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文正?你认为谁最名副其实,谁最有争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谈的“文正”是古代的谥号。谥号的意义在于给人盖棺定论,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 社会 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一生作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表达褒贬哀愤的态度。

而“文正”一词,是自北宋司马光提出:

以后,便成为了一个皇帝不会轻易与人的谥号。为什么这个谥号这么厉害呢?   

自北宋真正将文官集团提到统治阶级的最主要地位以后,文官所需要具备的品质就完全体现在这两个字的释义上。历来对于人臣的要求无非德才兼备,“正”是德,“文”是才,能够配得上“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则应当是当朝德才兼备者中最卓越者。   

而现在我们可以数一下有哪些“文正”: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九名;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明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清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

加起来应是二十七位。   

首先要说,能够得一“文”字,这些人个个都是饱读经纶,能文能诗之人才。然而一定要论一个高下的话,从我们的熟悉程度上就可看出一二。

按人臣“才”“德”两个标准来评判,首先要学识渊博、善于经纶才能称“文”,即要以儒家文化为自身思想核心的同时达广求深,而且还要将其运用到政治上作出功绩;那元朝恐怕要退出竞争了,清朝作为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统治集团在对汉文化的深入上也略逊一筹。   

而宋明之间,宋朝范仲淹、司马光可为代表,明朝则无非方孝孺、李东阳可在名气上勉强相应。

范仲淹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宋初的时候引导了散文的文风革新,其《岳阳楼记》堪称宋代散文写景妙笔与议事、抒情结合的典范,从明清《古文观止》到今日义务教育的课本里,没读书人能不学它;其诗词从政治抱负到吟咏河山再到寄情抒情,频出脍炙人口的名句,随手一拈“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就在后来《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里尚存倩影。

司马光则更不必多说,只消经他手主持编纂,亲自发凡起例删削定稿的那部——中国最大的编年史《资治通鉴》,则可当得起“文”这个字。

而方孝孺和李东阳在学术上确实不如范仲淹凌跨千古的气度与司马光宏伟丰赡的史笔。方孝孺出名于善发议论和因前者而致的被诛十族;李东阳是大儒宋濂的弟子,著有稿集、诗集,主持文坛,但明朝的文坛却不可与北宋司马光、苏轼、王安石具在,难以“主持”的文坛相比。   

“文”者之极致,必定要有跨越古今、千秋同气的格局,由此最终提名范仲淹与司马光。

这两位又如何担这个“正”字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作为也极堪称道:先是著名的庆历新政,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政治局面焕然一新;后因此遭贬,也仍于地方政绩卓然,造福所至之处;军事上采用积极防御思想,使西夏与北宋得以和平相处,最重要的是大力推动了义学兴办,在提高民族的文化普及度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较之下,司马光主政是在王安石以后,而王安石推行过的一系列新政措施,包括真正有利于民的免疫法、保甲法等,被他全盘否定并废除,而且对变法派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打击,且自此引发的一系列政斗损耗了相当的国力,对于西夏仍采用妥协政策。两人虽然私德上都堪称君子,但相比范仲淹,司马光在国事上消极守旧,眼光不及。   

范仲淹之“文正”可谓名副其实。而有争议则无非是这与两字不配位。 而诸多“文正”之中有文论高于一时者,有殉节成仁出名者,有经国济世建功立业者,甚至包括单因身份为帝师者;但只有一郑居中,是“举进士后以贵妃之从兄弟相标榜”来获得要职的。   

此人于宋史记载中,几无文集诗作之成就。虽说他也是考中进士来的,但于诸“文正”而言,中进士恐怕只是一个门槛罢了。而此人与后宫勾结以后,为迎合帝意与争夺权力先是串通他人攻击大臣,助著名奸臣蔡京复相,后来掺和在政斗之中,最终暴毙而亡。

一无立言之功,配不上一个“文”字;二无为国为民之建树,政治手段阴暗,配不上一个“正”字,谥号“文正”自然被当世乃至后世侧目。  

 “文正”在历来读书人眼里分量极重,也不免是因为得此谥号意味着将与范仲淹、司马光等等一干硕儒比肩。

即便当代没有谥号,但 历史 对人的评价始终存在。卓越难得,但敬精工钻研之人,远德不配位之辈。

文正这个谥号在古代的分量是很重的,中国古人死后被追赠“文正”只有区区几十人。

唐朝有韩愈、白居易、王安石、李翱、陆希声、权德舆6人;

北宋有王安石、杨亿、范仲淹、王曾、司马光、黄中庸、蔡卞7人;

南宋有朱熹、蔡沈2人;

金朝有虞仲文、张行简2人;

