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的生活习性

是一种很象鹦鹉,但比鹦鹉小的小鸟

鹦鹉有哪些生活习性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04
鸟的生活习性
1.繁殖
春天来临,绝大多数鸟类不再像冬天那样喜欢群居生活,而是各自忙于选择理想的地方求偶筑巢。在繁殖期间.每一对鸟都要占有一块地盘.作为活动和取食的范围并在其中筑巢.这块区域叫巢区。有了巢区.鸟就不需为寻找食物而长途跋涉,避免在同种之间相互干扰,这对孵卵和育雏都有好处。巢区由雄鸟选择占据,其大小各不相同,主要与食源的多少有关。雄鸟发情比雌鸟早,常在巢区内鸣啭,还用炫耀羽毛和特殊的姿态动作吸引雌鸟并向雌鸟求爱。通常雄鸟有保护巢区的行为,不准其它同种个体进入,如果在发情的雄鸟巢区内放一个同种雄鸟的剥制标本,再播放此鸟呜叫的声音,会使这只雄鸟大声呜叫,甚至发生攻击行为。大多数鸣禽只是在发情期间结成配偶,也有些鸟类(如鹤类、雁类等)其配偶关系可以长期保持。
鸟类在占领巢区、选好配偶之后,就开始筑巢安家。多数鸟类筑巢由雌鸟独自承担,也有雌雄鸟共同筑巢的,如家燕等。鸟巢的主要作用是保持亲鸟孵化的体温.也有利于亲鸟育雏。鸟类巢的材料一般随周围生物而就.如纤维、兽毛、羽毛,泥土、地衣等。根据巢的位置,可分为地面巢、水面巢、建筑巢及编织巢等。雉、雁、鸥、鹬类鸟以及鸣禽中的百灵鸟、云雀、柳莺等,在地面土壤上筑巢,有的直接把卵产在地面的凹陷处。小鹧鹛,红骨顶、董鸡等鸟在水面上筑成浮巢,这种巢可随水升降,水波对幼鸟不会造成危险。翠鸟、沙燕等鸟是在岩边堤基或砂土峭壁挖掘坑道状的洞穴作巢。啄木鸟、山雀、戴胜、鸳鸯利用天然树洞作巢。但啄木鸟必须自己凿洞,而家燕等要在建筑物和屋檐下做巢。鹭类、鸠鸽类等在树上用树枝编织巢,十分简陋。伯劳、黄鹂、卷尾、寿带、大苇莺等能作杯巢。短翅树莺、文鸟等为球状巢,棕扇尾莺、攀雀为瓶状巢,缝叶莺为袋状巢(图11)。

