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2005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实施背景、具体措施和效果分析

具体总结2005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实施背景、具体措施和效果分析。要求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财政政策实施背景分析;第二部分:2005全年我国所实际实施的主要财政政策,要求一定要分条写,且每一条都要尽量具体详细一些;第三部分:政策实施后的效果分析,最好先总体分析,再有具体的分条效果分析,如果每一条都有效果分析那么就可以不要总体分析
注意:1,必须是2005年实际已经实施的政策,而不是那种展望和预计的
2,必须具体符合我的要求,千万不要是那种诸如“稳健财政政策”意义、实施方案、背景等宏观概述性的分析!
3,至少5000字(实在不够适当少点也行,但是一定要按照我的要求格式写)
暂时先悬赏100分吧,如果很符合要求,再追加至少200分,决不食言,先提前谢谢各位了。
希望真正有诚意,懂财政政策的人来回答,千万别想着糊弄!如果满意我会让你回答这一道题就获得500分的。 谢谢三楼的回答,虽然不是完全满足我的要求,但是已经相当不错了,没有更好的答案我肯定会把分全给你的,再等等啊。哦,我还有一道一样的题在百度知道里面,你搜搜然后随便留个言,我把那100分也给你

  财政实施背景
  1.2004年.国内经济背景: 在2004经济增长9.5%全年各项税收收入30866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比上年增加5148亿元,增长20.0%。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362亿元,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
  2.国内大体趋势:农业基础还不稳固,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在建和新开工项目较多,投资盲目扩张的冲动仍较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高;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的矛盾仍然很突出;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部分居民生活仍较困难。
  3 国内问题
  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WTO)时达成的金融业开放时间表,中国正在加快银行业的改革。
  贸易环境:.贸易摩擦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大。
  .股权改革,股权分置改革迫在眉睫,加大资本流动。

  4. 外部经济环境:
  美国日本,欧洲经济疲软。
  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稳中趋升,石油价格的居高不下。
  5 .财政状况:
  2004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26396.47亿元(不含债务收入),比上年增长21.6%,完成预算的112%,2004年全国财政收支相抵,支出大于收入2090.42亿元,赤字3191.77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2.7%

  政策实施:
  1 2005年,我国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许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和调整,内容涉及增值税及其出口退税政策的大量调整、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的系统化、企业减免税政策的规范化、房地产税收政策的大幅调整、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及配套政策等等,税收政策的变化
  ,2加快建设一批交通、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推动一批重点工业和高科技项目的建设。第二,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研究设立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基金。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提高铁路、地铁车辆,造船基础设施和重点船用配套设备,重大电力、石化、大型施工机械等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第三,采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
  3财政地区导向投入:中央财政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中央财政增加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向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发改委下达了2005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第一批)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投资计划。在下达的63个项目中,东北地区占40项目,其中辽宁省19项,吉林省8项,黑龙江省9项,大连市3项,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1项。63个项目总投资规模达68.97亿元,国债资金5.8亿元,其中东北地区投资规模44.07亿元,占总投资的63.9%;安排国债资金4.29亿元,占国债资金总额的73.8%。
  4.出口退税:2005年我国出口退税3374.66亿元,由此测算每美元出口商品综合退税为0.4429元。比2004年全国实际退税2196亿元增长了53.7%
  退税比例调整:减轻地方财政负担:2005年1月1日起执行调整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分担比例,国务院批准核定的各地出口退税基数不变,超基数部分中央与地方分担的比例由75:25改为92.5:7.5。
  5农业财政投入:2005年,全国28个省份已全部免征农业税,还有3个省也将农业税税率降至2%以下。“十一五”规划开局的2006年,我国将全部取消农业税,农民将彻底告别几千年来的“皇粮国税”。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支持粮食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公检法司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
  农业生态生态建设: 中央财政支持林业生态建设。2005年中央财政天然林保护工程经费支出74.87亿元,支持保护了14.3亿亩天然林;退耕还林支出290.31亿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支出46.83亿元,累计支持完成退耕还林1.35亿亩,荒山荒地造林1.84亿亩,封山育林0.19亿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支出20亿元,支持保护重点公益林试点面积4亿亩。 2005年用于污染治理资金支出99.84亿元,重点用于“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等。
  6财政对就业投入:加大财政对扩大就业的支持力度,一是扩大投资要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对就业促进很小的投资项目需严格控制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加大对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就业增长点的扶持力度,如对新增就业数量较多的企业,可采取适当力度和适当期限的税收减免、财政贴息政策。二是加强减税和补贴等政策,扶持失业人员创办"微型企业",鼓励大学生及其他社会高层次的人才独立创业,给予适当期限的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三是鼓励各种非盈利、非政府组织发展,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四是扩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职能和人力配置,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加大对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专项补助、再就业补助209亿元,比上年增加29亿元。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等就业工作。中央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
  福利社会保障制度财政投入: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明显提高,中央财政安排优抚事业费74.6亿元,比上年增长90%。 28个省(区、市)、2300个县(市)已初步建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框架。救灾和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全年中央财政用于抗灾救灾的资金89亿元,救助受灾群众9000多万人次。 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抉贫资金162亿元,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245万人。
  7财政支出:政府采购: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分析》显示,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达到292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1%。

