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说“世人皆看错我曹操”曹操的志向和抱负到底是什么呢?

如题所述

曹操

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享年六十六岁。

曹操死后的第九个月,汉献帝被迫让位曹丕,曹魏建立,东汉王朝彻底灭亡。

即位后的曹丕,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第二年,刘备在成都即帝位,史称蜀汉。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史称东吴。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名副其实地真正形成。

可以说曹操对于“三国”是有巨大贡献的,正是他的不懈努力,才使得中国的历史由此从动乱走向统一迈向了新的台阶。

但也许曹丕真的不应该追封自己的父亲,因为正是他的“画蛇添足”,让曹操在后世背负了无数骂名——奸臣、奸贼、奸雄等等。

曹孟德泉下有知也不得不感慨:“世人皆错看我曹操,今日错,明日错,何日不错?”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在曹操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与孙刘以及其他诸侯得巨大不同,那就是曹操心中对生命的热爱和宇宙人生的思考。

面对如同朝露般短暂的人生,面对如弱草般脆弱的生命,更应该抓紧短暂的时光,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样有限的个体才可以变成星汉那样永恒。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真正的志向又是怎样的呢?

东汉清议风气盛行,任何人想要做官都必须要找到当时的名士进行品评,一旦得到一个很高的评价就会立刻身价百倍,曹操也不能例外。他找到了当时汝南著名月旦评名士许劭。

曹操得到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

如果将治、乱理解为动词,那就是说曹操是治理天下的能臣,扰乱天下的奸雄。

如果治世、乱世用做名词,意思是:曹操在治世可以做能臣,在乱世就是奸雄。

无论哪一种解释,曹操确实为能臣做过努力,至少在建安时代之前做了一下三点努力:

    打击豪强

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通过举孝廉初入官场,担任能够接近皇帝的郎官。由于曹操的祖父曹腾、父亲曹嵩都是当时权倾朝野的人物,曹操很快被提拔为洛阳北部尉。


“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汉书·百官公卿表》


这个官职,看似不大,却掌握了管理首都洛阳天子脚下的治安权力。

而此时的东汉政治腐败,首都的贪官污吏横行不法,想要治理这些个个都有权贵做后台保护的不法分子,确实需要一个非同一般的“和平精英”。

曹操就是这样的精英。刚一上任,曹操就修缮衙门,官署面貌焕然一新,他有又下令制造一种特制道具:五色大棒,规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曹操刚刚走马上任,一个灵帝宠信的宦官-蹇硕的叔叔,便依仗侄子的庇护横行不法,根本不把刚刚上任的曹操放在眼里,公然违反宵禁令。

曹操新官到任三把火,立即下令将这这个不知死活的用五色棒打死,杀一儆百,从此“京师敛迹,莫敢犯者”,治安情况大为好转,曹操收到了朝野清流的一致好评:不畏强暴、执法如山。

曹操也许不知道,从这一棒开始,他将走向一生和门阀豪强斗争的道路。

    针砭时弊

自公元174年曹操出仕,到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前,在这十五年间,曹操历任洛阳北部尉、济南相、典军校尉等职。

就在这宦海沉浮之中,曹操面对着腐朽不堪的朝廷和官场,曾多次上书朝廷,力陈时弊,希望皇帝能够采纳自己的建议改革朝政。但是曹操上书换来的却是三次遭到贬官的命运。

在担任济南相期间,曹操继续在基层肃清吏治,打击豪强。然而曹操此举在当时的官场中却成了他人眼中的异类,成为了重点打击对象,他三次被下方基层,又被地方三次“请愿”回到中央担任议郎的闲差。

中央的外戚、士族、宦官斗的不可开交,皇帝不理朝政,官员贪赃枉法,朝廷卖官鬻爵,豪强恒横行不法,百姓民不聊生,地方动乱不止。

这一切都让曹操看透了东汉的不可救药,面对江河日下的王朝,曹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杯水车薪。他的心中开始萌发了彻底的进行整治改革的想法。

