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和高考的异同点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和当今的高考存在着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要求:分条写,简单易懂。

    相同点:

    其一,都是人才选拔制度。 两种制度都是我国不同时期最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

    其二,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由于官僚的身份不是世袭的,而一个官僚在退出仕途之后,在传统中国约定俗成的财产继承方式的制约下,他的田产又在数个儿子中均分,这样,其后人则很容易在二三代以后又下降为平民。而平民又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而取得功名,从而再次进入上述地主、士绅与官僚之间的精英循环过程。对于高考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上基本是照搬苏联的教育管理模式,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从1951年开始,实行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统一招生考试来选拔培养人才。 

    其三,二者都是竞争性的选拔考试。 采用公平竞争考试,择优录取的考试原则,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在封建社会,存在严重的等级制度,科举制的出现,给一些平民和知识分子提供公平竞争进入官僚系统的机会。而如今的高考,被认为是最公平的考试制度之一,在高考面前,只要分数达到一定标准即可继续深造。

    不同点:

    其一,考试目的不同。 科举制主要是为国家和君王选拔官员和政治人才,是为社会政治服务,科举制在当时成为许多学子跨入政府官员的主要途径,也为一些学子们毕业和具有一定资格的途径。也就是说,科举制不仅是教育制度,同时也是人事选拔制度。但高考主要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一个门槛,不受政治的影响。 

    其二,报考条件、考试内容不同。 科举制的报考条件非常严格,尤其是在进入三年一次的考试时,必须由官员和有身份的人推荐,否则不准参加。而高考制度下,报考条件限制较少,只要达到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可以参加考试。科举制考试内容狭窄,四书五经是主要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也通常比较呆板,主要就是写文章,文章写得越有文采,越能博得阅卷老师甚至是最高统治者的青睐越好,同时还必须了解一些官场上的不成文的规矩,否则即使是优秀的文章也不一定能达到最终统治者的手中。而如今的高考制度,考试内容诸多,涉及文、理、综合,同时还有体育、实验考试,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特别高。考试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试、机试、实验、体育测试,部分专业还对考生的身高、视力作出特别要求。同时,高考的考试内容紧跟时代步伐,理论联系实际,十分注重考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其三,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 科举制在当时社会教育结构中的地位远远要比当代高考地位高。由于科举录取的人数规模小,如状元、榜眼、探花各一名,在明清时代,录取比例不到1%。而如今的高考制度下,虽然每年报考的人数非常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每年录取规模比例都呈上升趋势,至少很少有比例下降的年份,部分省录取比例达到60%。就二者作用而言,科举制主要是选拔官员,而高考培养人才,因此,科举制在社会和教育结构中的地位远远高于高考。 

    其四,考生在通过两种考试后的社会地位不同。 

    作为古代的科举制,每三年进行一次,只要考生考中了就成为官员,只不过是职位高低不同,每年所拿俸禄不同,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官员,都比普通百姓的社会地位高。而如今的高考,高考考生毕业毕业之后都是普通劳动者,不管是考入名牌大学还是普通大学亦或是高考落榜,考生们的社会地位都是一样的,不存在谁凌驾于谁之上。而且,就算是考入名牌大学的考生在大学毕业后也不一定能找到比那些高考落榜的人更好的工作,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并不只是会读死书的“书呆子”。 

    其五,性别要求不同。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报考者均是男性,没有女性。所以当出现“女驸马”时,朝阳内外会引起强烈影响。这与中国古代男权至上是分不开的,只有男性才有权力去学习知识,即出现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当代的高考制度,男女均可参加,甚至很多时候,女考生比男考生更优秀,不得不承认:时代的发展为女子带来了希望,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6
异:
  形式:科举制度是文官选拔制度,明确把文化水准看作是选择官吏的首要条件,主要是考文学修养和对诸子经典的熟悉程度。而近年高考以文理来划分,文科理科都要考语、数、外,再分别加文综和理综,这意味着每个考生至少都要重点学习六门课。从考生的综合素质上讲,高考比科举更能造就“多面型”人才。
  目的:虽然高考和科举都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但是科举直接的目的就是选官,这与高考要选拔的人才不甚相同。
  
  同:
  考生:一、科举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出来;而在当代,很多因出身和地位而无法取得推荐上大学资格的普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二、科举和高考的得失已不仅仅是考生一个人的事,而成为牵连着家庭、亲戚、朋友、故乡荣辱的庞大社会问题。
  三、对很多考生来说,科举和高考都好比一把双刃剑,既痛苦又充满了希望。 每天起早贪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是很多古代人和当今学校毕业班学生考试重压下的真实写照。
  结果:一、仍然是一句“几家欢乐几家愁”。考中者,欢呼雀跃;失败者,满心忧伤。古代中了进士的和当今的高考状元在庆祝方式上如出一辙,注重表层礼仪,以夸张的方式大肆铺张,太多的装饰,太多的渲染,把全国读书人的心情扰得很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写尽了古代进士的风光。而对当代的状元,比起古代过而无不及。各方奖励,做专题,上电视台大谈心得体会,而且幸运的上了“幸运52”………这些超常的热闹风光,强烈的反衬出那些落榜者的悲哀。得意的马蹄在身边窜过,喧天的鼓乐在耳旁鸣响,胜利者的名字在街市哄传,轻视的目光在四周游荡,他们不得不低头叹息了。
  二、科举选出来的官员到底有多少能力?成日苦吟的书生,一旦及第之后便能处理行政事务、裁断诉讼?春风得意的跨下马的新科进士,他们能否解决民、商问题?他们是不是就具有协调和组织能力?而现代的高中生,学习成为他们生活的大部分内容,相反,对社会的客观认识程度和适应能力非常低下。他们所享受的种种呵护又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了高期待。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往往造成学生自卑与自傲并存,经不起打击,如玻璃花般美好而脆弱。可以说,高考选拔的是高质量的人,而不是高素质的人。
  社会问题:本来最应该体现公正与公平的地方,却充斥了腐败、交易。冷静、客观、耐心、平和统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焦灼、恐慌、忙乱、激烈。我们的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闻到的是一股火焦味!!
  
第2个回答  2021-01-01

清代(三)清朝科举制度与现在高考有什么不同,江苏出状元最多

第3个回答  2020-07-07

古代科举考试有乡试、会试、殿试,“高考”放在古代是哪个级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