  财政政策成果:
  1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2005财政收入达到31649.29亿元。
  2先是使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受到明显抑制。国家采取了严格控制信贷规模,整顿乱拆借、乱集资等一系列措施,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年回落。其次是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财政支出有所控制,财政赤字逐年缩小,全国银行工资性支出的增幅也逐年回降。过旺的总需求得到有效控制。对抑制通货膨胀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3财政收入变化: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从财政政策来看,财政赤字开始下降,2005全国财政赤字2080亿,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由2004年的2.5%减少到2005年的2%;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赤字率3%是一条财政风险警戒线。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完成31628亿元,超过预算2372亿元。
  4退税产生影响:退税比例调整后,地方拥有自主更多的财政资金缓解了部分地方财政紧张的局面。调动了企业出口积极性,优化了出口商品结构,促进了外贸出口快速增长。但是,新机制在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是地方负担不均衡,部分地区负担较重,个别地方甚至限制外购产品出口、限制引进出口型外资项目等。次国家还对出口退税退库方式进行了改革,采取由中央统一退库、地方负担部分年终专项上解的方式,大大提高了企业办理和兑现出口退税的效率。地方财政有更多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福利保障的建设资金,改善地方投资环境。
  5农业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取消农业税,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国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对农村将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取消农业税促进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各项农业产品产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税取消后,农民可自行支配用非农收入交税的那部分资金了,农民的生活也无疑会得到一定改善,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解放的意义很大,可再次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可以更自由、自主地选择和从事他们的增收行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农业税取消后的作用现在还不明显,影响是深远的。

  6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三次产业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开始出现解决的迹象,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4%、47.3%和40.3%。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明显增强,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9.0%。三次产业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开始出现解决的迹象。具体表现为农业基础加强,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发展。在几个重点调控领域中,房地产投资增幅明显回落,并呈逐月递减趋势;汽车产量增长速度也开始放缓,回归到较为正常的状态。受其影响,一些相关行业的调控成效明显。
  7控制了相对低的失业率:促进了就业岗位的持续性,城镇新增就业97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9.6%和6.2%。
  8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低收入的人得到保障,卫生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9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耕还林,水污染治理,沙漠化处理都有很大的提高
  10高耗能企业一很大一批被淘汰,绿色经济概念逐步产生效益。

  lz你自己去整理吧,我只能帮你做到这个地步了。祝你好运 我那个号的答案被百度删除了,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01
从2005年起,我国连续实施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正式被稳健的财政政策所取代。2005年末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2006年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决定。所谓稳健财政政策,就是中性财政政策,指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既不扩张也不收缩的情形,是介于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在经济总量基本平衡、物价比较稳定、结构性问题相对突出情况下,实行的一种财政政策。