元朝有欧阳轩、姚燧、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廉希宪6人;

明朝有方孝孺、谢迁、刘理顺等5人;

清朝有朱珪、曾国藩、曹振镛等8人。

但是以上那么多人,我认为范仲淹最当之无愧,曹振镛最有争议。

范仲淹当之无愧

范仲淹,相信大家都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曾写下了那句“先填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不禁人潸然泪下。

范仲淹对北宋的贡献是很大的。在政治上,他政为民,任职之处政绩突出;在军事思想上,他加强了边境的防御,提出了“积极防御”的守边策略。

曹振镛争议颇大

曹振镛,是道光皇帝最信任的臣子,他最高官至军机大臣。但是就曹振镛的一生来看,是碌碌无为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若有不对或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出来。最后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关注我!

文正,属特谥。以次以文忠为最高,文忠以下皆由内阁草拟,皇帝批准。清代最重谥,文必须是翰林出身,若当到大学士,则非翰林也可用,但太少了,如左宗棠以举人谥文襄,这是他功劳太大的原因。第二字看清代中后期如:林则徐、胡林翼、李鸿章都是此谥,这些都是为皇朝尽了毕生的人。清朝二百几十年,有谥者不多,有很多官居一品的,死后无谥,可见重视程度。文正,只有皇帝特批才行。君权至高的封建时代,作为大臣,这个荣誉也是最高了。至于谁配的上,站在皇清位置看,笔者认为确是曾国藩了。出身翰苑,削平大难,礼学宗师,尽忠王室。可以说名符其实。

文正,别以为这仅仅是两个简简单单的汉字!其实它们是千百年来,文臣梦寐以求的谥号。 那么为何“文正”就如此珍贵呢?

首先我们看看谥号中何为“文”?

再看看何为“正”?

更有一代名臣司马光提出“谥之美者,极于文正”。他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

另外得“文正”最有名的是后世文臣的标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范仲淹。他不仅有文治,主持庆历新政;还有武功,打得西夏羌人称他为“老子”;另外他还宽厚仁爱,严谨治学。不过得“文正”谥号第一人也是北宋名臣王曾。

如此一来,对于文正谥号,皇帝自然不肯轻易给。

其实最初一字谥最贵,“文”也没有固定搭配,得到是莫大的光荣。 唐朝有白居易、韩愈、李翱、权德舆、陆希声;北宋有杨亿、王安石(不过对此众有非议);南宋仅有朱熹;元朝有欧阳玄、姚燧; 从明朝开始,谥法用字有高下之分,官员没有全是两字的,单谥只给亲王。大唐谥号开始变得无限长,也因此从唐朝开始皇帝多称庙号,文官得到“文贞”谥号是无比的光荣。

对于谥文贞还有几个小故事——

唐朝张说被谥为文贞,还引发了群臣的争论,最终还是玄宗下诏才结束了争论。唐代宗本想给宰相杨绾拟定的谥号为“文贞”,苏端极力反对,最终只好将苏端贬到广州,谥杨绾为文简。

文贞者唐朝有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苏瑰、牛僧孺等人,宋朝初年李昉、王旦。

不过到了宋仁宗时期,老大叫赵祯,那么就得避讳。不然老叫贞,皇帝得不停的打喷嚏,于是文贞改为文正,到了元朝时期恢复了文贞,位于文正之下。

其实总观中国 历史 谥为文正这不过28人而已!

宋朝: 王曾(第一人)、范仲淹、司马光、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 七名。

金朝: 虞仲文、张行简。

元朝: 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

明朝有 方孝孺(南明弘光帝追谥)、李东阳、谢迁、刘理顺、倪元璐。

对于李东阳谥号文正还有一段故事,垂死的李东阳听大学士杨一清死后给他文正的谥号,竟挣扎起来在床上向杨一清磕起头来,有人作诗讽刺到: “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明郑时期 陈永华(郑经谥) ,陈永华就是天地会陈近南的原型,活跃在金庸小说和电视荧屏之上。

清朝有 汤斌(死后50年追认)、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

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皆是帝师; 曾国藩挽狂澜于既倒,位列同治中兴名臣之首,谥“文正”当之无愧; 刘统勋是乾隆朝名臣,刚正不阿,功业非凡,为百姓所爱戴;曹振镛则一生唯唯诺诺,小心谨慎,“多磕头、少说话、”谥“文正”一直为后世诟病。

个人认为最名副其实的文正公是范仲淹、司马光和曾国藩,谁最有争议?那当然是曹振镛。

“文”为古代文人最高称号,“文而正”则代表着当之无愧的文人领袖,天下楷模。

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贾居贞、方孝孺、李东阳、谢迁、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等等等等,整个中国 历史 也就几十号人。

