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段海岸带变迁

如题所述

在1976~1981年间,清水沟流路尚未形成明显的沙嘴,还处在摆动之中,但沙嘴已呈淤积延伸之势。1981~1984年,沙嘴明显地向东淤积扩张,口门淤积速率达5km/a,平均每年造陆面积约5km2。1985~1991年,沙嘴变化比较平稳,淤积速率约为2.4km2/a。1991~1996年沙嘴淤积速率明显加快,使得1985~1996年平均淤积速率达12.1km2/a。1996年以后,人工引黄河从北汊1入海,改变了泥沙淤积条件,使得北汊造陆速率加快,这主要是考虑胜利油田变海上开采为陆上开采的一个人为措施,同时南侧又以较快的速率遭受侵蚀。

沙嘴延伸蚀退与来水来沙之间的关系密切,即吵嘴延伸长度与水沙比(时段来沙量与来水量之比)正相关。水沙比较大,沙嘴的延伸长度就较长;水沙比较小时,吵嘴的延伸就少一些,甚至发生蚀退。

不同年份沙嘴附近海岸线均从RS影像中提取,截取河口地区岸段,进行演化对比分析(图3-4,3-5,3-6)。

RS影像信息经GIS技术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在1976~1981年间,清水沟流路尚未形成明显的沙嘴,还处在摆动之中,但沙嘴已呈淤积延伸之势。1981~1984年,沙嘴明显地向东淤积扩张,口门淤积速率达5km/a,平均每年造陆面积约5km2。1986~1987年,沙嘴变化比较平稳,淤积速率约为2.4km2/a。1988年起沙嘴淤积速率明显加快,使得1985~1995年平均淤积速率达12.1km2。沙嘴南北两侧(以行水河道作为划分标准,下同)及整个沙嘴的淤积分布情况如图3-6所示。在119°07′~119°10′之间,沙嘴南侧在统计时段内为冲刷,与此对应,沙嘴北侧淤积较快。原因分析:1979年汛期,沙嘴由东南方向摆向东北方向,摆动之后遗留的沙嘴因断流而被海水蚀退。南侧冲刷表明,到1992年为止,该海区的海岸线尚未达到改道前的口门位置;摆动之后形成的新口门附近,因海域水深较浅,并且在此后的几年内,口门均在该区域,故北侧淤积造陆速率较大,造陆范围也集中在该区域。由图3-6还可看出,北侧淤积量沿纬线越来越小,南侧淤积量较为均匀,这与沙嘴附近的海域地形、潮流特点及泥沙的扩散方向等多种因素有关。就整个沙嘴而言,沙嘴越向海域延伸,淤出面积相对就越少,这与河口的实际情况是吻合的。

图3-4 由RS影像获得的1976~1984年河口段海岸线变迁图

Fig.3-4 Coastline evolution derived from RS data of Hekou area from 1976 to 1984

图3-5 由RS影像获得的1986~2004年河口段海岸线变迁图

Fig.3-5 Coastline evolution derived from RS data of Hekou area from 1986 to 2004

图3-6 河口海岸淤积特征图

Fig.3-6 Deposition in Hekou coastal area in 1985,1991,and 1996

由各年的RS影像信息比较之后可知,清水沟流路的沙嘴变化剧烈,变化幅度也较大。从整个岸线变化情况看,可初步认为沙嘴变化存在短期幅度大、长期幅度小的规律。也就是一方面年际间的变化幅度大,一年内沙嘴淤进蚀退可达5km;另一方面长系列年的变化幅度小,平均每年淤进1km左右。

另外,由1976年以来的RS影像信息还可知,清水沟流路沙嘴南北两侧变化的特点是:1976~1984年为沙嘴北侧淤积的主要时期,孤东油田附近岸线有进有退,但以退为主,沙嘴南侧在这期间为全线蚀退。1984~1988年,沙嘴北侧除头部及孤东油田附近岸线淤进外,其他部分的岸线为蚀退;南侧这段时间全线淤进。1988~1996年沙嘴北侧除头部淤进较快外,其他部分淤进较为均匀;南侧仍为全线淤进阶段。1996年7月以后,人工引黄河从北汊1入海,改变了泥沙淤积条件,使得北汊1造陆速率加快,这主要是考虑胜利油田变海上开采为陆上开采的一个人为措施。总的趋势为沙嘴的淤积主体随沙嘴的延伸而逐渐向海域推进。

