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生活习性
1.繁殖
春天来临,绝大多数鸟类不再像冬天那样喜欢群居生活,而是各自忙于选择理想的地方求偶筑巢。在繁殖期间.每一对鸟都要占有一块地盘.作为活动和取食的范围并在其中筑巢.这块区域叫巢区。有了巢区.鸟就不需为寻找食物而长途跋涉,避免在同种之间相互干扰,这对孵卵和育雏都有好处。巢区由雄鸟选择占据,其大小各不相同,主要与食源的多少有关。雄鸟发情比雌鸟早,常在巢区内鸣啭,还用炫耀羽毛和特殊的姿态动作吸引雌鸟并向雌鸟求爱。通常雄鸟有保护巢区的行为,不准其它同种个体进入,如果在发情的雄鸟巢区内放一个同种雄鸟的剥制标本,再播放此鸟呜叫的声音,会使这只雄鸟大声呜叫,甚至发生攻击行为。大多数鸣禽只是在发情期间结成配偶,也有些鸟类(如鹤类、雁类等)其配偶关系可以长期保持。
鸟类在占领巢区、选好配偶之后,就开始筑巢安家。多数鸟类筑巢由雌鸟独自承担,也有雌雄鸟共同筑巢的,如家燕等。鸟巢的主要作用是保持亲鸟孵化的体温.也有利于亲鸟育雏。鸟类巢的材料一般随周围生物而就.如纤维、兽毛、羽毛,泥土、地衣等。根据巢的位置,可分为地面巢、水面巢、建筑巢及编织巢等。雉、雁、鸥、鹬类鸟以及鸣禽中的百灵鸟、云雀、柳莺等,在地面土壤上筑巢,有的直接把卵产在地面的凹陷处。小鹧鹛,红骨顶、董鸡等鸟在水面上筑成浮巢,这种巢可随水升降,水波对幼鸟不会造成危险。翠鸟、沙燕等鸟是在岩边堤基或砂土峭壁挖掘坑道状的洞穴作巢。啄木鸟、山雀、戴胜、鸳鸯利用天然树洞作巢。但啄木鸟必须自己凿洞,而家燕等要在建筑物和屋檐下做巢。鹭类、鸠鸽类等在树上用树枝编织巢,十分简陋。伯劳、黄鹂、卷尾、寿带、大苇莺等能作杯巢。短翅树莺、文鸟等为球状巢,棕扇尾莺、攀雀为瓶状巢,缝叶莺为袋状巢。
鸟类在筑巢结束之后,即开始产卵、孵化。鸟卵的形状、颜色等各种各样,大多数鸟卵呈椭圆形.啄木鸟、猫头鹰、翠鸟等是球圆形卵.金眶鸭、燕鸥及一些海鸟是陀螺形卵。洞穴内筑巢的鸟卵多为白色.但大多数鸟卵上有各种各样的斑纹.如斑点,块斑、环斑、条纹等.形成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每窝卵的数目也各有不同,一般小型鸟类每窝产卵4—6枚,天鹅每次产卵1—2枚.鹤类、鸠鸽产卵2枚,雉、鸭产
卵多达一二十枚,有些人工驯化饲养的雄、野鸭产卵可达30一60枚。产卵的时间多在清晨。雄鸟羽色特别艳丽的鸟类多由雌鸟孵卵,两性羽色差别不大的鸟类一般雌雄都参加孵卵。鸟体和卵接触的部分羽毛脱落,形成孵卵斑.该处的敞血管发达,皮肤温度高,能促进卵的孵化。卵的孵化期,小鸟为13—15天,中型鸟类为20状鸟巢一25天,大型鸟类需更长的时间。例如,大山雀约15天,鸠鸽类l?天,雉约21天,野鸭24—28天等。
鸟类的雏鸟可分为早成鸟和晚成鸟。早成鸟在孵出时已经充分发育,眼已睁开。褪脚有力,全身披着丰富的绒羽,在绒羽干燥后,就能跟随亲鸟啄食。大多数地栖鸟或游禽,如鹑、难、鹤、海鸥、雁、天鹅、野鸭等鸟的幼鸟均届早成鸟。晚成鸟出壳时尚未发育,颈软无力,眼不能睁开,不能行走,全身光裸或只有少量的绒羽.需
要由亲鸟喂养,继续在巢内完成发育过程。雀形目鸟类和攀禽、猛禽等的幼鸟属于晚成鸟。鸟类抚育幼鸟的行为是一种本能。亲鸟在育雏期间十分紧张,每天喂食活动要用16—19个小时,每天喂食往返,如大山雀近百次,斑啄木鸟高达120次。
亲鸟衔
食归来踩动树枝或巢时,幼雏就产生伸头张口反应.显示口腔内特别鲜明的颜色,如红色或黄色.以激发亲鸟的喂食本能。不张口的雏鸟,亲鸟不喂食。食虫鸟喂食时,亲鸟直接把食物送到雏鸟的口中。诲鸥、信天鹅、鸠鸪类等大中型鸟类.用反刍出来消化的粥状食物来饲喂雏鸟。雏鸟留巢的时间,鸣禽几乎和孵化期相等,一般在28天后才能独立生活。离巢的雏鸟,嘴和跗踺几乎到了全长,体重已接近于成年雌鸟,体色也和雌鸟相似,但仍保留一些幼鸟的特征,如嘴角有黄色,尾较成鸟短,羽毛较深暗等,又常结成小群活动,呜叫声比较尖细。
