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为什么要用王冕的故事作为小说的开端?

如题所述

因为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

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

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乾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6]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则是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2

王冕是一位才华横溢厌恶官场的官员。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他一生都喜欢梅花、种植、唱歌和绘画。画中梅花浓密,生机盎然,雄浑有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1.王冕的事业

王冕,元代著名画家和诗人。年轻时一度热衷于成名,但参加科举考试没有成功,因此烧掉了书本,从此失去事业,并挥舞过江湖。由于王冕的诗画风格独特而与众不同,因此他的声誉得到了提升。在首都期间,学者官员请他画诗。他经常赞美这座山,并且经常用笔摇晃和挥霍。他经常嘲笑元朝统治者,差点入狱。后来,他被迫在故乡九里山隐瞒自己的名字生活。

2.王冕的生活背景

王冕出生在农舍。由于很穷,他白天参加田间劳动,晚上去庙里看书。王冕30岁那年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为了增加知识,远航杭州,南京,太行和徐州,最后前往大都(北京)。元朝的尚书喜欢他的画。他想将他推荐给翰林学院,但遭到王冕的拒绝。王冕40岁那年,在会稽九里山盖了三间草屋,过着穷苦的生活。


3.王冕的《墨梅图》

文人画注重表达个人情感,追求笔墨味,崇尚水墨和改良技巧。王冕画梅花,只画“野梅”,不画“官梅”。野山的梅花直而笔直,不像人工种植的梅花,树枝柔软而光滑。这与王冕的生活经历和经验自然分不开。“梅画要有梅的精神。人如梅花般纯洁。王冕的梅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王冕的《木梅图》已经传世不止一部。在这幅画上,他写了一首诗:“我家洗砚池和树,都有淡淡墨色的花;不要夸耀颜色,只要流淌清气充盈宇宙。”诗画相配,表露出画家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21
王冕是一个有才华而厌恶官场的人,通过王冕的故事,反映了作者本人对于现实中那些通过读书科举当了官的老爷们的鄙视和排斥
第3个回答  2019-09-21
因为能更好地突出整本书的中心,所以以他为开端。
第4个回答  2020-06-24
1.王冕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儒林俊杰,是作者心中榜样型的人物
2.引出下文与下文的儒林群丑形成鲜明的对比
3.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儒林的腐朽和黑暗尖锐的讽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