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为什么要取字??

如题所述

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古人认为直呼其名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为避免这个所以需要取字。

古人的名字确切地说,应该是分为名、字、号这三种。名就是对自己的正式称呼,字就是对这个称呼的延续,号则表示自己的志向。

对于古人而言,直呼其名,就相当于称呼现代人的乳名(即小名),这只有长辈和亲密的人才能用的(而且还限定场合,一些严肃的场合里,即使亲密的人也不能随便叫人乳名)。

扩展资料:

古人一般称呼别人的时候,是不可以直呼其名的,通常都是称字。如果是年轻人还没有字,他们则会说:年幼,无表。所以取字的目的,就是让别人尊重他,避免直呼其名。

古人的号则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号,也就是自称的,另一种就是别人送的号。比如说晋朝的陶渊明,他家门前栽了五棵柳树,他就自称是五柳先生。又比如三国时蜀国的谋士庞统,他的号叫凤雏,他这个凤雏和诸葛亮的卧龙一样,都是庞德公送的。

其实更多的古代平民百姓甚至是没有名字,特别是古代的女孩子,这也是封建社会不平等的地方。古代的平民百姓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也不认识什么字,所以很多时候都不给孩子起名字。

比如父亲姓李,第一个孩子叫李大,第二个儿子可能就是李二,要么就是花钱送礼找认字的先生给取个名。女孩子直接就是李氏,孙氏这样,更不会有名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表字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7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追问

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要取字,不是怎么取字???

追答

  “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古代人不叫名的,都是叫表字

  《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1-28
取字的意义在于避免被他人直呼其名,古人认为直呼其名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为避免这个所以需要取字。
对于古人而言,直呼其名,就相当于称呼现代人的乳名(即小名),这只有长辈和亲密的人才能用的(而且还限定场合,一些严肃的场合里,即使亲密的人也不能随便叫人乳名),一个不熟的人叫你的乳名,你肯定会觉得这个人不尊重你。
第3个回答  2021-08-12
题目内容

13.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取字 在周代,贵族男子年满20岁要举行加冠仪式。《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谷梁传•文公十二年》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意思是将垂发束起来挽在头顶,戴上冠,用簪把冠和发髻固定在一起,然后由加冠嘉宾根据他名儿的含义起一个字,从此,就列入“丈夫”行列了。
为什么男子成年要加冠取字呢?因为名儿是父亲起的,是幼年用的;长大成人了,别人不宜呼叫他的名儿,所以得另取字。《礼记•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意思是男子到了二十岁,行过冠礼并为自己取个“字”,自此即表示他已是个成年人了。
另外还有一层原因。周人有避讳的习俗,人死之后,为了对他表示尊敬,就不再称他的名儿,为长远计,所以成年之后,就“敬名称字”了。
然而《礼记•冠义》还说,加冠取字,“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意思是说加冠取字后一个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人。能被称为真正的人,然后才可以治理别人。原来这“冠而字”并不仅仅为“敬名称字”,还另有深意。它是贵族阶层中,对一个成年男性承认并接纳为正式成员的一种表示,自此之后,便可以让他“治人”。所以儒家把冠礼看作是“礼之始”,冠礼也成为华夏礼仪的起点。
时移世易,发展到后代,取字的深层次含义被过滤去了。人们取字,只是为了参与社会交际,所以也用不着隆重地举行冠礼了。汉以来,皇太子还有举行冠礼的,还可依稀看到点“治人”的影子,而士大夫阶层很少有这样循古的了。我们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可以看到,起码由唐代起,连知书达礼的人家,对举行冠礼取字一事,都颇感不合时宜了。
取字原属贵族阶层的特权,后来扩展为知识阶层的事,而一般下层劳动人民还不得“染指”。宋代还不准下层社会的人取字。到了明清时代,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几乎无人无字。尽管也遭到文人士大夫们的抨击和嘲讽,但取字的习俗,还是被普遍推广开来。
先秦时代,字是冠礼时选定的嘉宾给起,而后世不举行冠礼了,字则改由父祖、老师,或请其他通文墨的人给起,而且也不一定都到了成年才起,很可能是小名、大名和字一同起下的。
上古的贵族女子,原本也起字。《礼记•曲礼上》说:“女子许嫁,笄(jī)而字。”就是说,当女子成年许配人家时,把垂发挽在头顶,用笄别住,并给她取字。这一礼制,秦汉以后没承袭下来,但在汉语中却留下了许多成语。如说女子已有婆家,叫作“已字”,“已字人”;没找婆家,则称“待字闺中”。
(1)从全文看,古人取字的原因有:成人后,别人不宜直呼其名;避讳表示尊敬;可以“治人”;为了参与社会交际;贵族女子婚配要取字。
(2)结合语境回答问题。
①取字原属贵族阶层的特权,后来扩展为知识阶层的事,而一般下层劳动人民还不得“染指”。(“不得‘染指’”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②起码由唐代起,连知书达礼的人家,对举行冠礼取字一事,都颇感不合时宜了。(“起码”二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3)文章大量运用《礼记》中的话语来说明“取字”,有什么好处?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C
A.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一句可以看出东晋诗人陶渊明字五柳。
B.从《醉翁亭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一句可以看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字修。
C.从《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一句可以看出明代巧匠王毅字叔远。
D.从《水浒传》“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一句可以看出梁山好汉宋江字及时雨。
试题答案
分析 文章采用逻辑顺序,总分结构,第一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段至八段具体说明古人为什么取字:别人不宜呼叫他的名儿;表示尊敬;可以让他“治人”;为了参与社会交际;贵族女子许配人家.