2.换羽
鸟类经过紧张辛劳的繁殖期。羽毛逐渐变旧、磨损或折断,因此,大多数鸟类在幼鸟离巢飞走以后便开始换羽。换羽过程有一定的顺序,缓慢而对称地进行,以不致完全丧失飞翔能力.但此期间飞翔能力圾弱,所以换羽期间鸟类多隐蔽生活。换羽的顺序,通常先从尾羽和飞羽开始,最后换体部羽毛。换羽时,左右翅在同一时间内对称地脱落羽毛.以保持与体的平衡.如燕鸥。也有些鸟类,如鸭科鸟类等,在换羽时飞羽同时脱落,失去飞翔能力,多集群藏匿生活,渡过它们一年中最危险,最困难的时期。换羽次数,大多数每年在繁殖后更换一次,燕子及一些猛禽在冬季换羽,也有
些鸟类除秋季完成换羽外。在繁殖前还有一次部分分期换羽。
3.迁徙
野生鸟类到了秋季,绝大多数在北方繁殖的鸟类带着幼鸟成群结队迁往南方越冬。第二年春天再返回北方生儿育女。鸟类这种随季节周期的更替而往返的行为,称为迁徙。根据鸟类迁徙的性质,可把它们划分为候鸟和留鸟。 留鸟是终年栖居.在繁殖季节也不迁走的鸟类。常见的有麻雀、喜雀等。候鸟是随季节的变化.沿固定的路线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移居的鸟类。观赏鸟经过人们的驯化,基本为留鸟。
迁徙的距离一般在2000—2500千米。飞行速度.通常小、中型鸟类每小时l0一40千米,日程100—200千米.飞行高度100—1000米,大型鸟类更高、更快、更远。评论|赞同0
朝天门香烟 |六级采纳率31%
擅长:暂未定制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2条回答2012-02-26 13:561076698973|三级小型鸟类有好几千种
下面就给你说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中国常见小型鸟类的生活习性,希望对你有帮助
1.麻雀
麻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却非常高,好奇较强。多营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在野外,多筑巢于树洞中。除冬季外,麻雀几乎总处在繁殖期,每次产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约14天,幼鸟一个月左右离巢。
麻雀为杂食性鸟类,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育雏则主要以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其中多为鳞翅目害虫。由于亲鸟对幼鸟的保护较成功,加上繁殖力极强,因此麻雀在数量上较许多种鸟要多,这样在庄稼收获季节容易形成雀害。冬季和早春,麻雀以杂草种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也吃人类扔弃的各种食物。
2.燕雀
鸟种描述:描述:中等体型(16厘米)而斑纹分明的壮实型雀鸟。胸棕而腰白。成年雄鸟头及颈背黑色,背近黑;腹部白,两翼及叉形的尾黑色,有醒目的白色"肩"斑和棕色的翼斑,且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点斑。非繁殖期的雄鸟与繁殖期雌鸟相似,但头部图纹明显为褐、灰及近黑色。 虹膜-褐色;嘴-黄色,嘴尖黑色;脚-粉褐。 叫声:悦耳的鸣声由几笛音的音节接长长的zweee声或下降的嘟声。叫声为重复响亮而单调粗喘息声zweee。也发出高叫及吱叫声。飞行叫声为chuee。 分布范围:古北区北部。 分布状况:不常见。于落叶混交林及林地、针叶林林间空地越冬。见于中国东半部及西北部的天山、青海西部,偶至中国南方, 习性:喜跳跃和波状飞行。成对或小群活动。于地面或树上取食,似苍头燕雀。