鸟类在筑巢结束之后,即开始产卵、孵化。鸟卵的形状、颜色等各种各样,大多数鸟卵呈椭圆形.啄木鸟、猫头鹰、翠鸟等是球圆形卵.金眶鸭、燕鸥及一些海鸟是陀螺形卵。洞穴内筑巢的鸟卵多为白色.但大多数鸟卵上有各种各样的斑纹.如斑点,块斑、环斑、条纹等.形成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每窝卵的数目也各有不同,一般小型鸟类每窝产卵4—6枚,天鹅每次产卵1—2枚.鹤类、鸠鸽产卵2枚,雉、鸭产
卵多达一二十枚,有些人工驯化饲养的雄、野鸭产卵可达30一60枚。产卵的时间多在清晨。雄鸟羽色特别艳丽的鸟类多由雌鸟孵卵,两性羽色差别不大的鸟类一般雌雄都参加孵卵。鸟体和卵接触的部分羽毛脱落,形成孵卵斑.该处的敞血管发达,皮肤温度高,能促进卵的孵化。卵的孵化期,小鸟为13—15天,中型鸟类为20状鸟巢一25天,大型鸟类需更长的时间。例如,大山雀约15天,鸠鸽类l?天,雉约21天,野鸭24—28天等。
鸟类的雏鸟可分为早成鸟和晚成鸟。早成鸟在孵出时已经充分发育,眼已睁开。褪脚有力,全身披着丰富的绒羽,在绒羽干燥后,就能跟随亲鸟啄食。大多数地栖鸟或游禽,如鹑、难、鹤、海鸥、雁、天鹅、野鸭等鸟的幼鸟均届早成鸟。晚成鸟出壳时尚未发育,颈软无力,眼不能睁开,不能行走,全身光裸或只有少量的绒羽.需
要由亲鸟喂养,继续在巢内完成发育过程。雀形目鸟类和攀禽、猛禽等的幼鸟属于晚成鸟。鸟类抚育幼鸟的行为是一种本能。亲鸟在育雏期间十分紧张,每天喂食活动要用16—19个小时,每天喂食往返,如大山雀近百次,斑啄木鸟高达120次。亲鸟衔
食归来踩动树枝或巢时,幼雏就产生伸头张口反应.显示口腔内特别鲜明的颜色,如红色或黄色.以激发亲鸟的喂食本能。不张口的雏鸟,亲鸟不喂食。食虫鸟喂食时,亲鸟直接把食物送到雏鸟的口中。诲鸥、信天鹅、鸠鸪类等大中型鸟类.用反刍出来消化的粥状食物来饲喂雏鸟。雏鸟留巢的时间,鸣禽几乎和孵化期相等,一般在28天后才能独立生活。离巢的雏鸟,嘴和跗踺几乎到了全长,体重已接近于成年雌鸟,体色也和雌鸟相似,但仍保留一些幼鸟的特征,如嘴角有黄色,尾较成鸟短,羽毛较深暗等,又常结成小群活动,呜叫声比较尖细。
2.换羽
鸟类经过紧张辛劳的繁殖期。羽毛逐渐变旧、磨损或折断,因此,大多数鸟类在幼鸟离巢飞走以后便开始换羽。换羽过程有一定的顺序,缓慢而对称地进行,以不致完全丧失飞翔能力.但此期间飞翔能力圾弱,所以换羽期间鸟类多隐蔽生活。换羽的顺序,通常先从尾羽和飞羽开始,最后换体部羽毛。换羽时,左右翅在同一时间内对称地脱落羽毛.以保持与体的平衡.如燕鸥。也有些鸟类,如鸭科鸟类等,在换羽时飞羽同时脱落,失去飞翔能力,多集群藏匿生活,渡过它们一年中最危险,最困难的时期。换羽次数,大多数每年在繁殖后更换一次,燕子及一些猛禽在冬季换羽,也有
