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师也以道,今之师也以艺。古之为师者,得之於心,徵之於事。本於礼、乐、诗、书,达之家国天下。大用之大效,小用之小效,故曰道也。今之为师者,本之於心,徵之於言;始之占毕训诂,终之以文词,而其实归於无用,则艺焉而已。夫人才者所以用天下者也,人才之盛衰,由师道之得失。天下日竞於无用之艺,而欲以求古者明体达用之材,其不可得也审矣。
然则,如之何而可?曰:天下之艺,衷乎道者也。国家以制策业取天下士,非以困天下之才,使之相率而出於无用也。万物之理,莫备於六经;约六经之旨,而明白简易,上下精粗本末无不该悉者,莫备於四子书。国家以是取士,(缺一字)欲其明天下之理,见之行事也。
其不为论说,而体制异於古者,何也?
曰:以意为断者,其说易於纵恣,而无以得其归。以古人之言为言者,则譬如水焉,受之以器,方员曲折,必肖之而不能逾。故制策业者,所以研天下之心,而求古人之意,道也,非以为艺也。今之为师吾惑已,六经子史之书,其理与四子书相发明者,概束之高阁,而日取坊间雕刻流传,平庸熟烂之文,转相授受,窥其意不过以此散漫无町畦,易於雷同剿袭而已。夫道降而艺,识者以为人才忧;况取夫艺之下而又下者与!且其立心如是,则不独学殖之荒落,而於人世羞耻之事尚能知之者,(缺一字)亦鲜矣。夫天下不患无才智聪明足以有为之士,而当其童幼之年,已沈没於庸师之手,迨稍稍知自振拔,而时过后学,悔已无及。其有少年科第,脱颖以去者,又不知其所学之误,直以制举业为无当於用也,而因薄夫艺而益以轻夫师,则道终不明,而天下之人才将益以衰。若夫为子弟择师,不复审其授受之故,而惟取其人之易与,而受直也廉彼之用心,吾又恶足以知之。
求翻译
似乎翻译的不对吧,拜托你再看看吧~
追答是的 我找错了 我以为是韩愈的师说了 我第一次看到你这个
追问哦哦,好吧,你在帮我翻译一下好不好,初略的大约翻译一下,每个句子都对应一下,恩?我就把你选为满意答案
追答可是我连注释什么的都没有 能发注释过来吗
追问没有注释啊,只有这个~抱歉啦~我也很努力的了
古代的老师用根本的原理(教育人),今天的老师用技艺。古代当老师的人,心中有所领悟,在处理事务上进行验证。以礼、乐、诗、书为根本,推广到家、国、天下的治理上。用到大处有大的效果,用到小处有小的效果,所以说这才是道。现今当老师的人,以主观心理为根本,在口头上进行验证;从吟诵(占毕, 谓经师不解经义,但视简上文字诵读以教人)、讲解开始教育,学生最终能作文赋词,然而这实际上终归没有用处,只是雕虫小技罢了。人才,是用来管理天下事务的人,人才的盛衰,顺随师道的得失。天下日益追捧无用的技艺,却想要求得古时候那种能知体统、堪负大任的人才,这不可能得到也是很明白了啊。
那么,怎么办才好?那就是:天下的技艺,以道为根本。国家通过科举求取天下的贤士,而不是用来约束天下的人才,致使他们一个个都无所事事。万物的道理,没有书比六经更完备;总括六经的主旨,而且明白简单,古今、大小、始末无不完备详悉的,四子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最完备。国家用这个来求取贤士,想要求得明白天下大理的人才,通过他们办理事务便得以显现。
有的人不写论、说之文,文章体制就与古代相异,为什么呢?
曰:以主观为判断的人,他的言论容易肆意放纵,没有归结。用古人的言论做言论的人,就好像水装在了器皿里,方、圆、曲折,必定与之相似而不能逾越。所以科举,是用来教育天下的人心,而追求古人的志向的,是道,不是用来玩弄技艺的。对当今的师道我很困惑啊,六经、诸子百家著作、史书,其中道理与四子书相互发挥的,一概束之高阁,却每天拿坊间刻意修饰文辞的书进行流传,庸俗老套的文章,互相传授,我揣测他们的意思不过是认为这些书散漫没有约束 ,易于模仿抄袭罢了。道被降格,而专于技艺,有识之士为人才担忧;况且求取技艺中的下下等呢!而且他们志向如此,则不单学业荒落,连尚能知道人间羞耻之事的人,也就很少了。不担心天下没有聪明才智足以成大事的贤士,然而在他们幼小时,已经落在庸师的手中,等到逐渐明白自强上进,却时机已过、后进学习,追悔莫及。有少年登科,脱颖而出的人,又不明白其所学的错误,简单地认为科举无用,因此轻视技艺更瞧不起老师,那么对于道最终还是不明白,而天下的人才将更加衰落。至于为子弟挑选老师,不再检查他教书的状况,而只看他人好不好相处,而给报酬也不管他是否用心教书,我又怎能知道。
帮忙耐心翻译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