南开始了人才的喷涌:从晚清镇压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和同盟会、革命党的成立;从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发展。湘军成为湖南人的精神动力,至今湖南人对此仍然非常自豪,并把湖南社会各种方面的人才和现象称为“湘军”。如文艺湘军、体育湘军、出版湘军、电视湘军等。甲级足球队的名字也叫湖南湘军。

评价
对于湘军的历史定位,历来有很大争议。有人认为湘军是帮助了满清政府,消灭了农民起义军,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湘军所发展的淮军人物李鸿章作为众多不平等条约签订者,更是被认为是民族罪人。洋务运动也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

肯定湘军的人认为消灭太平天国并非过错。太平天国自身也并非能够改变封建社会,其宣布的一套根本无法实行;太平天国的将领也贪图享乐,鱼肉百姓,争夺权力,实际与满清统治者无异。湘军的出现也客观上让满清政府的军事和政治权力落入汉族,中央政府的权威极大地弱化,和民国初的军阀也有渊源关系。洋务运动虽然没有改变中国沦落的状况,但至少让中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使政府和人民懂得要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和思想。洋务运动也带来了许多改变,如选派留洋学生,建立北洋舰队等。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也是湘军人物的一大功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