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函谷关、陈仓关和阳平关的历史

如题所述

潼关,古为桃林塞。《左传》有“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的记载。那时桃林的范围,包括今潼关以东到河南灵宝县西境。战国时,函谷关(今灵宝县坡头乡王垛村一带、东临弘农涧)就成为秦的东大门。潼关关城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杨家庄附近。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在潼关大战,潼关之名,始见于史。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战国时,战国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余六国曾联合对抗秦国,但秦国在函谷关成功抵御住六国联军的攻势。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过秦论》写道:“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其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
由于函谷关易守难攻,秦朝末年各地起义抗秦后,新立的楚怀王为尽快平息战乱,宣告谁先入关中,得为关中王,此处所指的关亦是函谷关,之后刘邦先入关中,不过并非直入函谷关,理由即是函谷关易守难攻,加上关内即是秦的首都咸阳,护守函谷关的秦军必是精锐,为避免攻坚,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绕道进入关内。不过,项羽不满刘邦先入关,设下鸿门宴,但又不愿违逆楚怀王当初的宣告,因此在册封时将刘邦封为巴王,之后封为汉王,虽然巴、汉两地也属于关中关内(函谷关以西),但当时为未开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与秦朝专门用来流放罪犯的地方。不过刘邦仍然在汉中成功积蓄力量,最终在楚汉相争中战胜了项羽。

陈仓,古地名,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发源地。东周春秋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建城“陈仓”(今宝鸡市金台区代家湾古陈仓城遗址),距今已有2770余年,所以宝鸡市区有2770余年建城史。东周秦武公(公元前687年)设虢县,秦孝公(公元前361年)设陈仓县。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 年)因闻陈仓山有“石鸡啼鸣”之祥瑞,改称“宝鸡”。此地为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

阳平关,为蜀道上一个镇,三国时期名为阳平关。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蜀北主要门户。唐朝属中央直辖三泉县。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05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唐书》载“古为桃林塞”。《左传》也有“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的记载。那时桃林的范围,包括今潼关以东到河南灵宝县西境。战国时,函谷关(今灵宝县坡头乡王垛村一带、东临弘农涧)就成为秦的东大门。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在潼关大战,潼关之名,始见于史。潼关关城始设于汉,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杨家庄附近。隋大业七年(611 年),移关城于今杨家庄南城北村一带,与汉代关城南北夹峙,形成两座关城, 形势更加险要。唐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潼关又从塬上北迁到源下,沿河辟路,也 潼关就是现在的潼关。 历代各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在这里驻屯重兵,设关把守。 现在的潼关,经宋、明以来多次修葺,保存尚好。西门有明代建筑的门楼,俗称“樵楼”,宏伟壮观。
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潼关在东汉以前还没设关城,到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据《通□ 》载:"自渑池西入关有两路,南路由回阪,自汉以前皆由之。曹公恶路险,更开北路为大路。”建安时改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始有潼关。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汉潼关城在今城北村南。
到隋大业七年(611年),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的坑兽槛谷,即禁沟口。唐朝天授二年(691年),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宋熙宁元年十年(1068年月 1077年),遣侍御史陈洎扩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户刘通筑城,明洪武九年,指挥金事马 增修城牌“依山势而曲折”筑城墙,后称明城。清朝增修扩建,北临黄河,南跨凤凰、麒麟二山,东断东西大路临黄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断东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门开六处,每处各有两洞,中有瓮城相连。东门称金陡,先名“迎恩”,后改“平藩两陕”;西称“怀远”,后改“控制三秦”。南门有两个,东边的称作上南门,先名“凌云”,后改“麟游”,再改“览山”;西边的称下南门,先名“迎薰”,后改“凤□”。北门也有两个,靠西边的是大北门,先称“吸洪”,后改“霸英”。南北水关门有两个,南边北门筑闸楼七间,里设天桥;北边门筑闸九间。六大城门,除南门无楼外,东西城各有两个。潼水穿城而过,经潼津桥注入黄河。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修筑潼河大桥。城内建有金陵寺、钟楼、望河楼、吕祖庙、阅书楼、象山祖师庙及牌坊、楼阁多不胜举,古称“金碧辉煌,映映川原。”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隔河炮击,飞机轰炸。国民党军队借修筑工事之机,拆毁大量建筑物,西城门楼和箭楼被焚。 解放后,党和政府又拨出专款,对县城部分建筑物又进行了修复。不过,五十年代末,中央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城建筑物拆除。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战国时,战国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余六国曾联合对抗秦国,但秦国在函谷关成功抵御住六国联军的攻势。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过秦论》写道:“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其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可见其战略影响。
由于函谷关易守难攻,秦朝末年各地起义抗秦后,新立的楚怀王为尽快平息战乱,宣告谁先入关中,得为关中王,此处所指的关亦是函谷关,之后刘邦先入关中,不过并非直入函谷关,理由即是函谷关易守难攻,加上关内即是秦的首都咸阳,护守函谷关的秦军必是精锐,为避免攻坚,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绕道进入关内。不过,项羽不满刘邦先入关,设下鸿门宴,但又不愿违逆楚怀王当初的宣告,因此在册封时将刘邦封为巴王,之后封为汉王,虽然巴、汉两地也属于关中关内(函谷关以西),但当时为未开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与秦朝专门用来流放罪犯的地方。不过刘邦仍然在汉中成功积蓄力量,最终在楚汉相争中战胜了项羽。
西汉建立后,在函谷关边设县,称弘农,治弘农郡。东汉末年群雄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强行将汉献帝从洛阳迁到长安时,就以函谷关坚固易于防守为理由。三国时代,曹魏曾在附近建关楼,常被称为新关,与秦函谷遥相呼应。此后两千年间,地势险要的函谷关常常成为军事争夺的对象,包括唐代安史之乱,甚至抗日战争等。
陈仓,古地名,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发源地。东周春秋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建城“陈仓”(今宝鸡市金台区代家湾古陈仓城遗址),距今已有2770余年,所以宝鸡市区有2770余年建城史。东周秦武公(公元前687年)设虢县,秦孝公(公元前361年)设陈仓县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陈仓不是关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蜀道上,在宝成铁路(宝鸡至成都)和阳安铁路(阳平关至安康)的交汇处,有一个小镇叫阳平关,又称做阳安关
东汉灵帝末年,益州牧刘焉阴谋割据巴蜀,遣张鲁为督义司马,攻打汉中。张鲁率兵自成都北上,沿剑阁栈道出古百牢关,到达沔阳(今勉县)。首先从阳平关打开缺口,并筑寨堡于西侧的走马岭,随后,南渡沔水(今汉江)占领定军山,北面夺取天荡山,杀死汉中太守苏固,从而占领整个汉中,统治汉中长达20多年。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兵10万,攻取徽县、凤县后,开始进军汉中,攻阳平关。张鲁命其守将张卫、杨昂、杨任等人依山筑寨坚守。曹兵久攻不下,只好诈退,使阳平关守军放松警戒。而后,曹兵乘机攻取阳平关,张鲁守军自乱,杨昂战死,张卫、杨任逃回南郑,张鲁逃往四川巴中。曹操夺取汉中后,留夏侯渊、张郃、等镇守汉中,自己则因恐后方不稳而率主力回到北方。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率领诸将进兵汉中,被张郃阻挡在阳平关外汉江上流的深山峡谷之中,彼此相互对峙一年有余,刘备未能进入汉中盆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一面派兵攻打张郃在走马岭的营堡,一面南渡汉江,沿山间小路,通过夜间偷袭抢占了军事要地定军山,并且斩了夏侯渊。张郃闻夏侯渊败死,即退守阳平关。随后,曹操增兵阳平关与刘备决战,刘备坚守不出,曹军终因军粮不济,将士伤亡过大,而败退关中。自此,汉中归刘备管辖。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率领各路大军屯兵于沔阳长达八年之久。在这八年里诸葛亮一直把阳平关作为他进可以攻、退利于守的大本营。其中,六出祁山,有四次都是出阳平关沿陈仓古道进行北伐的。而每当退兵时,他又在这里休养生息,教兵演武。现今在古阳平关的卧龙岗上仍留有诸葛亮读书台遗址。

