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09
古代的考试文体: 隋唐以降,科举考试制度逐渐成熟,考试采用的文体则多有变化. 唐代进士科考试共分三场:第一场考诗赋,第二场考帖经,第三场考时务策.其中贴经类似今天的填空题,主要靠科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时务策与汉室对策相似,主要考核对现实政治的理解.诗赋是文学创作,要求写作律诗和律赋各一首,严格讲究声律,它主要考核文学水平和智力水平.三场考试中,帖经靠死记硬背,策文也有旧策可供参考,诗赋则要当场创作,因此在考试中分量最重.唐"诗赋取士"的制度,推动应试者大量练习诗赋写作,因而大大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度浅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 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在中国历史上,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采用过多种方式,选拔其所需要的人才.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平民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与政治几乎无缘.汉朝以"察举"和"征辟"制取代世袭制,由州,郡地方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经朝廷考察后授其官职,或由皇帝特诏选任官吏.这自然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由于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徇私舞弊,用人问题仍不能得到很好解决,以至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等严重问题,出身底层的优秀人才难以被选拔上来. 中国历史上的标准化考试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标准化考试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从宋代的创立到明代的定式,再到明清时期的普遍采用,以迄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止,至少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90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历史上的这种标准化考试其实就是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考试.诚然,八股文从明代中后期开始就一直遭到人们的激烈抨击.但是,如果我们抛开历史的成见,以更加客观,更加宽容的眼光重审八股文时,我们就不难看出,八股文的出现并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的.实际上,它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得到修正,改进,并最终定型的.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它体现了我国历史上的有识之士对考试公平,公正的孜孜追求.历史之所以选择了八股文作为国家选拔官员的考试,就是因为它具有评价标准比较客观的特点,有利于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 凡事不能说绝对 科举取士是对世家大姓把持政权的拔正,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同时在千多年的实践了选拔了大量人才,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一定贡献,之所以受到批评,是因为在明清两代,科举取士只是以八股取士,要求用程序化的文章代圣贤以立言,禁固了读书人的思维,培养了一大批不习政事的官僚. ____ 校园打油诗精选(一) 考场风光,千里纸飘,万里眼瞟.望教室内外,风景甚好,交头接耳,互打手势,欲与考官试比高;需来日,看试卷成绩,互喜互贺.惜八股取士,摇头晃脑.死记硬背,甚是苦恼.一代天骄,时代骄子,考试作弊出高招.俱往矣,数风流高手,还看今朝. 结论 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都在改变.现在的考试制度也不断地在完善. 古代三年一回考科,但我们现在呢 在现在,大学考试一年有三次(春季考,秋季考,三校生考试,保送,推荐),这是考试制度的改革.并且现在的考试中不分年龄,无论你几岁了,你都可以参加考试.这说明现在的考试区别于八股取士,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现象已不复存在;打油诗反映了过多过滥的考试使学生对此的厌恶以及消极错误的作弊行为来应付考试,这是不可取的.也是我们需要反思和不断改进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