    联军勤王

公元189年,宦官势力和外戚的斗争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为了彻底解决掉宦官,大将军何进无视曹操的反对,坚持轻信士族袁绍的建议拉拢西北军阀董卓入京,结果导致了东汉王朝彻底名存实亡。

此时的曹操为了挽救东汉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他没有与董卓同流合污,而是逃到陈留,号召诸侯组成联军入京勤王。但是没想到,这些手握重兵各自为政的一方诸侯,心里却早就没有了东汉朝廷,他们参加联军的目的,不过是找到了一次名正言顺的机会争夺地盘。

在整个关东联军的行动当中,真正出生入死、报效朝廷的就只有实力最弱小的奋威将军-曹操,长沙太守-孙坚,可能还有平原县令-刘备。

但曹操的孤军深入无疑是以卵击石,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号称十八路诸侯的联军很快就土崩瓦解。

从此,治世能臣-曹操不再心存幻想,他很清楚,想要改变“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黑暗乱世,就不能再走东汉王朝的老路,就必须将导致乱世的根源连根拔起,现在宦官和外戚消失,但士族、豪强、军阀依旧在继续带来动乱。

基于东汉的政治现状

曹操的理想就是:

建立一个没有士族垄断腐败,没有豪强鱼肉百姓,没有军阀割据一方,百姓不在流离失所的新政治格局。

所以在结束了治世能臣的道路之后,曹操为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针对性的做了一下三方面的努力:

唯才是举

这是曹操针对士族在汉代垄断官场、形成腐败而进行的一项改革措施

在汉代的察举制下,只有那些真正能读书,读得起书,读的好书的读书人才可以做官。几代之后,按照“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做官就成了读书的必然结果,而那些已经通过读书做上官的家族后代,自然就有更优越的读书条件和推举门径。逐渐的这几个家族就形成了对做官名额或者某些官职的垄断-形成了士族。

而垄断的产生就必然会随之造成腐败的出现,没有机会做官的士人会向手握推荐权的门阀行贿,或者干脆拜在门下,在做官之后成为世家大族的党羽,为其所用。以师生的名义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这种不正当的从属关系,正是曹操认为东汉黑暗政治的根源。

曹操对抗他们的方法就是——唯才是举。

建立一个不看出身门第,只看个人才华能力的选官制度。

而这将从根本上瓦解士族门阀的势力,甚至对中国古代官僚制度都是一个巨大的革新。

由于做官不再有利益的交换,许多有真才实学的清正之士终于有机会进入到曹操帐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曹操掌控三国北方的时代第一次的得到实践。这与东汉的察举制和两晋的九品中正制迥然不同。

而这些曹操从最底层提拔的谋士和将领也最终为曹操的统一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奉天子以讨不廷

这是曹操针对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局面而作出的政治举措。也是曹操能够成就大业的根本:一面正确的政治旗帜。

东汉末年自黄巾之乱后,各地的州牧郡守纷纷自行招募武装抵抗黄巾军。黄巾起义最终被扑灭,但地方军阀从此也不再受中央的统一控制。

这和情况在董卓之乱之后愈演愈烈,公孙瓒、公孙康盘踞辽东;袁绍占据河北;袁术割据淮南;刘表坐拥荆襄;刘璋偏安西川;孙策称霸江东;雍凉有马腾韩遂;关中有李傕郭汜。

天下已经没有一寸土地属于东汉朝廷。各个诸侯都在利用一切机会相互攻伐,扩大自己的地盘。

这个时候,只有曹操看出了诸侯们的鼠目寸光,只有曹操发现了想要平定诸侯作乱,就必须要有一面名正言顺的旗帜,这就是已经流亡在长安和洛阳之间的汉献帝。

“奉天子以令不臣”这就是曹操的方针,他果断的先下手为强,将流落的天子接到许都,从此开始了以东汉朝廷的名义开始了平定天下的道路。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6
匡扶汉室,维护正义。建立一个没有士族垄断腐败,没有豪强鱼肉百姓,没有军阀割据一方,百姓不再颠沛流离的新政治格局。
第2个回答  2020-10-16
曹操的志向是匡扶汉室,维护正义。想做周天子,维护国家和平。
第3个回答  2020-10-16
一统天下。曹操的志向和抱负就是统一,让人们不再受战乱之苦。