潼关、函谷关、陈仓关和阳平关的历史
潼关关城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杨家庄附近。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在潼关大战,潼关之名,始见于史。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

历史上哪些城市是兵家必争之地
相比于函谷关,潼关就弱了很多。首先,潼关是可以绕过去的。唐末黄巢起义,义军就绕过了潼关,明末的李自成也从秦岭南麓直接绕过了潼关;其次,潼关没有攻击性。因为潼关以东是狭窄的崤函通道,关中军队出潼关后,极容易被设伏。唐朝哥舒瀚就是在潼关以东,秦函谷关以西的灵宝被安史叛军包围,造成了惨绝人...

关隘的历史上的关隘
潼关、壶关、雁门关、倒马关(鸿上关,汉称常山关)、娘子关阳关,古代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因居玉门关之南而得名,与玉门关同为西汉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宋代以后,随着中西陆路交通的逐渐减少,关址渐废。 阳平关阳平关建于221年。据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957页载:“阳平关...

古代函谷关 峣关 潼关 武关是一座关吗 它们好像都是历代关中地区的门户...
武关: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名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地址: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35公里处。附:关中四关:东函谷关(东汉后被潼关取代),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关中居其四关之中故称关中。潼关: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

求中国古代的几个有名的“关口”
2、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潼关...

陈仓之战的历史背景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二年六月,楚汉战争中,汉王刘邦攻占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的作战。元年二月,项羽、刘邦灭秦战争结束,项羽凭借其军事实力,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为困锁可能与其争夺天下的刘邦,将巴(郡治江州,今重庆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属四川)、汉中...

古时"三关"是指哪里?
三关是古代为了防止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都城而设置的关卡,和长城意义差不多。其中潼关关卡还有60多米的城防线,现在去潼关西北能看到。函谷关已经没有了。玉门关为西域和中国古代的分界线和防御关卡。三关都有重兵,而且三关的城防设置比帝都洛阳的设置都要完美。火石根本没有伤害,在当时的经济下国库的...

古人在进攻关中时,为什么必须从函谷关或潼关进攻呢?
关中,一般是指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四关之内,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了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这一地区是陕西平原的腹心地带,北面是陇西陕北的黄土高原南缘,以发源自黄土高原的渭河支流,也就是洛、泾、汧下切形成的河谷为主...

三国重要关口介绍
夸父死后,桃木却生根发芽,因此桑田原这里遍植桃树。具体成因虽然不是很清楚,但桃林一说在武王伐纣时就有。武王伐纣后,“马放南山,牛放桃林”,这个桃林就是指这里。战国时,这里成为秦朝军队拱卫函谷关的所在,因此称为桃林塞。阳平关:汉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白马河与汉水交接处 ...

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武关、潼关、金锁关分布在关中的什么地方?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金锁关地处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咸榆道上一处咽喉、关塞要地。周围三山雄峙,北面女回山,东曰马栏山,西曰仲家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