些鸟类除秋季完成换羽外。在繁殖前还有一次部分分期换羽。
3.迁徙
野生鸟类到了秋季,绝大多数在北方繁殖的鸟类带着幼鸟成群结队迁往南方越冬。第二年春天再返回北方生儿育女。鸟类这种随季节周期的更替而往返的行为,称为迁徙。根据鸟类迁徙的性质,可把它们划分为候鸟和留鸟。 留鸟是终年栖居.在繁殖季节也不迁走的鸟类。常见的有麻雀、喜雀等。候鸟是随季节的变化.沿固定的路线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移居的鸟类。观赏鸟经过人们的驯化,基本为留鸟。
迁徙的距离一般在2000—2500千米。飞行速度.通常小、中型鸟类每小时l0一40千米,日程100—200千米.飞行高度100—1000米,大型鸟类更高、更快、更远。
第2个回答  2006-10-06
鸟的生活习性
1.繁殖
春天来临,绝大多数鸟类不再像冬天那样喜欢群居生活,而是各自忙于选择理想的地方求偶筑巢。在繁殖期间.每一对鸟都要占有一块地盘.作为活动和取食的范围并在其中筑巢.这块区域叫巢区。有了巢区.鸟就不需为寻找食物而长途跋涉,避免在同种之间相互干扰,这对孵卵和育雏都有好处。巢区由雄鸟选择占据,其大小各不相同,主要与食源的多少有关。雄鸟发情比雌鸟早,常在巢区内鸣啭,还用炫耀羽毛和特殊的姿态动作吸引雌鸟并向雌鸟求爱。通常雄鸟有保护巢区的行为,不准其它同种个体进入,如果在发情的雄鸟巢区内放一个同种雄鸟的剥制标本,再播放此鸟呜叫的声音,会使这只雄鸟大声呜叫,甚至发生攻击行为。大多数鸣禽只是在发情期间结成配偶,也有些鸟类(如鹤类、雁类等)其配偶关系可以长期保持。
鸟类在占领巢区、选好配偶之后,就开始筑巢安家。多数鸟类筑巢由雌鸟独自承担,也有雌雄鸟共同筑巢的,如家燕等。鸟巢的主要作用是保持亲鸟孵化的体温.也有利于亲鸟育雏。鸟类巢的材料一般随周围生物而就.如纤维、兽毛、羽毛,泥土、地衣等。根据巢的位置,可分为地面巢、水面巢、建筑巢及编织巢等。雉、雁、鸥、鹬类鸟以及鸣禽中的百灵鸟、云雀、柳莺等,在地面土壤上筑巢,有的直接把卵产在地面的凹陷处。小鹧鹛,红骨顶、董鸡等鸟在水面上筑成浮巢,这种巢可随水升降,水波对幼鸟不会造成危险。翠鸟、沙燕等鸟是在岩边堤基或砂土峭壁挖掘坑道状的洞穴作巢。啄木鸟、山雀、戴胜、鸳鸯利用天然树洞作巢。但啄木鸟必须自己凿洞,而家燕等要在建筑物和屋檐下做巢。鹭类、鸠鸽类等在树上用树枝编织巢,十分简陋。伯劳、黄鹂、卷尾、寿带、大苇莺等能作杯巢。短翅树莺、文鸟等为球状巢,棕扇尾莺、攀雀为瓶状巢,缝叶莺为袋状巢(图11)。

