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的朔方军,会迅速没落?

如题所述

朔方节度使,位列天宝十节度之中。最初源于694年,武则天任命薛怀义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722年,玄宗设朔方节度使,张悦为首任。由于唐朝尚未进行政治中心东移,都城位于关中长安,所以重视对西北的经营,朔方军由此兴起。

一、军强而君疑

朔方军的设立,本意就是为唐廷镇守西北疆土,防范突厥,兼预吐蕃。在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之前,安禄山凭借对年老昏聩的唐玄宗巧言令色,卖萌哄骗,成功获得玄宗信任,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在河北地区大肆扩张个人势力。

天宝十节度使图

由此,唐朝北境形成了两个主要的军事集团:一个以范阳为中心,安禄山为领袖,后来成为持续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的发动者,暂且称之为东北军事集团;而另一个,就是以河西、朔方为中心的西北军事集团,其中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便曾先后任朔方节度使,且二人关系密切,郭子仪对李光弼有荐举之恩,二人后又是共同抗击安史叛军的战友。

安史之乱中,总体可分为四股势力:安史叛军、唐廷、西北军事集团,以及回纥。具体战史非本文重点,略过不谈。总之,在西北各军与回纥的加持下,唐廷打败安史叛军,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

安禄山影视形象

谚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大乱之后,人总是会反思,随后调整策略方向。而唐廷在安史之乱后,再没有了开放的胸襟与气魄,盛唐一去不复返。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不再信任武将,也不轻易相信胡人。在功臣之中,李光弼被排挤后郁郁而终,仆固怀恩被逼造反,死在军中,只有情商较高,会做人情、懂得进退的郭子仪得了善终。从另一个角度讲,宦官在唐肃宗时开始大行其道,就是出于皇帝对边将的信任危机。

唐代北方藩镇图

唐肃宗李亨对于边将曾有疑问,他问谋臣李泌:“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换而言之,功高不赏,最为可怕。

仆固怀恩可谓满门忠烈,在安史之乱八年中,全家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但最终遭到宦官骆奉先陷害,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被逼反。

李光弼论战功被推为中兴第一,功高盖世,但安史之乱平定之后便遭到宦官鱼朝恩、程元振陷害,即使唐代宗起用,他也不敢入朝,最终满怀愤懑地逝于徐州。

李光弼像

郭子仪算是当时功臣中最幸运的,没有之一,史书评价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但事实上,郭子仪之所以获得唐朝皇帝们的信任,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晚清曾国藩一样,激流勇退。

换句话说,唐朝皇帝与其说是猜忌功臣,倒不如说是对军队不信任。

二、朔方军的边缘化

郭子仪以自己的低调,使皇帝和宦官放过了他,但是只要朔方军还在,皇帝就一天不得安稳。于是,皇帝以各种措施,将这支威胁中央安全的强大军队边缘化。

措施一:不断更换朔方军主帅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朔方军一直作为唐廷镇压叛乱的主力军,但朔方军作为藩镇军队,从一开始就得不到唐肃宗李亨的信任。

安史之乱后至唐德宗几代皇帝的大事简表

肃宗李亨最初令宰相房琯重组一支属于天子的直系军队,以摆脱对朔方军的依赖,但事实证明,大乱时期不得不依靠老兵,另立新军根本行不通。房琯的军中在陈涛斜之战大败,肃宗只能继续依靠郭子仪的朔方军。

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定,郭子仪就被满是猜忌的紧张氛围吓得自愿引退,皇帝便开始频繁更换朔方节度使。

公元759年,郭子仪去职赋闲,李光弼接任,公元762年,李光弼被调到临淮(今江苏盱眙),李国贞接任。公元763年,仆固怀恩接任。公元764年,仆固怀恩叛乱,代宗只能重新起用郭子仪。公元779年,郭子仪被德宗调回朝廷,实权被剥夺殆尽,待遇给了不少。

郭子仪题跋像

作为军将,在平叛过程中常受到皇帝、宦官监军的干扰,即外行指挥内行。一旦打了大败仗,皇帝又归咎于武将,趁机将他撤职。由于需要用人,不久又会再调到他处,经过如是折腾,武将控制军队便难于登天。

措施二:成立神策军

关中是唐朝的根本所在,安史之乱后却由朔方军来拱卫,这着实让满腹狐疑的皇帝坐立不安。如前所述,唐肃宗就曾让房琯重组中央军队,可惜失败了,因为安史之乱局势异常险峻,不可能给皇帝充足的时间来编练新军。

安史之乱平定,唐代宗重启肃宗未能完成的行动,组建皇帝的嫡系军队,即神策军。神策军原为西北的一支戍边军队,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由哥舒翰建立,最初设立时用来防范吐蕃入侵。

