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持节、通直散骑常侍、平北将军、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杜僧明
镇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侍中、司空,周文育
侍中、骠骑大将军、大司马、零陵郡公,侯瑱
都督、郢州刺史、重安县公,程灵洗
散骑常侍、吴兴太守、侍中、中护军,胡颖
使持节、车骑将军,总督步军、太尉,徐度
侍中、镇右将军、特进、护军将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杜棱
通直散骑常侍、中领军、领军将军、永修县侯,陈拟
度支尚书、侍中、中领军,蔡景历 开府仪同三司、淮安王,李神通
礼部尚书、河间王,李孝恭
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郧国公,殷开山
吏部尚书、渝国公,刘政会
尚书右仆射、左仆射、司空、工部尚书、河东郡公,裴寂
纳言、宰相、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鲁国公,刘文静
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应国公、赠并州都督、司徒、周国公、太尉、太子太师、太原王、魏王,武士彟(武则天时期追加,后被取消) 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赵国公,长孙无忌
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后因其子房遗直谋反,被取消)
检校侍中、吏部尚书、总管东宫兵马、尚书右仆射、蔡国公,杜如晦
侍中、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傅、太尉、司徒、申国公,高士廉
刑部尚书、兵部尚书、行军总管、门下平章政事、卫国公,李靖
工部尚书、检校行台仆射、洛州都督、左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蒋国公,屈突通 并州都督、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詹事、尚书左仆射、司空、英国公,李勣
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尚书左丞、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北平县公,张行成
监察御史、中书令、高唐县公,马周
吏部尚书、光禄大夫、太子宾客、尚书右仆射、河南郡公,褚遂良
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吏部侍郎、中书令、吏部尚书、蓚县公,高季辅
太子少傅、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乐城郡公,刘仁轨
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右相、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开府仪同三司、高阳郡公,许敬宗 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纳言、右肃政台御史大夫、文昌右相、赠司空、梁国公,狄仁杰
监察御史、凤阁舍人、司刑少卿、同平章事、汉阳郡王,张柬之
中台右丞、青光禄大夫、侍中、平阳郡王,敬晖
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司刑寺少卿、侍中、扶阳郡王,桓彦范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令、南阳郡王,袁恕己
天官侍郎、凤阁侍郎、中书令、博陵郡王,崔玄暐
凤阁侍郎、检校兵部尚书、中书令,加授光禄大夫、齐国公,魏元忠
驸马都尉、云麾将军、右千牛将军、琅邪郡公,王同皎 尚书右丞、户部尚书、侍中、吏部尚书、右仆射、子太傅、许国公,苏瑰
尚书右丞、侍中、尚书左丞、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徐国公,刘幽求
太常寺乐工、右武卫中郎将、右骁卫将军、代国公,安金藏 吏部郎中、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工部尚书、宪部尚书、韩国公,苗晋卿
左仆射、集贤院待诏、宰相、同平章事、兼东都留守、太尉、冀国公,裴冕(《新唐书》)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尉、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
左仆射、集贤院待诏、宰相、同平章事、兼东都留守、太尉、冀国公,裴冕(《旧唐书》) 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行营副元帅、太尉、西平王,李晟
泾原郑颍节度使、总揽西北军政、检校礼部尚书、司农卿、太尉、张掖王,段秀实
左金吾卫大将军、检校司徒、中书令、太师、咸宁王,浑瑊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紫光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晋国公,裴度
司空、同平章事、河中节度使、司徒、邠国公,杜黄裳
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长史、魏博节度使、太子少保、太尉、凉国公,李愬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司徒、南平王,高崇文 振武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侍中、卢龙节度使、燕王,周德威
昭义节度使、司徒、太保、侍中、中书令、太师、陇西郡王,李嗣昭
汴州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符存审 太师、尚书令、真定王、韩王,赵普
枢密使、赠中书令、济阳郡王,曹彬 懿德皇后,符氏
司空、太尉、中书令,薛居正
忠武军节度使、中书令、韩国公,潘美,
尚书右仆射、侍中,石熙载 右仆射、太尉、中书令,李沆
太师、尚书令、魏国公,王旦
忠武军节度使、中书令,李继隆 尚书右仆射、尚书令,王曾
太尉、尚书令,吕夷简
彰武军节度使、侍中,曹玮 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魏国公,韩琦
太师、中书令、鲁国公,曾公亮 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郑国公,富弼(后被取消)
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荆国公、舒王,王安石 (后被取消)
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太师、温国公,司马光 左仆射、门下侍郎、太师、汝南郡王,蔡确(后被取消)
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太师、温国公,司马光 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太保、太师、魏国公、会稽郡王、越王,史浩
左丞相、赠太师、鲁国公,陈康伯 太尉,乌者
北边拽剌,耶律欲稳
配享太庙的清朝配享太庙的大臣
清朝历史上,慧哲郡王额尔衮、宣献郡王界堪 、通达郡王雅尔噶齐是因为死后无子、绝嗣,故顺治将他们供入太庙。再除怡贤亲王胤祥和恭忠亲王奕欣是特例外,其余大部分人都是因军功而被赐予此项殊荣。铁帽子王也并非都能入选太庙。享殿分东西两殿,东供奉宗室、外藩诸望王,西供奉有功大臣。 武功郡王...