在所有的文正公里面,最没有争议的第一位,那就是范文正公,胸怀天下,文采斐然,正气浩然,做官端正,私德不亏,文正公名至实归。


第二位,方孝孺,人品端正,气节无双,虽然也比较迂阔,但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已经是一个羸弱文人对篡位者的反抗的最好阐释。



第三位:司马光,史学大家,政事娴熟,但是心胸不够宽广;思想比较保守,勉勉强强排在第三。



至于最有争议的文正公以前不知道是谁,但是近现代一定是曾国藩。

崇拜者说曾国藩为百年来第一完人,内修圣贤,外平内乱,所写家书为古代家书范本,文为文坛天下领袖,武之独撑半壁江山。

反对者说曾国蕃就是一个刽子手,封建文化守护者,身为汉人,替异族保江山,还大肆镇压汉族民族分子,属于罪无可恕之徒。

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而且一直会持续下去,这也证明了曾国蕃的魅力。

根据谥法来看,重要的不是正而是文,但文正似乎比其他人都高一点。唐朝魏征得到了文贞的谥号,后来为了避赵祯的讳所以改成文正。

至于谁配不配大家明眼就能看见,范仲淹绝对当之无愧啊,因为他可能是文正成为文人最想要的原因。那个司马光“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有点自卖自夸的嫌疑吧,反正我不认的。除了司马光以外有点不符合以后还有就是清朝的所有人了,清朝乾隆出了第一个文正,因为是追认的,是五十年前的死人,就是只有归随我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否则,像吕留良一样,其文就是歪的,就要被杀头戮尸。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时期的“文正”对汉族知识分子是带有明显奴化性质的。曾国藩功劳大,但有激励的意思。后来的就是末世名器,不足为贵。

李东阳这个人咋说,单独给他弄一个的原因是啥,因为这人我确实挺欣赏的,皇帝看上眼的神童本来就不多,被抱在腿上的也就这一个晏殊就没这殊荣。但李东阳有这一项,而抱他的是谁呢,景帝。明朝为数不多的正常皇帝,不喜欢炼丹,不喜欢不上朝,也不信太监。这人咋说呢?文章写的好,一时的文坛领袖文这个谥号挺适合的。正做事依附于刘瑾,不过是为了能拨乱反正,这也没啥吧,毕竟 历史 会记得,关键就是晚节不保。杨一清去找他说给他文正这个谥号,还要给他磕头,因为这两人有私交,最后别人写了一首诗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反正这东西咋说呢,我认为这个可以给的,不过最后晚节不保,让别人道短长。

有多少位被封文正,这个直接到百度上搜索“ 历史 上被封文正的都有谁”置顶的那篇文章就知道了,写的非常详细。

就文正这个名号诞生以来,我认为最当之无愧的是司马光、苏轼、曾国藩,他们给国人的影响自不必多说,不仅功盖当时,更是彪炳千秋。我最喜欢和羡慕的是苏东坡,乾隆号称自己是十全老人,从物质层面上来说,他或许可以这么说。但在人生阅历深度和宽度上比,苏轼可以说是完人,比李白物质上富足,但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词仙。比乾隆精神上更深远,一个是九五之尊,一个也是当朝宰相。“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为报倾城随太守,千骑卷平冈”,可见苏东坡的鲜衣怒马。人生大起大落,又能善终,书、画、词可以说是中国文坛的顶尖,为政也能左右朝局,和司马光,王安石这样的千古名臣同朝共事也算为官典范。特别是王安石变法,在当时今日仍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作为保守派,苏轼的政治诉求符合当时的 历史 局限,是务实明确的,有时候不是改革就是好的,必须符合现实情况,从长计议。

受争议的太多了,有当时权贵影响和政治考虑,徒有虚名的说也无益。

文正,是自古以来无数文臣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根据《逸周书·谥法解》的记载,文臣功绩特别卓著功绩才能用“文”和“正”作为谥号。司马光曾说:

因此,不管是本谥或是追谥为“文正”者,都是当时文人所敬仰的对象。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臣子死后得谥者一万余人,但得“文正”这一文臣最高谥号者不过40人。

历代得“文正”谥号者40人,朝代分布及名字如下:

唐朝(4人):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

宋朝(9人):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

元朝(5人):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

明朝(4人):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

清朝(8人):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最名副其实的“文正”--范仲淹

大部分的“文正”都当得起这个谥号,拔尖者当属是范仲淹。他文武兼备、智计过人, 军事 方面结合北宋长期冗兵弊政,提出屯田久守、积极防御的守边方针。 政治 方面革新吏治,剔除弊政,发起“庆历新政”。而且,他在 书法、教育、诗歌、散文 等方面也成就斐然。特别是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思想 ,影响深远,超越时代局限,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