吐蕃士兵复原图

也就是说,神策军原本是驻守边境、防范吐蕃的八军之一,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代宗派宦官鱼朝恩掌管神策军。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即安史之乱平定的当年,吐蕃趁唐朝元气大伤入犯泾州,直逼长安,唐代宗出逃。值此危难之秋,宦官鱼朝恩率神策军护驾有功,被封为天下观军宣慰处置使。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为何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的朔方军,会迅速没落?
关中是唐朝的根本所在,安史之乱后却由朔方军来拱卫,这着实让满腹狐疑的皇帝坐立不安。如前所述,唐肃宗就曾让房琯重组中央军队,可惜失败了,因为安史之乱局势异常险峻,不可能给皇帝充足的时间来编练新军。安史之乱平定,唐代宗重启肃宗未能完成的行动,组建皇帝的嫡系军队,即神策军。神策军原为西...

“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的朔方军,为何在平叛后受到唐王朝打压?
我觉得就是因为他们太强大了,所以导致了后来唐王朝就害怕他们可能会造反,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唐王朝就疯狂打压他们,让他们没有造反的实力以及没有敢造反的那份心。接下来我还是要给大家稍微讲一下朔方军的事迹。在“安史之乱”中,因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中原地区的唐朝军力无法更好地应对安史叛...

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力朔方军为何没有在唐朝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唐朝政府一直都比较重视西北,而比较轻视河北那一段,所以说其实反叛的很多都是靠河北那一带的藩王,而双方军的将领应该主要是在西北那一带被选拔出来的,他们既然是能得到朝廷的认可,那他们肯定心里也要感恩之情,而且在安史之乱平定了之后,唐朝就把朔方军有一个分割。

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为何无一善终呢?
第一、功成名就、遭到猜忌的郭子仪 安史之乱爆发时候,郭子仪正是朔方节度使。他率领朔方军收复了河北和河东地区,多次打败安史之乱的叛乱,并收复唐朝首都。可是,由于郭子仪手握重兵,遭到唐朝的猜忌,所以多次被剥夺实权。郭子仪历经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位皇帝,一生功勋卓著,尤其是在镇...

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功劳超过郭子仪,为何名气差了一大截?
后来,唐肃宗担心郭子仪威望过高,解除了他的兵权,将朔方军交给李光弼。李光弼也不负厚望,再次打得史思明父子丢盔弃甲,并彻底剿灭。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八年中,李光弼始终站在第一线,多次以少胜多,擅长出奇制胜。相比之下,郭子仪只是坐镇后方,后期更是退居二线,军事指挥能力要逊色不少。《旧...

从边防军到平叛主力,再到不断瓦解,朔方军的命运为何如此悲惨呢?
天宝初年(八世纪四十年代),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凭借朔方军雄厚的实力北伐突厥,大获全胜,加速了后突厥汗国的崩溃瓦解。新兴的回纥汗国和唐朝友好往来,唐朝北境的边患由此解除,唐玄宗于是把对外政策由被动防守调整为主动进攻,向西北、西南和东北三个方向展开了全面扩张。东北军团出身的安禄山、史思明,以及...

仆固怀恩满门忠烈,家族46人为国殉难,为何最终起兵叛唐?
仆固怀恩世袭金微都督。安史之乱开始后,任朔方左武锋使,跟随郭子仪攻打叛军。怀恩勇猛异常,每战常为先锋,立功颇多,但是怀恩心胸有些狭窄,他在最初是跟随郭子仪平叛的,郭子仪治军比较宽容,又看重怀恩,所以怀恩的部下即便做些不合法的事情,郭子仪也不会怪罪。但是李光弼则不同,李光弼治军很严...

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最强大的朔方军为何还恭顺中央?
因为朔方军离不开中央,朔方军虽然是军事力量最强大的,但也是最孤立的如果离开了中央朔方军就会被其他的藩镇割据的军队群起而攻之。首先朔方军的选帅就选的特别到位,因为安史之乱的原因唐朝不可能再信任一个口碑和品行不好的统帅,所以在选帅方面是进行了诸多考量的,最后选择了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个...

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为何无一善终?
郭子仪,真正的平定安史之乱第一功臣。叛乱爆发后,迅速成长为朔方军顶梁柱,与李光弼一起最早起兵响应肃宗,征战河东,援救河北,战无不胜。他也曾一度失意,那是在肃宗调集九大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发动邺城之战准备给安庆绪最后一击时,因为不信任各节度使,于是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统帅大军,鱼朝恩缺乏作战经验,调度失...

为什么平定安史之乱功劳全在朔方节度使?
也是乱世出英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郭子仪横空出世,以河朔之军担当起匡扶社稷的大任,成为一代安定天下的名臣。 郭子仪的功勋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是平定“安史之乱”,安禄山出兵反唐时,原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因是安禄山的近亲而被撤换,郭子仪由朔方右厢兵马史、九原太守接任节度使,掌管一方兵权从而东征西讨,奋力收复京师...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