从近年来我国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实践看,稳健财政政策是相对于我国过去实行的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而言的,财政部门落实稳健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控制赤字,反映了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的增量平衡取向,主要措施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调整结构,反映了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控”的结构优化取向,这轮宏观调控呈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既要防止通胀的苗头继续扩大,又要避免通缩的阴影卷土重来;既要间接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控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推进改革,反映了财政政策促进“制度创新”、完善市场机制的取向,就是要转变以往主要依靠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通过财政自身的改革以及有利于改革的财政收支安排,实现推进整体改革的目的。增收节支是指财政部门要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同时要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的过快增长,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006年,财政支出政策的基本特点是调整支出结构,在压缩一般性开支的同时,保障公共支出需要。财政支出重点投向农业、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其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本年度财政支出政策的重要内容。为了配合全面取消农业税政策,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安排了1030亿元转移支付资金。与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农民减负约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元。“三补贴”政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共发放补贴资金188.7亿元。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西部地区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中规定的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其中部分专项资金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直达学校,受益学生达到4880万人,平均每个小学生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中部地区每个省选择一个县于秋季学期开始试点,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也主动实施了改革试点。2006年中央政府的财政投资重点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比例达到48%左右,比2005年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

1994年,分税财政体制改革初步确定了中央与省级单位之间的财政体制,但并没有确定统一的省以下财政体制,而是由各省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决定。近年来,基层财政运行中的矛盾日益突出,县乡财政困难、地区间财力不均衡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地方财政运行中的问题,近年来,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对省以下分税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其中“乡财县管”和“省直管县”是涉及到财政级次改革的重大措施。2006年,全国28个省份推行了乡财县管改革,18个省份推行了省直管县改革。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2006年,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其中,在总结2005年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模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2007年的预算将采用新的收支科目进行编制。此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国债余额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领域的改革,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相对于1994年的税制改革,通常将目前正在推进的税制改革称为“新一轮税制改革”,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12个字。2006年在税制改革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全面取消农业税,调整消费税税目与税率,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草案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出台,资源税政策调整,调整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等。

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走势,可以概括为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目标,以规范化为原则,加快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2个回答  2008-12-16
从2005年起,我国连续实施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正式被稳健的财政政策所取代。2005年末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2006年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决定。所谓稳健财政政策,就是中性财政政策,指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既不扩张也不收缩的情形,是介于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在经济总量基本平衡、物价比较稳定、结构性问题相对突出情况下,实行的一种财政政策。

从近年来我国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实践看,稳健财政政策是相对于我国过去实行的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而言的,财政部门落实稳健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控制赤字,反映了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的增量平衡取向,主要措施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调整结构,反映了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控”的结构优化取向,这轮宏观调控呈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既要防止通胀的苗头继续扩大,又要避免通缩的阴影卷土重来;既要间接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控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推进改革,反映了财政政策促进“制度创新”、完善市场机制的取向,就是要转变以往主要依靠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通过财政自身的改革以及有利于改革的财政收支安排,实现推进整体改革的目的。增收节支是指财政部门要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同时要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的过快增长,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006年,财政支出政策的基本特点是调整支出结构,在压缩一般性开支的同时,保障公共支出需要。财政支出重点投向农业、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其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本年度财政支出政策的重要内容。为了配合全面取消农业税政策,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安排了1030亿元转移支付资金。与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农民减负约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元。“三补贴”政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共发放补贴资金188.7亿元。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西部地区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中规定的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其中部分专项资金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直达学校,受益学生达到4880万人,平均每个小学生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中部地区每个省选择一个县于秋季学期开始试点,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也主动实施了改革试点。2006年中央政府的财政投资重点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比例达到48%左右,比2005年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

1994年,分税财政体制改革初步确定了中央与省级单位之间的财政体制,但并没有确定统一的省以下财政体制,而是由各省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决定。近年来,基层财政运行中的矛盾日益突出,县乡财政困难、地区间财力不均衡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地方财政运行中的问题,近年来,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对省以下分税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其中“乡财县管”和“省直管县”是涉及到财政级次改革的重大措施。2006年,全国28个省份推行了乡财县管改革,18个省份推行了省直管县改革。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2006年,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其中,在总结2005年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模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2007年的预算将采用新的收支科目进行编制。此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国债余额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领域的改革,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相对于1994年的税制改革,通常将目前正在推进的税制改革称为“新一轮税制改革”,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12个字。2006年在税制改革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全面取消农业税,调整消费税税目与税率,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草案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出台,资源税政策调整,调整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等。