鸟类在筑巢结束之后,即开始产卵、孵化。鸟卵的形状、颜色等各种各样,大多数鸟卵呈椭圆形.啄木鸟、猫头鹰、翠鸟等是球圆形卵.金眶鸭、燕鸥及一些海鸟是陀螺形卵。洞穴内筑巢的鸟卵多为白色.但大多数鸟卵上有各种各样的斑纹.如斑点,块斑、环斑、条纹等.形成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每窝卵的数目也各有不同,一般小型鸟类每窝产卵4—6枚,天鹅每次产卵1—2枚.鹤类、鸠鸽产卵2枚,雉、鸭产
卵多达一二十枚,有些人工驯化饲养的雄、野鸭产卵可达30一60枚。产卵的时间多在清晨。雄鸟羽色特别艳丽的鸟类多由雌鸟孵卵,两性羽色差别不大的鸟类一般雌雄都参加孵卵。鸟体和卵接触的部分羽毛脱落,形成孵卵斑.该处的敞血管发达,皮肤温度高,能促进卵的孵化。卵的孵化期,小鸟为13—15天,中型鸟类为20状鸟巢一25天,大型鸟类需更长的时间。例如,大山雀约15天,鸠鸽类l?天,雉约21天,野鸭24—28天等。
鸟类的雏鸟可分为早成鸟和晚成鸟。早成鸟在孵出时已经充分发育,眼已睁开。褪脚有力,全身披着丰富的绒羽,在绒羽干燥后,就能跟随亲鸟啄食。大多数地栖鸟或游禽,如鹑、难、鹤、海鸥、雁、天鹅、野鸭等鸟的幼鸟均届早成鸟。晚成鸟出壳时尚未发育,颈软无力,眼不能睁开,不能行走,全身光裸或只有少量的绒羽.需
要由亲鸟喂养,继续在巢内完成发育过程。雀形目鸟类和攀禽、猛禽等的幼鸟属于晚成鸟。鸟类抚育幼鸟的行为是一种本能。亲鸟在育雏期间十分紧张,每天喂食活动要用16—19个小时,每天喂食往返,如大山雀近百次,斑啄木鸟高达120次。亲鸟衔
食归来踩动树枝或巢时,幼雏就产生伸头张口反应.显示口腔内特别鲜明的颜色,如红色或黄色.以激发亲鸟的喂食本能。不张口的雏鸟,亲鸟不喂食。食虫鸟喂食时,亲鸟直接把食物送到雏鸟的口中。诲鸥、信天鹅、鸠鸪类等大中型鸟类.用反刍出来消化的粥状食物来饲喂雏鸟。雏鸟留巢的时间,鸣禽几乎和孵化期相等,一般在28天后才能独立生活。离巢的雏鸟,嘴和跗踺几乎到了全长,体重已接近于成年雌鸟,体色也和雌鸟相似,但仍保留一些幼鸟的特征,如嘴角有黄色,尾较成鸟短,羽毛较深暗等,又常结成小群活动,呜叫声比较尖细。
2.换羽
鸟类经过紧张辛劳的繁殖期。羽毛逐渐变旧、磨损或折断,因此,大多数鸟类在幼鸟离巢飞走以后便开始换羽。换羽过程有一定的顺序,缓慢而对称地进行,以不致完全丧失飞翔能力.但此期间飞翔能力圾弱,所以换羽期间鸟类多隐蔽生活。换羽的顺序,通常先从尾羽和飞羽开始,最后换体部羽毛。换羽时,左右翅在同一时间内对称地脱落羽毛.以保持与体的平衡.如燕鸥。也有些鸟类,如鸭科鸟类等,在换羽时飞羽同时脱落,失去飞翔能力,多集群藏匿生活,渡过它们一年中最危险,最困难的时期。换羽次数,大多数每年在繁殖后更换一次,燕子及一些猛禽在冬季换羽,也有
些鸟类除秋季完成换羽外。在繁殖前还有一次部分分期换羽。
3.迁徙
野生鸟类到了秋季,绝大多数在北方繁殖的鸟类带着幼鸟成群结队迁往南方越冬。第二年春天再返回北方生儿育女。鸟类这种随季节周期的更替而往返的行为,称为迁徙。根据鸟类迁徙的性质,可把它们划分为候鸟和留鸟。 留鸟是终年栖居.在繁殖季节也不迁走的鸟类。常见的有麻雀、喜雀等。候鸟是随季节的变化.沿固定的路线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移居的鸟类。观赏鸟经过人们的驯化,基本为留鸟。
迁徙的距离一般在2000—2500千米。飞行速度.通常小、中型鸟类每小时l0一40千米,日程100—200千米.飞行高度100—1000米,大型鸟类更高、更快、更远。
鸟类经过紧张辛劳的繁殖期。羽毛逐渐变旧、磨损或折断,因此,大多数鸟类在幼鸟离巢飞走以后便开始换羽。换羽过程有一定的顺序,缓慢而对称地进行,以不致完全丧失飞翔能力.但此期间飞翔能力圾弱,所以换羽期间鸟类多隐蔽生活。换羽的顺序,通常先从尾羽和飞羽开始,最后换体部羽毛。换羽时,左右翅在同一时间内对称地脱落羽毛.以保持与体的平衡.如燕鸥。也有些鸟类,如鸭科鸟类等,在换羽时飞羽同时脱落,失去飞翔能力,多集群藏匿生活,渡过它们一年中最危险,最困难的时期。换羽次数,大多数每年在繁殖后更换一次,燕子及一些猛禽在冬季换羽,也有
些鸟类除秋季完成换羽外。在繁殖前还有一次部分分期换羽。
第3个回答  2006-10-06
鹦鹉,鸟类最大的科之一,种类非常繁多,有82属332种.
