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演变,

<莺莺传>-><西厢记>-><金西厢>在题材上的变化。

  唐代元稹所撰传奇《会真记》, 又名《莺莺传》,述唐贞元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之, 终弃之”的故事。其后, 历代文人用不同的文体形式对崔张故事这一题材作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演绎。
  宋代赵令畤在《会真记》的基础上改作了鼓子词《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
  自《会真记》问世以来, 历代文人用不同的文体形式诸如鼓子词、诸宫调、杂剧等, 对崔张故事这一题材作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演绎。
  金代的董解元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 下称《董西厢》) 。作为一种说唱形式, 它是由多种宫调串接而成, 其中插入一定的说白, 与唱词配合, 叙述有人物和情节的长篇故事。改造丰满了张生、莺莺的形象, 塑造了红娘、法聪、老夫人三个人物形象, 在故事情节上也作了大幅度的敷演。卷一叙张生寓普救寺邂逅莺莺, 张生月下吟诗, 莺莺酬答。卷二叙乱兵围困普救寺。卷三叙张生请白马将军解围。张生提亲, 老夫人赖婚, 红娘主动为张生出主意: 琴挑。卷四叙张生琴挑莺莺, 红娘递简, 莺莺赖简。卷五叙张生与莺莺欢会, 张生害相思并以悬梁要挟红娘传简。卷六叙老夫人拷红, 红娘据理力争, 终于争得老夫人的许婚。张生主动提出赴试。长亭送别。张生途中相思成梦。卷七叙张生应试及第, 令仆人向莺莺报喜。莺莺相思、得喜讯送衣琴物品以寄意。郑恒上门争亲。老夫人畏忌谗言, 张生、莺莺无奈, 复以兄妹之礼相待。卷八叙法聪请来杜将军断婚, 郑恒投阶而死。张生与莺莺喜结良缘。
  元代王实甫所创作《西厢记》杂剧, 基本上吸收了《董西厢》的故事情
  节, 但作了较大幅度的增删改造和敷演。
  《董西厢》卷一叙张生向红娘打听莺莺, 红娘说了一段
  “( 老) 夫人治家严肃, 朝野知名”的话,《王西厢》第一本第二折增加了张生自报家门被红娘抢白一番:“( 末云) 小生姓张, 名珙, 字君瑞, 本贯西洛人也, 年方二十三岁, 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红云) 谁问你来? ( 末云) 敢问小姐常出来么? ( 红怒云) 先生是读书君子, 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 礼也’, 君子‘瓜田不纳履, 李下不整冠’, 道不得个‘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先生习先王之道, 尊周公之礼, 不干己事, 何故用心? 早是妾身, 可以容恕, 若夫人知其事呵, 决无干休。今后得问的问, 不得问的休胡说! ”如此改动, 突出了张生的痴迷冒失之憨态, 又表现了红娘的泼辣性格。《董西厢》卷一叙张生月下吟诗、莺莺酬答, 安排在崔张佛殿初遇、张生向红娘打听莺莺之前,《王西厢》第一本第三折将其挪至张生被红娘抢白之后,即莺莺在庭院焚香许愿:“( 旦云) 此一炷香, 愿化去先人, 早生天界! 此一炷香, 愿堂中老母, 身安无事! 此一炷香⋯⋯( 做不语科) ( 红云) 姐姐不祝这一炷香, 我替姐姐祝告: 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 拖带红娘咱! ( 旦再拜云) 心中无限伤心事, 尽在深深两拜中。( 长吁科) ( 末云) 小姐倚栏长叹, 似有动情之意。”比较之下,《董西厢》的安排, 感情进展太快, 显得不够真实;《王西厢》
  安排张生在墙外偷听之后再吟诗试探, 不仅有一定感情基础, 而且合情合理, 顺理成章。《董西厢》叙张生在道场远观莺莺,《王西厢》第一本第四折改为张生为接近莺莺也来拈香, 法本大师和张生同时想到, 怕老夫人问起, 佯称是老僧的亲戚, 这样处理, 表现了张生为接近莺莺的用心,同时也表现了法本大师的有意无意间成人之美的德行。《董西厢》叙莺莺初遇张生无任何感情反应,《王西厢》第二本第一折改为莺莺听了张生月下吟诗后“神魂荡漾”, 公开向红娘袒露心迹。《董西厢》卷三叙乱兵围困普救寺, 法聪与孙飞虎交战几个回合后招架不住, 张生提出请白马将军解围作为议亲的条件,《王西厢》第二本第一折则改为长老在法堂上高叫:“两廊僧俗, 但有退兵之策的, 倒陪了房奁, 断送莺莺与他为妻。( 末鼓掌上云) 我有退兵之策, 何不问我? ”这样改动, 张生的形象便由袖手旁观、乘人之危转为毛遂自荐、见义勇为, 突出了他为争得莺莺所主
