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系统

如题所述

一、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类型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有多种类型。根据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时间,分为灾前预评估、灾中跟踪评估、灾后总结评估。其评估目标虽然基本相同,但评估的特点和方法不完全一致。

灾前评估是对一个地区或一个潜在的地质灾害事件的危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预测性评价。它的目的除了为减灾决策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据外,还可以对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以及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提供参考依据。由于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是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随机事件,所以一般采用风险分析方法核算灾害的期望损失,据此评价灾害的风险水平。其具体方法和过程是:在分析地质灾害历史活动程度和形成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危险性评价,确定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概率和成灾范围;通过易损性评价,核算危害区内各种受灾体的数量和可能损毁程度;通过破坏损失评价,核算灾害的期望损失,划分风险等级;通过防治工程评价,分析灾害的可防治性和可能效益,提出防治灾害的最优方案。

灾中跟踪评估和灾后总结评估都是在灾害发生以后,对已经出现的灾情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其主要目的是为及时,有效地进行救灾、抗灾提供依据。灾中跟踪评估是对那些规模巨大、破坏严重、成灾活动有一定时间过程的地质灾害进行适时评估。其基本要求是,在灾害发生后的一定时限内,迅速对灾情作出首次评估;随着灾害的发展,每隔一段时间,及时将最新灾情作出适时评估;直至最后灾害过程结束后再作总结评估。灾后总结评估是指在灾害过程结束以后,对灾害情况进行的全面评估。灾中跟踪评估和灾后总结评估的基本方法是调查、统计,对于灾害规模较小,成灾范围有限的地质灾害,一般通过全面调查,获得灾情要素;对于成灾范围较大,受灾体数量很多的地质灾害,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统计方法实现灾情评估。

根据地质灾害灾情评估范围或面积,将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点评估、面评估、区域评估。

点评估是指对一个地质灾害体或一个具有相同活动条件和特征的相对独立的灾害群的灾情进行的评估。如一个滑坡或滑坡群、一条泥石流沟或同地区紧邻发育的泥石流群等。点评估的范围一般不超过几十平方公里。其行政区范围一般不超过几个乡(镇)或一个县(市)。面评估是对一个具有相对统一特征的自然区域或社会经济区域(如一个小流域或一个城市)进行的地质灾害灾情评估。评价区面积一般从几十平方公里到几千平方公里。其行政范围一般为一个县(市)或几个县(市)。由于进行面评估的地区都是地质灾害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所以地质灾害一般有几十处或几百处,而且常常不是一种地质灾害,而是几种地质灾害的综合评估。区域评估是指跨流域、跨地区的大面积的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其评估范围为一省或几省乃至全国区域,面积达几万到几百万平方公里。区域评估区内灾害点成千上万,常常难以准确计数,涉及的灾种几乎包括所有类型的地质灾害。

不同范围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基础、途径和方法不尽一致。点评估的对象是具体的单一的灾害体或灾害事件,通过评估能比较准确地量化它的损失水平和风险程度,为具体的防治工程提供依据。点评估是在对灾害活动条件和受灾体易损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基本手段除了专门性调查统计外,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测试和实验。它所使用的各种指标以及得出的不同层次的评价结果,基本上达到绝对的量化程度。面评估的目标是认识一个有限地区的地质灾害的破坏损失程度或风险水平,其意义除了指导灾害防治工程外,还将为地区规划和资源开发提供依据。面评估的基本内容与点评估基本一致,仍然是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和防治工程评价。但其所采取的调查方法一般限于全面调查统计,辅以必要的重点深入调查;所使用的指标和各层次的评价结果虽然达到绝对量化程度,但精度要低于点评估。区域评估的目标是对大面积区域性地质灾害的破坏损失或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其意义是为宏观减灾决策和区域经济规划提供依据。区域评估仍以“四评价”为中心内容,采取的基本方法是区域性调查和相应的统计分析;所使用的指标和各层次的评价结果一般达到相对的量化程度;所取得的评价结果主要体现在风险区划上。