鹦鹉主要是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羽色鲜艳的食果鸟类,南半球有些种类扩展到温带地区。鹦鹉在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种类最多,在非洲和亚洲种类要少得多,但在非洲却有一些很有名的种类,如情侣鹦鹉。鹦鹉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虎皮鹦鹉
1品种特点
虎皮鹦鹉又名阿苏尔、娇风、彩风、鹦哥,属鹦形目鹦鹉科,原产于澳大利亚南部。
虎皮鹦鹉头圆,嘴强大、钩曲、基部有蜡模,头及上体有黑色横纹和斑点,斑纹似虎皮,四趾中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与攀树、攀物,尾呈楔状,绿黄色的为多。
虎皮鹦鹉的品种很多,主要从颜色上区分,大致可分为波纹类:有蓝、黄、绿等色,上体有黑色横纹;淡色类:有上体深黄、腹部绿色和上体白色、腹部蓝色两个品系,翅上有黑色斑点;此外还有玉头类、黄色类,近期又培育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虎皮鹦鹉,眼亦有的变成红色。雌雄成鸟的区别方法是:一般雄鸟额前凸起的鼻部表面呈蓝色,有的还微微泛红,年老的雄鸟颜色较深;雌鸟的鼻部表面呈乳白色或褐黄色,年老的雌鸟鼻部表面上常有一层褐色的皱纹。幼鸟不易区分,一般雄幼鸟鼻部表面呈淡红色,鼻孔边微带白色或蓝色;雌幼鸟鼻部呈乳白色,鼻孔边微微泛红,但不太明显。
2饲养与管理
(1)鸟笼:虎皮鹦鹉由于嘴强有力,喜欢啃咬木质,故要用金属丝笼。繁殖笼大小为40厘米×40厘米×40厘米,用铁骨架和铅丝网制成。繁殖笼中以养1对为宜。
(2)饲养:虎皮鹦鹉喜欢吃带壳的种子,平时可喂谷子、黍子、稗子、或骖子等,可单喂一种,也可混喂(6∶3∶1)。经常喂些蔬菜,如油菜、白菜、胡萝卜、西红柿等。为补充微量元素,增加消化能力,应适当喂沙粒和粒土块。育雏期补喂鸡蛋小米和少量苏子,一般占目粮的10%。食、水、菜应随时注意添加更换。换食前把谷壳去掉,将剩的菜取出,水要经常更换,保持水的清洁卫生。每周清一次笼底和沙粒,夏季要二三天换一次水,冬季温度应保持在15℃以上。
3繁殖
虎皮鹦鹉四季均可繁殖,一年可繁殖4-5窝,每窝产4-6枚蛋,隔日产1枚。产第3枚后雌鸟开始孵化,雄鸟喂雌鸟,孵化期18-20天,育雏期25-35天。
虎皮鹦鹉人工巢制作方法:用木板做成18厘米×18厘米×20厘米(长×宽×高)的木箱,在箱内2/3处用隔板隔成两层,下层作孵化窝用,再在隔板的一端开一个直径5厘米大小的圆孔,在圆孔下装一块8厘米宽的栖板,供鸟出入巢箱用。孵化窝的底板用3厘米厚的粗糙木板做成,并在中间挖一个直径7厘米、深1.5厘米的圆形凹槽,供鸟孵化。暗巢的侧面或背面最好做成可上下抽动的活动闸门,以便观察。孵化期、育雏初期的雌鸟特别警觉,不应轻易搬动箱笼和观看巢箱内的蛋或雏,尽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如遇吃蛋或不孵化的亲鸟应淘汰,离巢箱的幼鸟7~10天后可与亲鸟分开。
饲养虎皮鹦鹉要注意观察粪便和精神状态。由于虎皮鹦鹉不洗澡,身上易长虱子,甚至还会生虫,以至造成母鸟停止育雏。防治办法是将巢箱进行预防消毒,在巢箱的角落里撒上一些除虫药,也可用其他消毒液消毒,但浓度要适中。
4.驯养和调教
虎皮鹦鹉和文鸟一样可用手拿着玩,培养技艺要从小开始。选用12~13天、翅上羽毛6~10毫米长的雏鸟进行饲养调教,以青菜拌鸡蛋小米为主饲料,每隔1.5小时左右喂1次。喂雏的方法是:用左手轻轻握住雏鸟,右手将少量饵料用小竹匙填入雏鸟口中,每次喂到嗉囊突起为止。雏鸟会自己啄食后,可放在手上饲喂,同时用食物引诱它们爬梯子、翻筋斗、跃绳子,并辅以吹哨声,时间长后可形成条件反射。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鹦鹉的嘴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鸟儿在哪里生活?有什么生活特点?
鸟的生活习性: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却非常高,好奇较强。多营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在野外,多筑巢于树洞中。除冬季外,麻雀几乎总处在繁殖期,每次产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约14天,幼鸟一个月左右离巢。鸟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

