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展区域调查研究
利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相结合,调查峰丛洼地内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条件;调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面积,特别是坡耕地的类型、面积和分布情况;调查植物与作物类型、分布、环境条件和生产情况;调查水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条件与生产、生活缺水情况;调查水土流失、石漠化、内涝等灾害与环境问题;调查居民人口、人文经济、文化情况、发展历史与生活习惯等。
2.进行岩溶石山区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地整理,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岩溶峰丛洼地地区是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土地极度贫瘠、理化结构很差,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在这种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中,植被的自然恢复是一个极为漫长和困难的过程。
在极度退化的区域进行生态重建,第一步就是土地整理,应以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寻求人类活动与自然协调的生态规划,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控制水土流失,扼制石漠化趋势。实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管理措施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多目标、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防治体系。
峰丛洼地地区的土地整理以提高土地质量为主,不但涉及山、水、田、林、路的全面调整,而且还有灌溉系统和土壤质量的改造,土地质量提高的另一措施是坡改梯工程建设、增加石质梯田土壤和中低产田的土壤改良。在土壤肥力分析的基础上,增施有关肥料。
实践表明,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是峰丛洼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之路。立体生态农业的具体内容因地而异,如广西弄拉的峰丛洼地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蒋忠诚,2001)是成功的榜样。其基本点是根据地貌部位合理配置林业与农业结构,既考虑经济发展,又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立体生态农业的技术关键是各地段作物的科学布局。
3.以岩溶流域为单元,进行岩溶水资源开发
水资源一直是困扰岩溶峰丛洼地区的主要问题之一。因“地表、地下”双层结构,降雨快速通过管道、裂隙渗入地下,造成“土在楼上,水在楼下”的分布格局,使用水困难,甚至人畜饮用也常常不能得到满足。因此,治水是峰丛洼地生态重建的龙头,必须优先解决。
岩溶水开发包括地下河水、蓄水构造水和表层岩溶水三个方面,但都要建设蓄水利用工程。蓄水利用工程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它是解决降雨多、蓄水少的矛盾的根本方法。蓄水利用工程建设必须因地制宜,要有岩溶水源,有地下河水的引地下河水,有地下水的打井提水,有泉水的建大水池。
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完全解决岩溶石山地区的缺水问题难度较大。因此,加强节水灌溉设施的配套建设是必要的。
4.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
重点是结合这些林业工程,根据不同的地质背景和环境条件,培植和发展名特优植物资源。植物调查研究表明,我国西南峰丛岩溶山区植物物种比较丰富,为植物特有现象中心之一,是世界植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地区。
岩溶石山区还有很多经济价值较高的名特优植物,如特产水果、名贵药材和其他高效经济作物。这些植物在石山区大量野生,但需要良好的经营管理技术才能获得优质高产。一些植物可逐步由天然采集、人工培植、品种改良向集约化经营发展。
5.发展沼气替代能源,实现“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
发展沼气是峰丛洼地生态重建的一项重要措施。发展沼气是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的关键,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提高生存环境质量。发展沼气必须走出“为沼气而发展沼气”的误区,把发展沼气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发展养殖业结合起来,走“养殖—沼气—种植”的发展路子。
在三位一体的沼气发展中,养殖是重点,沼气是纽带,种植是龙头。发展沼气必须同改猪栏、改厕所、改厨房、改水路和改卫生环境等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沼气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一气”促“多变”:收入多、环境改变、光头山变绿、瘦田变肥。
6.生态移民
对环境条件十分恶劣的石漠化地区,生态移民是峰丛洼地生态重建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它能够减轻人口对岩溶生态环境的压力,拓展居民的生存空间,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异地和本地经济发展。生态移民中的问题包括:移民对象、迁入地选择、迁移方法、迁入地建设、移民政策和迁出地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
7.农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培训
在西南岩溶峰丛洼地地区,人口密度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恢复生态、发展经济的前提。
提高人口素质包括文化和科技素质,一方面,要对峰丛洼地生态重建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行广泛的宣传,从多方面增强治理区内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治理工作的认识,自觉参与治理工作;另一方面,进行有关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业务水平。
岩溶峰丛洼地生态治理的基本途径
对环境条件十分恶劣的石漠化地区,生态移民是峰丛洼地生态重建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它能够减轻人口对岩溶生态环境的压力,拓展居民的生存空间,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异地和本地经济发展。生态移民中的问题包括:移民对象、迁入地选择、迁移方法、迁入地建设、移民政策和迁出地生态环境恢...