曹操为什么说“世人皆看错我曹操”,曹操的志向和抱负到底是什么?
曹操为什么说“世人皆看错我曹操”,曹操的志向和抱负到底是想做一个治乱世之臣,实现以儒家治天下的思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汉语言文学萌新 2020-10-25 · 学生 个人认证用户 汉语言文学萌新 采纳数:13 获赞数:121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

曹操为什么说世人都看错了他,他的志向和抱负究竟是什么?
让曹操变成这样的真实原因就是:背后地位一步一步高升,权力一步一步扩大,野心也就一步一步膨胀,曹操最终的野心就是想改朝换代,与其他开国之君不一样的是,曹操做了周文王,把改朝换代的事交给他的儿子曹丕去处理,这就是曹操一生的志向。

曹操的志向和抱负是什么?为何曹操说世人都看错了他?
让曹操变成这样的真实原因就是:背后地位一步一步高升,权力一步一步扩大,野心也就一步一步膨胀,曹操最终的野心就是想改朝换代,与其他开国之君不一样的是,曹操做了周文王,把改朝换代的事交给他的儿子曹丕去处理,这就是曹操一生的志向。

曹操的志向和抱负到底是什么?
曹操年轻时,“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曹操年轻时,被举为孝廉而出仕,自知不是那种隐居深山的隐士,更不是有名望的名士。所以,当时的曹操只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人都清楚地了解。洛阳为东汉都城,不但繁华,而且皇亲贵戚聚集,曹操任职洛阳后,严肃法纪,特制...

曹操为什么总说“世人皆看错我曹操”?
因为曹操虽然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奸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篡汉自立,成为“反贼”;他的理想抱负,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还天下之安定,但是世人却都以为,曹操是野心勃勃,妄图终结汉朝国运的“混世魔王”。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枭雄人物。他雄才伟...

三国时,为什么曹操老是说:“世人皆看错我曹操』 根据真实历史是什么意思...
世人容易看到的是曹操为奸雄的一面,但却总是忽略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作出决定的无奈,他自己本身的学识,军事,政治,诗情等等的完美。他也曾为王允而刺杀董卓,当时,他的心又该多么热血沸腾。人们将曹操的缺点,过错,无限放大,片面的看待曹操,带着剧烈的感情,唾骂曹操是个汉贼,看错了他。

三国 曹操 为什么说“世人皆看错我曹操”???
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图名正,但他为王允刺董卓何尝不是怀着一腔热血,振兴汉室。但他看到的多是不挽救去势,才图谋自立,而世人对此不理解。

为什么曹操总是说世人看错了他?
因为他知道,世人总是会因为,某件事,某句话,某个举动,而妄自判定一个人是怎样的! 但人本是善变的,唯一不变的只是人,这个"个体",他只是在安自己的意愿行事,而非为他人的想法! 所以他说,我不怕世人看错我曹操,我就是我!

曹操曾说世人皆看错了自己,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一、曹操表示他并非是那样的狡诈曹操虽然做事方法上面确实要坚决了一点,但是他坦言,他做人做事心里都有一把尺子,做人也有一个尺度。他这么做的原因只是为了要守护汉家仅剩的最后一点利益。所以说他在这点上面拿捏了尺度,并不是狡诈到陷害人家这种不义之事。而且当时三国鼎立,诸侯混战,过于老实的人他们...

三国为什么说曹操才是枭雄呢?
《新三国》中有句曹操的台词:“世人昨日看错我曹操,今日又看错了,也许明日还会看错,但我依然是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我。”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曹操和陈宫说的,最后一次是临死前说的。有的人认为曹操是一代奸雄,说他奸诈,在我看来曹操的奸诈是随着权势的增长而变化的,曹操的志向和抱负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