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老子》第七十七章的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扩展资料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在文章中的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提出两种道——即“天之道”和“人之道”,或自然秩序和人世秩序,是有价值上的鲜明态度的,这就是褒天之道而贬人之道。在他看来,“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老子称赞天之道,显然在于天的损有余而补不足,使自然界趋向平衡,而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人之道,则使社会贫富悬殊,发生严重的不平衡也是不平等现象,那这个严重倾斜的社会一定是危险的,甚至岌岌可危。

老子批评的这种“人之道”,是一种偶然的或暂时的情况吗?显然不是,我们知道,《新约·马太福音》就讲过一个故事,一位国王给三个仆人同样的金钱去赚取城池,他论功行赏的办法,却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个故事后来演绎为“马太效应”。而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今天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即使一个社会中的人都从经济发展中获得了好处,但富者与贫者的所获也极不成比例。老子所说的这种“人之道”,固然也是一种道,也呈现为一种秩序,但是由于这种道和秩序严重偏离了自然大道,不可能是一种美好的、完成的状态,它必定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并在它的推动下向着未来寻求解决之道。

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我们可以从山体滑坡、水往低处流的现象来了解。由于地心引力,即使地球由于板块碰撞形成造山运动,在大地上出现高山和峡谷,但高山不可能无限地增高,山体滑坡和流水也会不断地涌向峡谷;当然,即使如此,地球表层也不可能变成一个无差异的平面,而是维持着总体上的动态平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损不足以奉有余--出处--译文

人民网-张曙光:论秩序与社会历史秩序-第16、17和18段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是老子在《道德经》里的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注释】
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观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出的一条自然规律.
【意译】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
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3
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观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出的一条自然规律,这句话具体翻译为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做法却不然,而是,孙剑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
第3个回答  2019-04-22
天道久长,因此会平衡发展,发展太快的压制,发展太慢的提速,最终整体稳步前进。
人生有限,因此要突出重点,弱项减少精力,专精突出发展,最终在某方面达到极致。
因此,人不是独立的,需要群策群力,每个人的极致方向各不相同,合在一起才能成为整体,达到天之道,整体共通前进。
第4个回答  2019-02-24
这个问题其实问的很深,但是不难理解,读过《易经》之后会更好的接受。《道德经》的参照也是《易经》,而《易经》是纯客观讲述理性和规律的书。《道德经》中的自然就是《易经》中所说的象。易经是讲阴阳的,自然中或者世界的现象中一个坐标的正负两个形体就是阴阳,对于非生命来说对应的就是生命。其实这里的人,指的是生命更合适。余和不足也是一对,要知道什么是余和不足要知道什么是虚和实,形体是余,形体要变演而尚未变演的为虚或者不足,所以生命是用虚来补实的,非生命是用余来补不足的。这是一种循环,背后是与易经相同的世界运行的规律,还有一个阴阳对,类似与灵魂的聚与散这里就不说了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_...
天道是减少多余的部分来补充不足的部分,而人道却不是这样,而是通过剥夺不足的部分来供奉多余的部分。详细解释:1. 天道的解释:天道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法则或者规律。在这里,“损有余而补不足”意味着自然界倾向于平衡和和谐。当某处出现过多的资源或能量时,自然界会通过某种方式减少其多余部分,来...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
【意译】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 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意思:大自然的规律,遵循的是减少多余的去补给不够的。人的处世原则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已经不够的去奉献给有余的。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
译: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一些.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是自然规律,是一种平衡的力量推动着万物的变化:太高的山,它会...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出自《道德经》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人类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 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何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指自然规律会把万物进行平衡,物质平衡 和能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出自何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意思是: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该句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原文如下:“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出自:春秋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原文选段: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译文:那么...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
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出自:春秋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

道德经名句7: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理解:1. 自然法则与人类社会法则相悖。天之道主张减盈补缺,人之道却倾向减少不足以供奉有余。2. 天之道体现为自然界的平衡规律,如高山自塌、深谷自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