综合上述,将点评估、面评估、区域评估的基本特点总结于表4-1。

表4-1 地质灾害评估范围分类及其特征表

二、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系统

总结本章以上内容,根据评估时间,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灾前预评估、灾中跟踪评估、灾后总结评估;根据地质灾害灾情评估范围分为点评估、面评估、区域评估;各种类型灾情评估的基本内容为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防治工程评价。这些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立体的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体系,它反映了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总体构成(图4-3)。

图4-3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体系示意图

本课题根据这一评估体系,进一步探讨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典型实例,以“四评价”为基本内容,进行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海水入侵、膨胀土等地质灾害的点评估、面评估以及综合地质灾害的区域评估。鉴于灾中跟踪评估和灾后总结评估基本上是属于灾情统计范畴,可以应用一般统计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评价。所以,本课题在对历史地质灾害灾情进行统计评价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灾害预评估的理论与方法。所有这些内容将在后面的章节进行进一步论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地质灾害灾情基本要素及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
其中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基础,破坏损失评价或灾害风险评价是灾情评估的核心,防治工程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应用。这4方面内容围绕地质灾害灾情构成,逐层递进、相互联系、构成多层次的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系统(图4-2)。对此在后面有关章节还要详细论述。

专业分析评价子系统
在充分分析各主要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先进的地质灾害评价分析理论以及Windows系统和GIS的集成技术,开发完成了地质灾害专业分析评价子系统,使用户能够多角度多途径预测评价地质灾害爆发的可能性和发展变化趋势,达到有效防治之目的。目前系统集成了地质灾害稳定性分析、危险程度、易损性、风险评估...

系统有关概念及工作流程
系统的具体评价工作有组织的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大致如下:在图形数字化及拓扑关系初建阶段,主要录入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基础性图件,如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评价区价值分布图。为使评价结果尽量准确,要特别注意数字化过程中的精确度,特别是相同控制点不同层面图件之间的吻合程度。经过建...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模糊与灰色聚类方法基于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适用于处理地质灾害评估系统中的不确定性。模糊聚类评估的基本步骤包括建立因素集、评估集和权重集,确定隶属函数,从而得出综合评估结果。灰色聚类评估法适用于“小样本、贫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评估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信息模型评估法运用...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
11.5.1 数据综合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1)总体框架 数据综合一体化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是:依托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监测等工作体系和分布式网络体系,各项数据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和一体化结构进行综合,在不同应用功能的管理系统的相互协调下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效的数据和综合数据的管理能力。在数据库基础之上,以地质实体为...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模糊与灰色聚类方法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和灰色系统理论,适用于地质灾害系统的不确定性。模糊聚类综合评估的基本步骤包括建立因素集、综合评估集和权重集,确定隶属函数,得到综合评估结果。灰色聚类综合评估法适用于“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评估斜坡稳定性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信息模型...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模糊聚类综合评估的基本步骤是:根据地质灾害风险构成,建立因素集、综合评估集和权重集,确定隶属函数,得到综合评估结果,并进行解释分析。 灰色聚类综合评估法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常用于研究“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在地质灾害预测中,可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评估斜坡稳定性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可以克服通常数理...

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估的理论方法
图12.1 地质灾害防治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12.2.2 计算方法 (1)地质灾害防治经济评价的基本要素 防灾功能[F(g)]——防治工程可能实现的消灾能力、对受灾体的防护能力以及可能产生的其他作用;防灾收益[F(y)]——用货币形式反映的防灾功能,即Ia;防灾成本[F(c)]——亦称防灾投入,指地质...

系统有关概念及工作流程
二、系统工作流程 系统的具体评价工作有组织的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大致如下: 图9-5 系统操作工作流程图 在图形数字化及拓扑关系初建阶段。主要录入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基础性图件,如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评价区价值分布图。为使评价结果尽量准确,要特别注意数字化过程中的精确度,特别是相同控制点不...

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作用有哪些?
这些系统对迅速预测1991年、1998年洪涝灾情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我国灾害监测预警网已“网”遍全国,地震、海洋、气象、水文等监测网每天将各种信息实时传输到后方处理中心。记者从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了解到,我国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水文、气象、海洋、生物、地震及地质灾害的监测、分析、预报系统,形成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