岩溶峰丛洼地治理的基本原则
(2)因地制宜,保护、治理、预防相结合;(3)统筹兼顾、协调作点,以治理促开发、开发带治理、治理开发协调发展;(4)合理布局,综合整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生产措施与防治措施并重;(5)以点带面,点线浸润,辐射面上;(6)科技先导,精心组织,绩效优先。
岩溶峰丛洼地生态重建的目标
(2)针对岩溶峰丛洼地生态退化和石漠化现状,结合地质背景和生境条件,选择适生树种,探索不同类型峰丛洼地因地制宜、有效恢复森林植被的途径。(3)以岩溶流域为单元,合理开发岩溶水资源,并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系统和土壤水分高效利用技术,解决居民的饮用水困难,并缓解峰丛洼地的干旱缺水问题。(4)通过...
岩溶峰丛洼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构建
其一般格局是:在洼地底部和比较平缓山凹的耕地上,种植经济植物或果树套种高效经济农作物,山麓、平缓的山坡重点发展果树和经济林、间种药材;峰丛垭口、坡改梯地段种植藤本经济植物和水土保持植物,土层较厚的地段,种植生态经济树种;山地中上部以封山育林育林为主,采取一定的人工诱导措施,重点发展水源林...
岩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土地整理技术
峰丛洼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是既考虑生态环境,又考虑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科学土地利用模式。其要点是根据峰丛洼地地貌结构和不同地貌部位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发展不同的生态产业或农业。具体说来,就是在陡峭山峰地段,长期封山育林,重点发展水源林,涵养表层岩溶水;比较陡的山坡,主要发展水土保持能力强的植物...
峰丛石山岩溶生态系统结构及其生态重建意义
垭口以上至峰顶及垭口以下至缓坡为陡坡,岩石裸露,土壤缺乏,仅零星分布在石缝中,而垭口和缓坡土壤层相对较厚。洼地平坦,覆盖有较厚的土壤,主要耕地和多数村庄分布在此,构成了峰丛石山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峰丛石山岩溶生态系统的地下部分包括表层岩溶带和地下河两部分。在地面以下某一个...
峰丛洼地区地下地表联合成库地下水资源开发模式——以贵州普定马官水洞...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区发育了大面积的岩溶峰丛洼地地貌,地表基岩裸露,岩溶洼地、落水洞等岩溶个体形态密布,地下溶洞、管道及地下河极为发育,地上与地下岩溶空间相互连通,成为统一的、有密切水力联系的岩溶空间系统。由于岩溶强烈且不均匀的发育特征,该类地区地表干旱缺水与岩溶洪涝的灾害并存,生态环境脆弱。因此,查清岩溶系统...
岩溶土壤改良的主要原理及思路
平衡施肥是基于土壤养分丰缺和作物需求,通过施肥手段达到供需平衡。平衡施肥来源于养分平衡法。它是以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学说为基础,通过土壤养分测试,根据作物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间的差数,计算实现计划产量的施肥量,并实现农作物与土壤之间的养分平衡。其公式是:岩溶峰丛洼地生态重建 ...
西南岩溶地区典型表层岩溶水的调查与开发
不同环境的表层岩溶水,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先查明表层岩溶水资源特征及其环境状况,再因地制宜选取表层岩溶水引蓄和利用方式是其基本经验。发展水源林,增加环境对表层岩溶水的调蓄能力是解决峰丛岩溶山区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表层岩溶水;地质调查;岩溶水开发;弄拉;龙何 岩溶峰丛山区是我国西南最典型的岩溶...
总体思路
通过引进、筛选和推广有效生物物种,建立配套的先进、适应技术体系;建立岩溶峰丛洼地水资源合理利用、有效开发及科学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建立异地扶贫开发类型的生态-经济建设示范模型;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与具备一定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持续高效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改善,使岩溶区的生态、经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