小鸟的生活习性
1、留鸟:终年在同一地区生活,没有迁徙现象。如乌鸦、喜鹊、麻雀等;2、候鸟:由于季节不同而变更生活场所,它们冬季在南方越冬,春秋又飞往北方繁殖,如家燕、大雁、野鸭、天鹅,这类鸟在越冬区称为“冬候鸟”,在繁殖区称为“夏候鸟”,而在往返迁飞途中过境的鸟称之为“旅鸟”;3、漂泊鸟:一般没...

小鸟有什么生活习惯?
1. 小鸟的饮食习性: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偏爱面包虫、种子和谷物。2. 生活习性:小鸟通常会选择舒适的地方筑巢,并将巢穴视为自己的安全居所。3. 歌唱习性:小鸟以“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愉悦或是吸引伴侣,这是它们的一种天然交流方式。

小鸟是怎样生活的
嘴比较短,基部柔软;主要营树栖生活;特别擅长飞行;吃植物性食物;它们的嗉囔能分泌乳汁用来哺育雏鸟,如岩鸽、山斑鸠等。6. 攀禽类 这类鸟最明显的特征是它们的脚趾两个向前,两个向后,有利于攀缘树木。在这类当中,有专吃树皮里害虫的啄木鸟,有吃毛虫的能手杜鹃,还有常年生活在水边靠捕捉水中小...

小鸟的特点和生活特征小鸟的特点介绍
1. 生活习性:小鸟通常在人类居住区域活跃,它们性格活泼且对人较为亲近,但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同时好奇心也很强。这些小鸟常在人类房屋附近筑巢,例如屋檐下或墙洞中,有时甚至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在野外,它们更倾向于在树洞中筑巢。麻雀除了冬季,几乎全年都处于繁殖期,每次产卵大约六枚,孵化期约为...

小鸟喜欢什么
繁衍后代。不同的鸟类对栖息环境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有的喜欢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有的则喜欢栖息在山区或沙漠地带。总的来说,小鸟有着丰富的喜好,这些喜好与它们的生存、繁衍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了解小鸟的喜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物,为它们创造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

小鸟是什么
小鸟拥有羽毛和翅膀结构,这是它们飞行的关键。它们的骨骼相对轻盈而坚固,有利于在空中飞行。此外,小鸟还有良好的视觉和听觉能力,这对于它们在寻找食物和避开危险时的生存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种类的鸟,小鸟的外观、习性和生活环境也会有所差异。三、生活习性 小鸟的食物来源广泛,可能包括种子、昆虫、果实...

小鸟的样子和生活习性是怎么样的?
小鸟的生活习性因其种类和栖息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些小鸟喜欢在树上筑巢,而另一些则喜欢在岩石上或地面上筑巢。一些小鸟以昆虫为食,而另一些则以种子和果实为食。有些小鸟是候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而有些小鸟则常年居住在同一个地方。总的来说,小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它们为...

小鸟的特点是什么
小鸟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外观特征 小鸟体型小巧,身体呈流线型,羽毛细致且多样,颜色丰富多彩。它们通常具有独特的羽冠或羽饰,翅膀强壮且适应于快速飞行。不同种类的鸟在羽毛颜色和图案上差异显著,这有助于它们在环境中的辨识和伪装。二、生活习性 小鸟是活跃的飞行动物,它们能够在空中快速...

关于 鸟的习性
参考资料:<普通动物学--鸟的生活习性> 回答者:欲变河的井 - 助理 三级 11-6 09:42巢区与筑巢:鸟类在生殖时期,交配、作巢和喂雏等一般有一定的活动区域,这个区域就叫巢区,当占据了巢区以后,若遇同种的其它雄鸟入侵,就进行顽强的斗争,直到把弱者驱出为止。 巢区选定好以后就开始造巢。鸟类的造巢习性,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