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杜鹃和子规是什么意向

如题所述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昼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怎能回到故乡去呢?青年时代 ,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谁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见蜀中父老呢?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 ,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 ”“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6
杜鹃:
春末夏初,当你在风景区内游览时,常常可以听到“布谷!布谷!”的叫声,或者叫“早种包谷!早种包谷!”或着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种声音清脆、悠扬,非常悦耳动听;当听成“不如归去”时,又感到令人愁怅、忧伤。山民门都叫它“布谷鸟”,实际就是杜鹃。它是催春鸟,吉祥鸟,因也叫“布谷鸟”与“子规鸟”。相传它是望帝杜宇死后的化身变的,而杜宇又是历史上的开明皇帝,当他看到鳖相治水有功,百姓安居乐业,便主动让王位给他,他自己不久就去世了。他死后便化作杜鹃鸟,日夜啼叫。

子规:
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所以说杜鹃和子规是指的同一种动物。由于在这种动物的背后有一个凄凉的传说,所以它们往往成为凄凉、愁苦、幽怨、悲凉的意象。
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杨花落尽子规啼。的句子,就是李白借子规这种意象来表达对有人被贬谪的凄苦之情,虽然其中有对政治的映射,但是却在大部分上说的是一种悲苦的意境。
在白居易《琵琶行》中也有:杜鹃啼血猿哀鸣。这也是借杜鹃的悲凉意境来表达作者被贬谪的地方很荒凉,很凄苦,人的心情很孤独很寂寞很难过。
在李白的《蜀道难》中也有:又闻子规啼月夜。的句子,意境也是悲凉而凄清的。

有子规和杜鹃的古诗词很多,总的来说,都表现了一种凄凉、悲苦、哀伤的感情。但是需要在具体的环境来具体来解释的。
第2个回答  2013-07-06
因为叫声好像在啼血一样 所以一般指示 悲凉 凄惨
如 望帝春心托杜鹃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古诗里杜鹃和子规是什么意向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

子规鸟.杜鹃鸟的意象
应该是悲戚,家国之恨!旧时有杜鹃泣血的传闻 古代传说,子规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它那一声声哀厉而又执着的呼叫,怎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呢?

子规在古诗里是什么意象
子规,又称为杜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在古诗中,子规往往被赋予悲凄的意象。其鸣声凄切,有如“不如归去”的呼唤,常常引发诗人对离别、思乡、漂泊等情感的抒发。子规与古诗的情感表达 古诗中,诗人借助子规的意象,表达了对离别之痛的深切感受。子规的鸣声,仿佛是在诉说诗人...

古诗中“子规”的意象有哪些?
古诗中“子规”的意象: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思念故国、故乡和亲人之情。也有比喻忠贞,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这可能...

杜鹃为什么叫子规
1. 历史传统与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杜鹃鸟常作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象征。其鸣声似“不如归去”,所以又被认为是催归之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赋予它“子规”的称呼,其中“子”字既代表了小鸟,也暗含了对远方游子的深切思念;“规”则寓意着归家的期盼。2. 声音特点与联想:杜鹃鸟...

杜鹃(子规)在古人的诗文中寄托的情感
子规,就是杜鹃鸟.杜鹃鸟一般出现在暮春时节,常常夜啼,其声被形容为“不如归去”.在传统诗文中,杜鹃鸟是乡愁的象征.另外,据神话传说,古代蜀国望帝杜宇,因皇位遭到篡夺,被迫逃往西山,他思图复位,但未得成功,最后郁郁寡欢走完人生终点.传说其冤魂化为杜鹃,夜夜悲鸣.杜鹃口赤,带红色.在古代诗文中,有杜鹃...

杜鹃在古代诗歌中有哪些内涵“杜鹃”在古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杜鹃鸟,亦称布谷或子规,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丰富:它代表着凄凉与哀伤,是离别和思念的象征。根据古代神话传说,蜀王杜宇在被迫退位后,隐居山林,最终化身为杜鹃鸟。其啼声悲切,常被解读为“不如归去”的哀叹。例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提到:“杨花落尽子规啼”,子规即指杜鹃。...

“子规”又叫杜鹃,是古代诗歌中极为常见的意象。结合下列诗句说说杜鹃这 ...
1. 杜鹃,亦称子规,因其夜鸣声凄切,常被用于古代诗歌中表达悲苦哀怨之情。2. 文学作品中的杜鹃意象,往往象征着思念故国、故乡和亲人,体现了深沉的怀旧情感。3. 此外,杜鹃还被视为象征忠贞和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展现了不屈的精神面貌。4. 古代文人如杜甫、陈亮、李白等,都在其作品中运用杜鹃这...

在诗词中,杜鹃、子规、布谷,指的是一种鸟吗,营造怎样的意象?
2. 诗中的“子规”指的是杜鹃鸟,这种鸟因其悲切的鸣叫声而闻名,象征着凄凉和哀伤,为诗歌增添了深刻的情感色彩。3. “龙标过五溪”暗示了好友王昌龄的贬官之路艰难曲折,通过地理环境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关切。4. 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借助自然意象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子规在古代象征什么意义
子规在古代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多借此抒发悲愁之情和人生的感叹。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相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