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关于佛教中批评他人为造业的疑惑

现在在网上经常看一些佛教故事和知识,其中有一点很不明白,就是佛教中关于批评别人为造业的说法,以下是我看到的一段话,摘录下来,以便让大家明白我的困惑:
菩萨戒的修学法,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曾经告诉我,他教我学,“做到一条,你是真正受了,不必讲形式,用不着在戒坛去受这个仪式,那个都不是真的,真的是你真的做到了。”所以菩萨戒本,没有受菩萨戒的人都可以看。只有出家人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这个戒本在家人不看,这是佛不许的。佛为什么不许在家人看这些戒本?出家人受的戒也未必能做到,破戒、犯戒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你不懂,你对这些出家人还满尊敬,还有个恭敬心,恭敬心你是修福,你是在积善修福。如果你看了这些戒本,不知不觉之间你瞧不起这些出家人,你会批评这些出家人,你就造业了。

我很想知道,如果一个人明明做的不对,旁人又不给他加以批评指正,那怎么叫有慈悲心帮他完善自身呢?而我平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爱管闲事,也愿意别人管我的闲事,因为我自觉自己不是个懂道理的人,所以特别爱听人家给我讲解各种事情中包含的原委,可是关于以上的观点,我又困惑了,我想请有缘的师傅帮我解答一下,以后我该怎么做呢?谢谢
另外一个,比如,对于我们知道的事,比如两个人之间有误会,自己在一旁明明看到了,比方A帮B完成了一项工作但是却没有取得效果,但B却偏偏怪他没有帮他完成,并大吵大闹一番.请问这种情况,做为当事人的我应该怎么做?说A帮了,怕B会说就你张嘴知道事实用得着你;不说怕A回头怪罪,明明看见了你还不替我说话!
两难!

佛教的观点是讲心悟的,都是由心识活动,不存在明明怎样。佛家最平常的第一戒口,批评他人也是犯戒,尽管出于自己的向"善"心,也掩盖不了罪业。不过你要是认为犯这个戒值得,也没什么,佛尚有业报,可见凡人不能全免,重在取舍,所以只要有任何活动若自以为不造业,就会不知反省,自己离堕落也就不远了。所以爱管闲事的人分为菩萨和浑人二种。
事实上要管事就必须找一个立场,(尽管不有佛之智慧解决AB的矛盾)至少有三种选择,或在A边、或在B边、或两边都不倒,自知没有之明,自在第三边:不想管那闲事。总之,没有通天法眼,不存在明明怎样。以上说的是一般分析,B是可能知道实情的,如果你知道没人会告诉B实情而使AB产生误解的时候,你不说确是有点不好,但是你当时不也难开口吗,所以想两边讨好不是上策,甚至是不现实的,即你必须选择一个立场承担业力。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1
有一个问题,你以什么来界定对错呢
如果某件事从人家的角度看并没有不对,而从你的角度看是不对的,你就冒冒然去批评指责,你确实想以你的慈悲度化对方,但对对方而言,你这只是攻击而不是慈悲的帮助。

人们经常会因为某些事情有争执有辩论,但从各自的角度去看,他们都是对的

所以在自己没有站在对方立场上去看待问题没有看清事物全貌的情况下就妄加批评,那确实在造业

但如果你从自己和对方两种不同立场同时分析事物的利弊,最后却是证明从对方的立场有利的形势,那么你的慈悲才会被人接受

所以没有必要去指责对方哪里是错的,只需要从对方的立场证明怎样会更正确
那么错的也就不攻自破了

正像你说的,一切要以恭敬心对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2-11
你所说的第一个问题主要在于因果。你的问题主要针对在家和出家,那么我们讨论的范围就在于此。

世间之人认为,如果一个人明明做的不对,旁人又不给他加以批评指正,那怎么叫有慈悲心帮他完善自身呢?