3.森莺
大多数森莺几乎完全为食虫类,但少数种类也会食相当数量的果实或花蜜。多数林莺类喜食毛虫,尤其是在繁殖期。在北美的北温带北部森林区,当云杉芽虫大量出现时,一些林莺种类会变得非常繁盛。食果种类有黄腰林莺,这一种类在东部的种群过去被称为“爱神木莺”,因为它们冬季通常食爱神木树和其他如三叶毒藤等植物含蜡的果实。黄腰林莺有特殊的消化系统,可以分解和吸引这些果实中能量丰富的蜡。其他如北森莺、灰冠虫森莺和栗胁林莺等种类一年四季都有可能食花蜜,但主要在冬季。
森莺通过多种方式来觅食昆虫。多数种类会快速掠过灌木或树木上的叶簇,从叶或茎上啄取猎物。有些,如橙顶灶莺,在森林地面四处走动,从落叶层或低矮的植被中觅得昆虫。黑白森莺则像那样沿着树干或树枝攀爬,寻找藏于树皮裂缝中的猎物。候鸟种类白眉灶莺和热带留鸟种类黄腰王森莺都偏爱在湍流险滩边的地面觅食。橙尾鸲莺以及Myioborus属中各种多白色的热带鸲莺种类则专门捕捉飞虫,它们对比鲜明的醒目体羽有可能便是用以惊起猎物
4.鹡鸰
体长约20厘米。体羽上体灰色,下体白,两翼及尾黑白相间。冬季头后、颈背及胸具黑色斑纹但不如繁殖期扩展。黑色的多少随亚种而异。亚种dukhunensis及ocularis的颏及喉黑色,baicalensis颏及喉灰色,其余白色。亚种ocularis有黑色贯眼纹。雌鸟似雄鸟但色较暗。亚成鸟灰色取代成鸟的黑色。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清晰而生硬的chissick声。分布于非洲、欧洲及亚洲。繁殖于东亚的鸟南迁至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亚种personata繁殖于中国西北;baicalensis繁殖于中国极北部及东北;dukhunensis迁徙时有记录于中国西北;ocularis越冬于中国南方包括海南岛及台湾。常见于中等海拔区,高可至海拔1500米。停栖时,尾常上下不停地摆动,有时还边走边叫,显得悠然自得。食物几乎全是昆虫,以双翅目、鞘翅目为主,有甲虫、米蟓、、蝇类、蝗虫、粘毛虫等。白鹡鸰在依水较近的洞穴、岩缝、墙壁里和茅屋脊下营巢,巢为浅杯形,外边用枯草茎、枯叶和较粗的树根做成,里边有较细的根、枝,衬垫着兽毛。巢的外径为13×17厘米,内径7×8厘米,巢深3.5-5厘米。每窝产卵4-5枚,大小约为20.7×15.4毫米。卵壳灰白色,满布着淡紫灰、黄褐、黑褐色的斑纹。受惊扰时飞行骤降并发出示警叫声评论|赞同0
2007-11-15 19:53huang6247|二级迁徙
野生鸟类到了秋季,绝大多数在北方繁殖的鸟类带着幼鸟成群结队迁往南方越冬。第二年春天再返回北方生儿育女。鸟类这种随季节周期的更替而往返的行为,称为迁徙。根据鸟类迁徙的性质,可把它们划分为候鸟和留鸟。 留鸟是终年栖居.在繁殖季节也不迁走的鸟类。常见的有麻雀、喜雀等。候鸟是随季节的变化.沿固定的路线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移居的鸟类。观赏鸟经过人们的驯化,基本为留鸟。
迁徙的距离一般在2000—2500千米。飞行速度.通常小、中型鸟类每小时l0一40千米,日程100—200千米.飞行高度100—1000米,大型鸟类更高、更快、更远评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