配享太庙的陈朝配享太庙的大臣
杜棱通直散骑常侍、中领军、领军将军、永修县侯,陈拟度支尚书、侍中、中领军,蔡景历 开府仪同三司、淮安王,李神通礼部尚书、河间王,李孝恭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郧国公,殷开山吏部尚书、渝国公,刘政会尚书右仆射、左仆射、司空、工部尚书、河东郡公,裴寂纳言、宰相、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
配享太庙的晋朝配享太庙的大臣
司空、钜鹿郡公,裴秀 司徒、乐陵郡公,石苞武悼皇后,杨芷安平王,司马孚齐王,司马攸临淮公,荀顗鲁郡公,贾充
杜僧明:南朝梁时期名将,以陈朝开国功臣的身份配享于太庙
天嘉二年(561年),陈霸先与侯瑱、周文育、胡颖、陈拟一同配享太庙,附祭于高祖(武帝)庙庭。
配享太庙的金国配享太庙的大臣
代国公,完颜欢都特进,完颜劾者开府仪同三司,完颜盆纳仪同三司,完颜拔达银青光禄大夫、特进,完颜冶诃 国论勃极烈、国论忽鲁勃极烈、封燕国王、陈国公、金源郡王,完颜撒改阿舍勃极烈、开府仪同三司、曹国公、金源郡王,完颜习不失国论昊勃极烈、国论忽鲁勃极烈、辽越国王、辽王,完颜杲郑国王,...
历经三朝配享太庙的汉臣,他的晚年过得怎么样?
在清朝有配享太庙这一荣誉的大臣不足15人,这个名额可谓是少之又少了。其中,能够配享太庙的汉族官员只有张廷玉一位,他历经三朝,为国尽忠职守,可晚年却被革职抄家了。张廷玉出身名门,父亲是曾做过乾隆老师以及康熙朝宰辅的张英。张英在做官期间清正廉洁,为官正直,绝对称得上是两袖清风的好官。...
清朝哪五个大臣配享太庙
1、张廷玉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
配享太庙是什么意思 配享太庙的意思
1、配享太庙指古代的有丰功伟业的大臣在其死后,为褒奖他的贡献和地位,经皇帝特批供奉在太庙之中的一种高规格的待遇。2、配享太庙是对大臣能力的一种肯定,对封建社会来说荣誉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大臣配享太庙是一种对他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肯定,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的。
清朝太庙26功臣:一位汉臣,两位蒙古亲王,二十三位王公大臣吗?
两位蒙古亲王:超勇襄亲王策凌、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 清朝配享太庙的26功臣中除了有汉臣张廷玉,还有两位蒙古亲王,巧合的是这两人都是来自成吉思汗嫡裔的博尔济吉特氏,其中一位是喀尔喀蒙古的超勇襄亲王策凌,另外一位就是来自科尔沁蒙古的晚清名将博多勒噶台僧格林沁。策凌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古代大臣去世后的最高荣誉,享受什么待遇,又有何标准?
配享太庙的大臣在过世的时候,皇上可能会发放一些抚恤金给到家人。接受了这笔抚恤金之后,就没有其他额外的奖赏了。不像“诰命”夫人每个月还有一定的俸禄,配享太庙的子孙后代每个月是没有额外的补贴的。或许在我们看来会觉得,这个配享太庙好像没有什么用啊?那是因为我们都从物质的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