  动采取的行为。《王西厢》解兵困之围, 增加了法聪对乱军说“限时三天”, 这是牵制乱军的缓兵之计, 为杜将军的救援争取时间;《董西厢》无。足见这一细节的增设, 作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董西厢》卷三叙张生请白马将军解围, 通过张生之口:“适才法聪出战之时, 已持此书报杜将军矣。”此明显漏洞。《王西厢》第二本楔子则改为惠明和尚主动站出来请愿送书, 且在激将法下,自夸武艺了得, 为其突兵围、不负众望、定能完成使命张本。《董西厢》卷三中张生请求杜将军解围的书信, 由自己宣读, 不无卖弄之嫌, 与当时危急的场合似不协调;《王西厢》第二本楔子改为杜将军正在想念老同学时, 恰得惠明报书, 当即展读。优劣自见, 无须赘言。《董西厢》卷五叙老夫人赖婚后, 张生求助于红娘, 竟以悬梁相要挟,《王西厢》第二本第三折改为张生向红娘下跪求助。前者小人形象, 后者则表现了张生的至诚至性。《董西厢》叙莺莺听张生抚琴, 只是一味地落泪;《王西厢》第二本第四折改为莺莺听琴的大段心理感受描写, 突出她与张生乃知音之遇。《董西厢》卷六叙老夫人许婚后, 张生主动请求上京应试:“功名世所甚重, 背而弃之, 贱丈夫也。
  我当发策决科, 策名仕版。”《王西厢》第四本第二折改为老夫人强逼张生去应试:“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 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得官呵, 来见我; 驳落呵, 休来见我。”《董西厢》卷七叙莺莺得张生应试及第的喜讯, 命琴童送书简及衣、琴、玉簪、斑管, 其寓意由莺莺向红娘道出;《王西厢》第五本第二折增加了张生收到这些信物后对其寓意的会意, 这一增加, 非同小可, 它突出了张生与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心心相印。《董西厢》卷七、八叙半路杀出个郑恒来, 张生对之无可奈何, 经法聪提醒, 请来杜将军, 他与莺莺的婚姻才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王西厢》第五本第四折改为杜将军获悉张生一举及第, 前来贺婚, 张生与莺莺这对有情人, 几经曲折, 终成眷属。比较而言, 后者更为合理, 它既呼应了前场, 又进一步说明了杜将军与张生的同学友情笃深。《王西厢》对《董西厢》的改造, 除了以上情节之外, 最关键之处是对其主题的改造。董解元强调:“从今至古, 自是佳人合配才子。”在作品中, 莺莺对张生的爱有几分出于“报德”, 她说:“报德难从礼, 裁诗可当媒; 高唐休咏赋, 今夜雨云来。”( 卷五) 《王西厢》在第五本第四折的【清江引】一曲中, 则鲜明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爱情观, 这是它最闪光的地方, 也是它超越以往同类题材之处, 所以赢得了广大青年男女的喜爱和后世的高度评价。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16
1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唐人元稹的主题是张生始乱终弃为“善改过”的封建观点。
2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主题为对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婚姻的赞美与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3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主题为封建男女下封建礼教为追求爱情大胆抗争以及“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第2个回答  2010-01-13
1楼
【西厢流变】:

★元稹:莺莺传 (唐传奇)
http://post.baidu.com/f?kz=135876577

赵令畤: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 (鼓子词)
http://post.baidu.com/f?kz=135898411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也叫金西厢(诸宫词是当时的一种说唱艺术,类似现代的评弹
http://post.baidu.com/f?kz=135892172

★王实甫:西厢记 (元杂剧)

参考资料:百度西厢记吧

西厢记的故事情节经历了哪些演变?
《西厢记》叙写了张生爱恋莺莺最后又负心抛弃她的故事。作者非但不谴责张生反而称赞他的“始乱之,终弃之”为“善补过”,并宣扬美貌的女人都是“尤物”,这种论调受到后人的非议。直至《董西厢》,故事的主题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维护封建的夫权一变而为赞美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宣战...

<西厢记>的演变,
《董西厢》叙张生在道场远观莺莺,《王西厢》第一本第四折改为张生为接近莺莺也来拈香, 法本大师和张生同时想到, 怕老夫人问起, 佯称是老僧的亲戚, 这样处理, 表现了张生为接近莺莺的用心,同时也表现了法本大师的有意无意间成人之美的德行。《董西厢》叙莺莺初遇张生无任何感情反应,《王西厢》第二...

专题研讨 | 西厢故事的演变
从元稹的《莺莺传》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的演变体现了思想艺术上的显著变化,不仅在人物形象、主旨思想上有所发展,也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如《牡丹亭》、《红楼梦》等。人物形象的演变 崔莺莺形象从《莺莺传》中的男权压制下的弃妇意识,到《西厢记诸宫调》...

简要说明从唐代到元代《西厢记》故事的演变过程,急。。。
唐代以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令许多人感到遗憾和不满,斥责张生为“薄情年少如飞絮”。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将结局改变,宋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和汉族同化,封建礼法观念在普通人民中间逐渐淡化,金代出现了董良(一说为董琅)所写的诸宫词《西厢记》,诸宫词是当时的一种说唱艺术,类似现代的...

简要说明从唐代到元代《西厢记》故事的演变过程,急.
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中有小说《张公子遇崔莺莺》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莺莺传》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自此改为团圆结尾,张生莺莺一同私奔投奔白马将军 元 王实甫 《西厢记》张生得官归来,郑恒诈婚不成惭愧自杀,张生莺莺结婚啦~姐身边正好有一本《西厢记》,才知道的~

西厢记版本历史
而崇祯年间汇锦堂刻本中,汤显祖、李贽和徐渭的共同评点,无疑丰富了《西厢记》的艺术内涵。在众多版本中,王实甫的版本以其文采斐然被誉为最杰出的。然而,王版《西厢记》并非原创,它深受董解元版本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这正体现了《西厢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演变过程。

《西厢记》成书前张生崔莺莺故事大致经历了怎样的流传
(一)故事演变:从《莺莺传》(《会真记》)到《西厢记》。源于唐传奇《莺莺传》;宋代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赵令畤《商调·蝶恋花》;宋金的杂剧、南戏;金出现《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故事的历史演变说明的文学思想变化?
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明清两代《南西厢》《翻西厢》等变化不大,就不再提。其实西厢记的演变可以说得上是文学上现实主义像非现实的浪漫主义的慢慢演变。也是封建礼法观念的逐渐淡薄,文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西厢记 文体,赏析,背景
【《西厢记》故事流传和演变】 《西厢记》的巨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它最早的出典,是唐代元稹(779—831)写的传奇文 短篇小说 《莺莺传》。亦名《会真记》。它的大致内容是写年轻的张生,寄居于山西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妇携女儿莺莺回长安,途经蒲州,亦寓于该寺,遇兵乱,崔氏富有,惶恐无托,幸...

西厢记成书之前莺莺故事大致经历了怎样的流传变化
(一)故事演变:从《莺莺传》(《会真记》)到《西厢记》。源于唐传奇《莺莺传》;宋代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赵令畤《商调·蝶恋花》;宋金的杂剧、南戏;金出现《西厢记诸宫调》,满意的话采纳为最佳答案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