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走势,可以概括为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目标,以规范化为原则,加快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3个回答  2008-12-02
2005年我国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外贸进出口在内需不振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推动下大幅度上升, 2005年10月末,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达77. 12% ,外贸 顺差更是实现创纪录的803. 7亿美元,比此前贸易顺差最高的1998年全年高出近一倍,预计全年实现贸易顺差将突破1 000亿美元。2005年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针对具体经济形势适时调整调控目标和手段,突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取得较好的效果。2005 年第四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货币政策感受指数(选择货币政策“适度”的银行家占比)高达77. 4% ,为历史最高点;而2004年第二季度该指数却只有40. 1% (该指数均值为50% ) 。这表明银行家对央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及对宏观形势的准确把握充满信心。2005 年6 月23 日,交通银行以2. 5港元/股在香港上市; 2005年10月27日,建设银行以3. 25港元/股在香港上市,筹资额80亿美元,成为2001年以来全球最大的IPO; 2005年10月28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国有保险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顺利完成重组改制,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保险成功境外上市。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在当日将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 1100元人民币,实现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对人民币汇率实行连续报价。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还包括两个“完善”:其一是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体系。2005年5月18日,银行间市场正式开办外币买卖业务,首期推出八种“货币对”即期交易,分别是美元兑欧元、美元兑日元、美元兑港元、美元兑英镑、美元兑瑞士法郎、美元兑澳元、美元兑加元、欧元兑日元。2005年11月24日,在银行间市场引入人民币做市商制度。其二是银行结售汇制度,进一步放宽境外投资外汇管制,提高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由现行的30%或50%调高
到50%或80% ,调整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办法,调整居民个人经常项目购汇政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2005年全球金融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人民币汇率从固定制度到弹性制度,在于通过建立有弹性、有深度的外汇市场来发现均衡汇率,从而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形成产品创新、主体多元的外汇交易市场。

总结2005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实施背景、具体措施和效果分析
要求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财政政策实施背景分析;第二部分:2005全年我国所实际实施的主要财政政策,要求一定要分条写,且每一条都要尽量具体详细一些;第三部分:政策实施后的效果分析,最好先总体分析,再有具体的分条效果分析,如果每一条都有效果分析那么就可以不要总体分析 注意:1,必须是2005年实际已经实施的政策,而不...

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
2005年末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2006年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决定。所谓稳健财政政策,就是中性财政政策,指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既不扩张也不收缩的情形,是介于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在经济总量基本平衡、物价比较稳定、结构性问题相对突出情况下,实行的一种财政政策。从近年来我国实施稳健财政...

财政学小论文
中国近六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 [摘要]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2005年我国实现了从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本文就两种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作用进行分析,并对今后财政政策的取向及应对措施进行...

...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写一篇小论文。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目前正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体含义和政策...
我国政府提出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政策涵义的。 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政策作用大小的比较意义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出现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趋于弱化,“吃饭财政”难以为继的窘境。面对中国经...

试分析中国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经济背景(不...
目前我国经济面临复苏阶段,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的任务繁重。因此,一些战略性产业和民生工程仍需要大量投入,所以财政政策仍要积极。但货币政策却趋于稳健偏紧,因此,货币投放一旦进入金融市场,国家很难做到可控,可能会加剧产能过剩,或者推动泡沫行业进一步恶化。

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 从2002年末以来,由日本等少数国家开始在国际社会上散布“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2003年,这种论调进一步升级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到2005年前后,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或基于国内经济的需要,或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要求中国改变汇率制度或强迫人民币升值。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

结合我国的实际,谈谈你对财政支出的理解。(要求重点,谢谢)
2、相关措施: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3、效果分析:...

要求:请就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
1.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背景 从国际因素看,自2002 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给我国货币政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国际收支顺差使中央银行被动购入外汇的,大量吐出基础货币,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从国内因素看,近两年国内经济增速都比较高,但是由于自然灾害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居民收入等措施...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背景和措施
背景:2008年11月,我国再一次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扩大内需10项措施,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从近期的经济形势来看,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1998年,但是,宏观经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2007-2008年以来,我国消费增长迅速,2007年,各月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基本在1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