沙嘴前端的淤进蚀退与沙嘴附近地区的造陆面积之间存在着一种近似的线性关系,即沙嘴前端淤进延伸,带动着沙嘴附近岸线的淤进,整个河口地区的净造陆面积增加,淤进延伸的快慢决定着净造陆面积的大小。反之,沙嘴前端的后退,将导致两侧岸线的蚀退,后退的速度影响着蚀退的速度。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河口段海岸带变迁
就整个沙嘴而言,沙嘴越向海域延伸,淤出面积相对就越少,这与河口的实际情况是吻合的。图3-4 由RS影像获得的1976~1984年河口段海岸线变迁图 Fig.3-4 Coastline evolution derived from RS data of Hekou area from 1976 to 1984 图3-5 由RS影像获得的1986~2004年河口段海岸线变迁图 Fig.3-5...

不同海岸带变迁过程
1988年以来又在近河口河段采取一系列局部整治措施,保持河口流路稳定至今。与此相应的又形成新的河口海岸线,海岸线普遍向外延伸,最长的部分比1976年外延达30km。 (2)钓口段海岸带演变 自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钓口河地区海岸带的面积一直在缩小。在1976年黄河改道之前,沙嘴处于延伸状态,延伸速率约为每年1....

不同海岸带变迁过程
近现代黄河三角洲经历了多次变迁,包括近现代黄河流路演变、钓口段海岸带演变、黄河港段海岸带演变和河口段海岸带演变。这些变迁反映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二、莱州湾南岸海岸带变迁 全新世初期,随着海面急剧上升,海岸线迅速向陆地推进。距今8000年左右,接着发生海退,海岸线退至低于现代...

苏中东部第四纪以来海岸带变迁与演化
明弘治七年(1494年),黄河全流夺淮入海,至1582年,河口开始反映出突进的趋势,苏中东部北段海岸线向海推进明显,淤进约10km,海岸线大致在大丰—沈灶—李堡一线,南部长江三角洲区岸线,在此期间则以较慢的速度向海推进,江苏“Z”字型海岸线轮廓在此阶段形成[17]。清光绪年间(1820年),苏中东部东台段海岸线已推进...

河口海岸有哪些类型?(是河口海岸不是海岸)
河口是流域和海洋的枢纽,既是流域物质的归宿,又是海洋的开始;海岸是陆地和海洋的过渡带。河口海岸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各种过程(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地质的)耦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河口海岸地带又是经济发达、人口集居之地,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海岸带概况
2. 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岸带变迁 对比数据显示,2001年黄河故道最大的侵蚀后退达到9公里,侵蚀速率高达360米\/年。山东半岛海岸线及其他沿海地区的变迁情况如下表所示。近年来,由于黄河泥沙含量减少(降至13×10^8立方米\/年)以及水土保持工作的加强,现代河口处也出现了侵蚀现象。2001年海岸线相较于1998年...

海岸带综合管理对策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1976~1996年近20年RS影像的分析处理,获得了大量的海岸带环境变迁信息,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环境变迁信息系统和动态数据库。利用RS和GIS的技术集成,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数字高程模型,综合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变迁规律,并根据海岸带变迁的实际情况分河口段、钓口段和黄河港段来具体分析论述其近20年...

遥感方法研究珠江口近二十多年来土地覆盖的变化
海岸带地处海陆交互地带,对环境变迁十分敏感,尤其是河口地区,其变迁速率更快。海陆相互作用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李秀彬,1996),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内容(费鲜芸,高祥伟,2002)。 遥感方法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中得到广泛的应用(Sun et al.,1999;甘甫平等,1999;王素敏,翟辉琴,2004)。各...

海面变化与海岸演变
海平面下降时,一般都发生海退,海岸线向海迁移。海岸线的迁移将导致在新的位置重新塑造海岸带剖面。在有河口汇入的海岸带,海面相对下降时河流侵蚀作用增强,泥砂供应量增加,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当沿岸泥砂供应丰富时,上升海岸将被泥砂堆积成夷平海岸。一般来讲,快速的海进总是出现在海面上升和侵蚀...

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海岸带地貌演化与古文明发展的缩影
中全新世海平面上升速率减缓,陆源碎屑物质大量输送至河口地区,促进全球三角洲广泛发育,成为文明发展摇篮。不同三角洲形成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地貌演化和人类文明发展同时存在差异。以杭州湾南翼为例,见证了从山间盆地向滨海平原迁移的新石器文化序列,忠实记录了文明发展与海岸带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研究团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