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而不一心治理蜀国呢?

如题所述

这是战略问题。首先,自荆州败后,当时诸葛亮提出的,后来蜀汉的立国之本——隆中对就已经破灭了。之所以诸葛亮还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其实就是以攻为守。
如果不北伐,首先,蜀汉统治者一直在宣称的恢复汉室就是一句空话,没有这句话的号召,蜀汉也就失去了道德和舆论的有利地位,你就不再是继承的汉室正统,充其量就是个地方割据政权。这个其实是很可怕的。
其次,以一益州之力对抗中原,谁都明白是不可能的事情。诸葛亮聪明盖世,又岂会不知道?之所以迅速北伐,无非是趁中原地区还没有从战火中完全恢复,想借机取得一定成果,作为后来的资本。如果一味固守,那么等到中原完全恢复之日,就一定是蜀汉灭亡之时了。
第三,在国家不稳定的时候,转移大众视线是一个很好的团结人心的办法。借伐魏来掩盖国内的各种矛盾,诸葛孔明也实在是无奈。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17
诸葛亮出祁山的目的是:
一、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为了将蜀汉的国内矛盾转移到战争上,虽然他深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益洲出兵很不利也仍然苦苦为蜀汉存亡寻求希望,应该说我对诸葛亮的尽心尽力是很佩服的。
二、不求统一霸业,但求自保。
三是回避矛盾:刘备白帝城托孤,让诸葛亮对幼主能保即保,不能保当自代之。让刘禅对诸葛亮以父侍之。诸葛亮何等聪明,难道不知道这话的分量,难道不知道这种关系的微妙,就刘禅与诸葛亮来说,他们之间不论出现什么矛盾,责任肯定由诸葛亮来承担,诸葛亮长期拥兵在外,还有避免和回避与幼主的矛盾这层目的,拥兵在外,幼主有什么过分的地方,我可以修理修理你,退可以自保,实际在更高一层掌握和控制蜀国的政权。这是韬晦之计,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但是另一方面,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部矛盾,反而因此更加剧了蜀汉百姓的负担,引起益州集团的不满,成为蜀汉后期的灭亡的重要原因。这到底是对是错呢?

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而不一心治理蜀国呢?
这是战略问题。首先,自荆州败后,当时诸葛亮提出的,后来蜀汉的立国之本——隆中对就已经破灭了。之所以诸葛亮还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其实就是以攻为守。如果不北伐,首先,蜀汉统治者一直在宣称的恢复汉室就是一句空话,没有这句话的号召,蜀汉也就失去了道德和舆论的有利地位,你就不再是继承的汉室正...

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什么一定要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使蜀国国力尽失呢?
诸葛亮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于是采取了以攻为守的办法逐渐拓展边疆地区,六出祁山,一方面想进一步加强控制蜀北战略要地的控制,另一方面也证明自己为蜀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自己赢得身后名。明知不可为而强行为之,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可想而知,最后病死五丈原,诚为悲也。

诸葛亮老年之后为什么还要六出祁山?为什么无功而返呢?
实力不够,无能为力 前者已经说过了,蜀汉经历了两次大败,元气大伤,兵士十不存六七,已无力和曹魏和孙吴争锋,诸葛亮集全国之力才召集了十万兵众出祁山,结果人家曹魏光是来支援的张郃和司马懿等人带来的兵众就不止十万,更不别说西北本身的守卫部队,兵力差距太悬殊。蜀道艰难,后勤不力 估计他也知...

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因为什么失败的啊?
第一:战略方针的失误,刘备即使占据荆州和西川,一路由荆襄北进,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阳,之间的距离太远,战略上配合作用并不大。 第二:就天时来说,曹魏有统一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备安定的后方,兵多将广,后备力量充足,又率先迎来汉献帝,把握住了先机,充分占有了天时。而西蜀成气候太晚...

诸葛亮北伐除了为统一天下,还有什么目的?
诸葛亮六出祁山,没有为蜀国开拓土地,他为什么还是不放弃呢?诸葛亮曾多次北伐,虽然在三国演义中说他是六次,但是在史书明确记载只有五次。分别是建兴六年春出斜谷,由街亭之失而退。六年冬,出散关围,围陈仓粮尽而还。七年,出祁山再次粮尽而还。九年出祁山,斩杀王双,粮尽而还。12年出斜谷...

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
问题八: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而不一心治理蜀国呢? 这是战略问题。首先,自荆州败后,当时诸葛亮提出的,后来蜀汉的立国之本――隆中对就已经破灭了。之所以诸葛亮还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其实就是以攻为守。 如果不北伐,首先,蜀汉统治者一直在宣称的恢复汉室就是一句空话,没有这句话的号召,蜀汉也就失去了道德和舆论的...

既然知道益州疲敝,诸葛亮为何还六出祁山?
建兴六年春,兵出祁山伐魏。对方大将军曹真,左将军张郃负责防御。当时战争形势对蜀汉非常有利,只是由于马谡不听指挥,被张郃打败失了街亭(甘肃天水奉安县东)。诸葛亮被迫退兵。第一次北伐结束,这次有两个收获,几千户人口,和收了个徒弟,姜维。228年冬,诸葛亮再次北伐,兵出大散关(宝鸡市南郊,...

既然知道益州疲敝,诸葛亮为何还六出祁山?
刘备去世后,朝野震动。诸葛亮对后主刘禅作为像父亲一样的角色,花了五年时间,治理内务,结盟东吴,平定南方叛乱,恢复了国力。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书后主,准备北伐。传世名篇《前出师表》即此时写就。建兴六年春,兵出祁山伐魏。对方大将军曹真,左将军张?负责防御。当时战争形势对蜀汉非常有利...

真正的历史中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像三国演义说的那么所向披靡么?
相同的地方是:诸葛亮确实统帅蜀国军队,多次进行北伐(曹魏)。不用之处是:虽然蜀军胜多败少,但是,由于国力不足,并没有实质性的战果,更没有决定性的战役。所取得的胜利也大多是战术性的胜利,对整个局势的影响并不大。现在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正是诸葛亮不顾自身国力孱弱,多次兴兵北伐,客观上...

诸葛亮北伐屡败屡战,为啥会如此锲而不舍?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蜀汉政权虽然在诸葛亮的悉心治理之下,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态势。但由于先天条件不足,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此时的蜀汉政权还不具备统一全国的绝对实力。三国时期是中原地区由分裂再次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之所以能够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是因为魏、蜀、吴三国的国力相对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