最名不副实的“文正”——满清帝师4人

满清一朝八人谥为“文正”,却有四人是因为教了个好学生而被谥“文正”。自清嘉庆以来,帝师获封“文正”成为一个惯例。分别是朱珪为嘉庆帝师,杜受田为咸丰帝师,李鸿藻为同治帝师,孙家鼐为光绪帝师。他们本人的道德和功绩在当时并不突出,和 历史 上其他各位“文正”相差甚远。真是岁月静好,运气使然。

唐朝有王安石?哈哈!再者,王安石的谥号是“文”。司马光这个不要脸的给了老对头一个不怎么滴的谥号。另外,在宋仁宗之前,文官最高谥号叫文贞,为了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字才改为文正!

曾国藩不配文正这个谥号,他虽然有“中兴”满清的功劳,但从人品,学识,军功,政绩等方面,皆不如人。人品不如范仲淹,学识不如司马光,军功不如王守仁,政绩不如刘统勋。王守仁是有明一代佼佼者,尚且只是文成,曾国藩岂能配文正?!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文正?你认为谁最名副其实,谁最有争议?
根据史料有记载据说是有28个吧,但是我认为最名副其实、最有争议的是一个范仲淹。范仲淹应该算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大人物了,他在文学史上是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不仅如此,他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的贡献也非常高。印象中在我以前的学习生涯中,学过有许多关于范仲淹的文学作品,都写得非常好,一般语文老...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文正?你认为谁最名副其实,谁最有争议?
范仲淹之“文正”可谓名副其实。而有争议则无非是这与两字不配位。 而诸多“文正”之中有文论高于一时者,有殉节成仁出名者,有经国济世建功立业者,甚至包括单因身份为帝师者;但只有一郑居中,是“举进士后以贵妃之从兄弟相标榜”来获得要职的。 此人于宋史记载中,几无文集诗作之成就。虽说他也是考中进士来的...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文正?谁最名副其实,谁最有争议?
但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这个时候,司马光跳出来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换句话说,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再轻易给人。在这种背景下,整个宋朝,就只有...

历史上的那些文正公,哪位你觉得名副其实?
26位文正公 来代:李防、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一共九人。元代: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一共五人。明代: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一共四人。清代: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一共八人。

获谥号文正的名人只有32人,其中哪一人最让人不服?
李东阳 一、年轻的李东阳李东阳(1447年-1516年)祖籍湖南,但在北京出生,是个十足的帝都人。《明史》中说,李东阳小时候是个神童,“四岁能作径尺书”,看书一目十行,而且过眼不忘。李东阳文学素养极高,“所作文章,殆遍天下”,但为人谦逊,从不傲娇,更不以此搏名,《明史》称他“谦冲”...

古代有多少位谥号文正的人,其中谁最名副其实?
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谥号是“文正”的人物?其中谁最名副其实,谁最有争议?我们先说说“文正”这一谥号的发展过程。三国时期,东吴的名臣张昭死后便被追谥为“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个司马昭在死后也获得“...

清代有几个谥“文正”的大臣?谁最名不副实?
八、孙家鼐 孙家鼐是咸丰九年状元,他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他力主忍让,甲午战争之后提出变法自强的主张。光绪帝推行变法之时,孙家鼐是坚定的拥护者和实施者。不过可惜的是,变法最后失败了。以上清朝上谥号“文正”的八位大臣,你觉得谁最名副其实,谁最名不副实呢?

中国古代历史中,很有争议的人物有哪些?争议的焦点在哪里?
希望对你有帮助,我在此列举8位1.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

八位清代获赐文正称号的人中有谁是公认配不上这个称号的?
他最大的功劳就是协助嘉庆帝铲除和珅,不过晚年痴迷宗教,授之文正似乎也有争议。李鸿藻位居大学士,为官清廉,是不可多得的朝廷重臣,谥号文正倒也说得过去;孙家鼐在国事方面谈不上有大功绩,但为人正派声誉不错。至于曹振镛和杜受田两人是公认最配不上文正谥号的。先来说说曹振镛。道光皇帝在位...

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他是否配得上这个称号?
在唐朝以后的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做官之后,文人梦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作为皇帝的统治者,把这个谥号给别人也不容易。在历史上,能够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部分都是当时文人所景仰的,比如清代的范仲淹和曾国藩,谥号最高标准的公务员就是文正我相信你对这个谥号...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