解答 (1)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文章第二至八段具体说明了古人取字的原因.做此题可以抓住以下段落中的重点语言:第二段“别人不宜呼叫他的名儿”;第三段“对他表示尊敬”;第四段“可以治理别人”;第五段“为了参与社会交际”;第八段“女子成年许配人家”.
(2)①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能力.
做此题要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而一般下层劳动人民还不得“染指”.“染指”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在文中,意思是下层劳动人们没有“取字”的权利.
②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
做此题的答题要领是:(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故此题解答为:
不能,“起码”二字表明至少从唐代开始,后世士大夫对举行冠礼取字一事已不热衷,如果删除意思就变成了从唐代开始,也就是在唐代以前没有出现,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考查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
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文章的第一、二、四段都引用《礼记》,详实地说明“取字”是怎么回事,体现了“取字”是我国古来已久的传统文化,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4)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A.“东晋诗人陶渊明字五柳”,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不正确.
B.“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字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不正确.
C.正确.
D.“梁山好汉宋江字及时雨”,宋江绰号及时雨.不正确.
故选:C.
参考答案:
(1)敬其名(成人后,别人不宜直呼其名);避讳表示尊敬;可以“治人”.
(2)(1)意思是一般下层劳动人民没有“取字”的权利.
(2)不能,“起码”二字表明至少从唐代开始,后世士大夫对举行冠礼取字一事已不热衷,如果删除意思就变成了从唐代开始,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引用《礼记》,详实地说明“取字”是怎么回事,体现了“取字”是我国古来已久的传统文化,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4)C

点评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4个回答  2015-11-23
表示尊重不能直呼其名

古代男人为什么不仅要取“名”而且要有“字”
6. 在古代中国,男子到了20岁,即成年时,会举行冠礼。在这个仪式中,长辈通常会为年轻人赋予一个字,这个字是对其名的补充和扩展,承载着长辈的期望和对年轻人的尊重。7. 因此,字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尊贵的称谓。在古代,除了长辈,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人们习惯以字来称呼他人,以...

我国古代男子为何多有字?
在古代时,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人社会后,另取一个“字”为名。

古代男子为什么要取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

古代男子为什么要取字??
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古人认为直呼其名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为避免这个所以需要取字。古人的名字确切地说,应该是分为名、字、号这三种。名就是对自己的正式称呼,字就是对这个称呼的延续,号则表示...

古代人的字是怎么来的?
古人取名后仍要取字的原因:1、取字表示进入成年,可以男婚女嫁,结婚生子了。《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意思是男子在20岁行冠礼时加字,女子在15岁行笄礼时取字。略有不同的是,笄礼是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举行的,如果一直没有订婚,20岁时举行也可以。2、...

古代人如何称呼对方的“名”与“字”?
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

古人给自己取“字”,不是那么简单,是怎么来的?
“字”一般而言都是男子成年后,为了给自己取个名号而相处的二字名号,这是古代的流行文化,一般用于士大夫和贵族阶级,还有少部分有追求的知识分子;取字号其实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为了和平民区分的原因。 大家看,张飞一介武夫,为何也要取个字号,那是因为张飞其实是个读书人,一个典型的当地士族读书人,张飞家族里...

古名人除了本名外,为何还有字,号等之类的称呼呢?
“字”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

古代为什么男子要取字,女子要取字?
不过是命名的权利不再由父亲一人担当,而是由婴儿的亲人共同担当。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长到20岁的时候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人,这时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岁时要举行“结发加筓”之礼以示可以嫁人了,这时也要取字。可见,古代的时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古人取字有什么讲究?
1. 在古代,成年人才能取字。取字意味着一个人已经到了可以结婚生育的年龄。《礼记·曲礼》中提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这意味着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会取字,而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有所不同的是,笄礼通常在女子订婚后举行,如果一直没有订婚,到了二十岁也可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