但是从佛教的修行角度来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主要要修行自己,而不是他人。
出家人有自己的组织和领导,即使出现问题也应该是寺院内部的事情,如果在家人干涉寺院僧人的言行,这好比世间电大或者夜大的学生指导正规大学生,想一想即知情况如何。
这个问题点到为止。

尽力化解。不一定要当时就说,可以选择合适的机会。智慧的调解是上策。
第3个回答  2008-12-11
照你的想法去做。不过有一点:指出别人的错误,不如自己做给别人看。
第4个回答  2008-12-11
所谓的“错”亦可创造所谓的“对”,所谓的“对”亦可创造所谓的“错”

请教关于佛教中批评他人为造业的疑惑
佛教的观点是讲心悟的,都是由心识活动,不存在明明怎样。佛家最平常的第一戒口,批评他人也是犯戒,尽管出于自己的向"善"心,也掩盖不了罪业。不过你要是认为犯这个戒值得,也没什么,佛尚有业报,可见凡人不能全免,重在取舍,所以只要有任何活动若自以为不造业,就会不知反省,自己离堕落也就不远...

关于学佛的问题 和一个学佛朋友争执她说做好事也造业对吗
如果你直接用佛陀的教义来看待刚学佛的修行者那几乎没有一个完全与佛相同的,你可以一直批评他们,但万物都从凡夫修行到圣人的最高境界。你朋友的观点是受误导的,当然不圆满。祝你心开意解。

关于佛教的口业问题
如果善意的谎言 不得已的假言推辞,如果没有对别人造成伤害,就不算是口业。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癌症病人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就会被吓死,你当然不能告诉他实话,这种情况不说实话反而有功德。

佛法里的口业之害,你们怎么看?信佛、不信佛的人,都进来看看,关于如何...
说实话,这段文字给我的感觉实在不如我自己亲身经历感觉的更体会深刻。其实每个人细细的观察自己或身边亲人的人际网。都很容易发现口业和口业的危害无处不在。地藏菩萨也曾说过,恶口者,眷属斗诤报。哪怕是年轻人刚刚走进社会,老人们也会嘱咐:少说话多干活。道理和实践之间距离也甚远啊。

佛教中的造业是什么意思
1. 佛教中的"造业"概念:在佛教中,"造业"是指个体通过言语、行为或意念所作出的善行或恶行,这些行为将影响个体的未来生命体验。这个词语在佛教语境中特指行为所产生的因果关系,好的行为会产生好的果报,而不良的行为则会带来负面的结果。2. 词语的方言差异:在不同的方言中,“造业”有着不同的...

关于佛教的因果报应问题
如果业力因果决定不可转、消,则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造业无量,只能业果相续、生死不休,不可能摆脱业力之束缚,至多是行善生于人天,报尽还堕,岂有横渡生死之流、到达涅盘彼岸的可能性?何况因果报应,并非佛家孤发独明,是婆罗门教等也都宣扬的世间学说,非佛家独有的、核心的出世间之说,以此为最上真理,当然是贬低了...

关于佛教有一疑惑难解,求佛教高人解释,不明白的人不要乱答。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红尘无可留恋,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在于人。在于人与生俱来的弱点和本性。佛教将人生之苦分为八种,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八苦。其中前四种是自然的痛苦,难以避免。 后三种即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不合理的生活现实,而苦的总的...

佛教 关于有无世间法问题 我到底做没做错
世尊教诲我们,不仅要自度,还要度人,不然,终难尽我佛慈悲之本心。被打了,你站着不动任由欺负,或者你的业是消了,但是可曾想过,此举往往容易长了对方的傲慢之心,邪恶之心,种种不善之心,此心若生,也许因为业缘消逝,他不找你了,但也许虽然业缘已销,但因此心,对方又再造恶业,继续纠缠...

关于佛教因果的问题
①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业。 ②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每 个人的身心都是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比如我们内心的思维,别人是不能 和我们共同享用的;有比如我们共用佛堂来听闻佛法,同住在新加坡等, 此皆是我们的共业。但共业中有不共...

一个问题困惑好久,请您切莫以佛度有缘人为托词回避。我有个因果的问...
一、前言 就像前面所说的,佛教的修行,原则上都不能离开戒定慧的范围。一个人如果想在佛门中修学有成,就必须做到能戒、能定、能慧,具足这三法。为什么戒定慧那么重要?这说明了人生有不得不戒(《地藏经》上说:凡人起心动念,皆在造业。)不得不定(人们不是散乱,就是昏沉。)不得不慧(...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