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故事的历史演变说明的文学思想变化?

如题所述

嗯,西厢记出自唐传奇《莺莺传》元稹所写。
其篇末说:“贞元岁九月,执事〔友〕李公垂(李绅字)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今考出是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元稹将故事讲给李绅听,李绅作《莺莺歌》,元稹写了这篇传奇。
书中崔莺莺的充满了矛盾和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克服犹豫、动摇而终于背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但是,她在思想上又始终未能彻底摆脱社会、出身、教养所加给她的精神桎梏。她仍然认为私自恋爱结合是不合法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这时的莺莺惨遭遗弃。
而到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就彻底改变了故事结局,把一出始乱终弃的悲剧改成了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纠正了原作认为莺莺是“尤物”和称许张生始乱终弃的行径为“善补过”的封建观念。并增添了佛殿奇逢、月下联吟、闹道场、张生害相思、莺莺问病、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许多情节。
至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
明清两代《南西厢》《翻西厢》等变化不大,就不再提。
其实西厢记的演变可以说得上是文学上现实主义像非现实的浪漫主义的慢慢演变。
也是封建礼法观念的逐渐淡薄,文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6
楼上两位复制了很多,但是总的来讲,我觉得与其说它的历史演变说明的是文学思想的变化,不如说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思潮和社会的道德文化观念的改变。我觉得楼上观点中说到了后面的版本更有着一种对传统封建观念的冲破这一点,我有着不同的看法。
首先,此传奇始创于唐朝。唐朝是一个开放的年代,宋朝的理学尚未兴起,这个时代是封建时期可以说最后一个开放和自由的年代,因为在之后理学兴起,对妇女的贞洁要求就非常的高了。所以论浪漫,那肯定是唐朝的。都说唐朝男女关系很混乱,很多时候也体现为一种仿佛男女之间的忠诚和守贞显得不是那么的重要。但就是这样一个个性自由开放的年代,莺莺传却恰恰体现了一种和那个年代主旋律不相符合的情爱之中的忠诚和守贞的思想,我觉得这正是那些看似风流的人们其实心中渴望一份真爱并愿意为其忠诚的内心的体现。而外在看起来很随性很风流,内在却是对待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无比专一的这样的一种情愫,其实并不少见。这是对那个年代看似自由放荡的主流情爱生活否定。
相反,从唐代往后面发展,对女性贞洁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女性都不能拥有正常人该有的情欲,各种对贞女烈女的宣传导致女性只能默默地接受命运,而没有对自己爱情的幸福的追求的权力。在这样一种严苛的大环境下,西厢记却渲染成了男女能够追求对爱的自由,并且能够最后得到幸福,这是对那个年代妇女悲惨命运的否定。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无论在哪个年代,西厢记都是一种传奇,都是一种反对当时表面社会现象的叛逆。自由开放的时候强调专一,被迫守贞,对命运逆来顺受的年代却又反而宣扬了自由追求爱情的幸福的可能。也许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叛逆,是属于市井文人的叛逆,也是为什么西厢记在唐朝被归属为传奇,在后来的朝代被列为有伤风化的不雅之书的原因吧。其实背后都是一颗对主流爱情观的束缚的挣脱和叛逆之心。
第2个回答  2012-01-06
楼上的从哪复制的那么一大堆话?
文学的演变是随着时期的变换而变化 就如当今流行的现代诗 和 说唱 。每个时代都不同 西厢记只是代表那个时期悲催的爱情故事 和历史演变大相径庭
第3个回答  2012-01-06
西厢记出自唐传奇《莺莺传》元稹所写。
其篇末说:“贞元岁九月,执事〔友〕李公垂(李绅字)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今考出是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元稹将故事讲给李绅听,李绅作《莺莺歌》,元稹写了这篇传奇。
书中崔莺莺的充满了矛盾和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克服犹豫、动摇而终于背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但是,她在思想上又始终未能彻底摆脱社会、出身、教养所加给她的精神桎梏。她仍然认为私自恋爱结合是不合法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这时的莺莺惨遭遗弃。
而到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就彻底改变了故事结局,把一出始乱终弃的悲剧改成了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纠正了原作认为莺莺是“尤物”和称许张生始乱终弃的行径为“善补过”的封建观念。并增添了佛殿奇逢、月下联吟、闹道场、张生害相思、莺莺问病、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许多情节。
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
其实西厢记的演变可以说得上是文学上现实主义像非现实的浪漫主义的慢慢演变。
也是封建礼法观念的逐渐淡薄,文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西厢记故事的历史演变说明的文学思想变化?
其实西厢记的演变可以说得上是文学上现实主义像非现实的浪漫主义的慢慢演变。也是封建礼法观念的逐渐淡薄,文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专题研讨 | 西厢故事的演变
从元稹的《莺莺传》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的演变体现了思想艺术上的显著变化,不仅在人物形象、主旨思想上有所发展,也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如《牡丹亭》、《红楼梦》等。人物形象的演变 崔莺莺形象从《莺莺传》中的男权压制下的弃妇意识,到《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的故事背景是什么?
《西厢记》的故事背景是唐代,但从其所表现的精神内涵来看,无疑是王实甫对元代社会的一种真实反映。宗教在元代十分盛行,其原因是由蒙古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对各种宗教采取宽容和保护政策,二是各种宗教本身的传播和发展。蒙古铁蹄踏破了由程朱理学所建构的宋人社会,从而导致了元代信仰的多元化。“元有天下,...

西厢记的故事传承及流变是什么?
《李西厢》、《陆西厢》虽是改易《王西厢》之作,但这两部戏没有改变《王西厢》的主题、情节、结局;与此不同,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变本《西厢》,它们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了《王西厢》的结局安排。明清时产生的变本《西厢》有近20种,其中具代表性者有卓珂《新西厢》、查伊璜《续西厢》、周公鲁《锦西厢》、研雪...

西厢记的故事梗概是什么?
西厢记的故事梗概: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恰遇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

《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除了饱满的故事、立体的人物和明确...

《西厢记》研究分析
在《西厢记》的演变史中,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蒋佳青《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发展变化》(《安徽文学》2010年第8期)着眼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遣词造句和结局的改变。其次,杨文榜《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人性化的必由之路》(《琼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从剧本的改编突出...

《西厢记》是哪个朝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梗概:唐贞元中,在山西普救寺借宿的书生张珙,偶遇扶柩回乡在寺中西厢借住的原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由於互吟诗而产生爱慕。一...

从“董西厢”到“王西厢”反应了戏剧的哪些变化?
原作崔莺莺和张生的矛盾,变为崔莺莺和张生为争取婚姻自主和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原来崔莺莺和张生的矛盾带有张生品德败坏以及更多伦理道德性质,《西厢记》中的矛盾则具有鲜明社会性。诸宫调中《西厢记》实际反映了古代青年在婚姻问题上的反封建斗争,打击了王公贵族腐朽的封建思想,反映了大众的心理愿望,它...

王实甫<<西厢记>>比元缜<<莺莺传>>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区别 ?
我们元明清文学史考过这题的,答案应该如下:1、内容有些差异:《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莺莺传》改变而来的,二者叙述的故事基本相同,但结局迥然不同。前者是圆满的大团圆,后者则是张生将莺莺抛弃。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