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诫子书》的本来面目是哪一个?

多数版本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1]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还有的版本是:在“淫慢则不[1]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一句有所不同为:”韬(淫)慢则不[1]能研(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治)性“。
几字之差但经典应该有本来面目,渴望高人解答!!标明出处谢谢啊!

经典常常有不同的版本,原因很简单,都是几千年传抄下来的,一字不差是不可能的。

亲实在没有必要拘泥于这个问题,本来面目早就寻不到了。

以个人对丞相文法考证之见,应当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原因:

    这是最普遍的一个版本,

    这一句对仗要比其他几个版本工整,虽然事实上”研精“对”冶性“也属工整,但”研精“与”淫慢“无必然关联,

    据《诸葛亮集》,这一句比较符合诸葛亮的语言习惯,

希望对你有帮助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14
呵呵……这个理应算老问题了。心细的人,难免记得当年纠结许多专家的《触龙说赵太后》问题。《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名篇,当时专家讨论组对于一个字有纠结,就是触龙的“龙”字。在文学研究上,一向都是发掘出新的文献和古迹研究后,会把之前因为理解而产生的翻译错误更正过来。最早发现《战国策》的古迹书写的实在太过潦草,将触龙的“龙”字和说赵太后中“说”的言字旁连在了一起(古人竖着书写),导致“触龙”化身“触詟”,知道后来发觉出更早的文献,专家组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触龙说赵太后”。
《诫子书》这篇经典的纠结貌似不止这3字,貌似还有几处,具体是什么忘了,之前我还和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
中华书局60年版的《诸葛亮集》,此处作“淫慢则不能励精”。但根据《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明]张溥辑.卷022.诸葛丞相集.[汉]诸葛亮撰.光绪己卯信述堂重刻本的来看,应该是: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薄无以明志,非甯静无以致远。 夫学欲静也,才欲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因为慆慢就是——怠慢;怠惰。

汉朝的《中论·法象》:“夫礼也者,人之急也,可终身蹈而不可须臾离也;须臾离则慆慢之行臻焉,须臾忘则慆慢之心生焉。”
险躁就是——轻薄浮躁。《韩非子·有度》里说:“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
淫慢是——放纵怠惰。按照文章的格式,用怠慢怠惰对轻薄浮躁比较贴近如果是淫慢的话,似乎就和前面重复了,后面也没有必要变化。况且不能理性的原因还是因为轻薄浮躁,而不是怠惰啊。
《艺文类聚》作“慆慢”,《太平御览》作“淫慢”。“韬慢”是网上误传,“韬”是“慆”的别字。“淫慢”更是不着边际,其余诸书皆不足为据。其实从这一字就可以看出,和《触龙说赵太后》的情况类似,版本导致的理解问题,导致牵强附会,翻译失误。

诸葛亮《诫子书》的本来面目是哪一个?
亲实在没有必要拘泥于这个问题,本来面目早就寻不到了。以个人对丞相文法考证之见,应当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原因:这是最普遍的一个版本,这一句对仗要比其他几个版本工整,虽然事实上”研精“对”冶性“也属工整,但”研精“与”淫慢“无必然关联,据《诸葛亮集》,这一句比较...

诸葛亮的《诫子书》真正的本意是什么?
诸葛亮的真正本意就是劝诫自己的孩子能够淡泊明志,为人做事不急躁,要懂得修身养性。一方面不断地完善自身,从内而外的修养,另一方面又不能玩物丧志,要有自己的志向。诸葛亮的这篇《诫子书》全文只有短短的86个字,但是句句都是身为一名父亲对子女的谆谆教诲,纸短情长,86个字短小精悍,每一个每...

诫子书全文围绕哪一个字理由是什么?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

诫子书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的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白话译文:君子的行...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阐述的两个观点是
诫子书《诸葛亮》中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展开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诸葛亮为什么要写《诫子书》
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用意是教育儿子。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父亲...
《诫子书》展现了诸葛亮作为父亲的形象,他在信中向儿子诸葛瞻表达了深切的期望和教诲。信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映了诸葛亮的人生哲学和对儿子的指导。这句话采用了双重否定的修辞手法,以含蓄而深刻的方式,表达了追求理想与成就的坚定态度。诸葛亮的教诲强调了志向与学习的重要性...

诸葛亮《诫子书》和《中庸》第一章的内容 记住 是第一章!!急 求解
诸葛亮《诫子书》有两个版本 《艺文类聚》版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父亲...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家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

诫子书选自哪本书
诫子书是出自《诸葛亮集》的一部作品。这封家书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他的儿子诸葛瞻的。全文以简洁而严谨的文字,深刻地表达了所有为人父者的爱子之心,因此成为后世学子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作。诸葛亮早期在荆州生活,后来在隆中隐居。后来,刘备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最终请出他出山,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