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者为何习武?

如题所述

一直以来,许多人对同慧学校老师习练太极拳的传统,以及在夏令营有机会时要求孩子们练拳的做法并不是很在意,对其中原因不甚了了。最多不过觉得强身健体而已,说好的,也不知到底好在何处。 如果你知道“强身健体”只是练拳的一个“副作用”时,你会有更多思考吗? 让我们从两个问题开始:一,为什么中国有句俗话叫“穷文富武”?二,就算是外行也都知道,天下武功“外家出少林,内家看武当”,看起来“与人争斗、打打杀杀”的武林中,两个最大的“名门”为什么都是出家人?出家人是最应该“与世无争”的啊?! 第一个问题,就会引发猜疑。在我们的印象中,自古以来,“文人”不都是做官的吗?武人可都是“大老粗”啊?那么,我们再问一句,“文人”做官之前是怎样的? 自中华有科举制以来,为众多平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改变自己命运、而且相对公平的机会。在此之前,你要进入精英阶层,只有两个办法:要么,精英是你爸,按血统世袭;要么,你被某个精英看中,为其服务,然后瞅机会谋个一官半职。第一个办法不由自己选,第二个办法就是历史上世家大族门客众多的原因,如著名的“战国四公子”每个手下都有几千门客!可这个办法几率也太低,所以才有“脱颖而出”的成语。或者有更少的人因种种机缘,推翻整个现行秩序,自己直接当“精英”,然后又一代代传下去,就是改朝换代。这个常人就更别指望了!所以,开科取士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家寄望用这种方式改变自己——甚至家族的命运!(现在的国人,依然如此,你看多少人希望通过高考“鲤鱼跳龙门”啊!无奈尔。)而“富人”并不如此,他们已然处于社会阶层的上端,不需要通过这种笨拙、低效率(“十年寒窗、一举成名”,效率确实不高)的方式改变命运,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继承家业、如何让“富者恒富、强者更强”。当然,“富人”并不是不读书,他们只是懒得按照“游戏规则”读“死”书而已。同时,“富人”也清楚的知道,要得到合理使用财富、有效支配手中庞大资源的智慧,光靠读书是远远不行的! 这样的人要有更完善的人格、更丰富的精神层次、更强的情绪控制、更敏锐的反应、以及更有效率的思维方式!达成这些目标的方法有很多种,而其中最有效的一种就是习武了!(请注意,这里说的武不是随处可见的搞一两个好看套路的“武术”,而是“武道”!) 这就来到第二个问题,如果把“武”单纯的理解为“格斗术”的话,出家人“外息诸缘,内心无喘”,身无长物,根本就没有“格斗”的动机,反而他们的武学造诣最高,为何? 第一,身、心、灵三者合而为一,互相作用。按西学的讲法,生理和心理是互相关联的,这已是人所共知的道理。简单的说,人类思考的物质基础——大脑需要供氧、供血、营养的充分均衡才能好好工作;而神经系统中的神经细胞需要合适的多元刺激才能发育良好。这些除了合理饮食外,还需要通过合理运动才能达到。另一方面,身体健康的人得心理疾病的概率很小,(注意,这里说的身体健康千万不要误解为“一身肌肉、人高马大”!)而有心理问题的人往往伴随着各种生理疾病。中国人最熟知的例子就是红楼梦里的“黛玉”了,自小体弱多病,一生“神经兮兮”,最后亡于肺病,生理心理互相摧残! 第二,“灵”的层面,也就是中国传统讲的“悟道”,佛法说的“开慧”。通俗的讲,我们说一个人有“悟性”,“气场很足”,孩子有“灵气”,就是“灵”这个层面勉强的、等而下之的某种表现。古人有“以书入道”(书法)、“以禅入道”、而“以武入道”无疑是其中很有效率的一个法门!南怀瑾老师也曾说过,不管你要修儒、释、道哪一门,气脉不通都是枉然!通过调整自己的身体,进而“打通气脉”,才能获得更大的精神经验!你可以把人体想象成一个能量场(这是科学已经证实的),“打通气脉”就能跟天地之间这个大能量场产生共振(就好象收音机调对了频率),这是多么美妙的体验!这其实就是中国文化里“天人合一”的境界。而练拳要求“以形引气”,“用意不用力”等等,与道家修行的次第“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完全契合! 第三,俗语有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何意?满口掉文的人,只要有一点小聪明,能自圆其说,你拿他也没办法,反正无法检验。正是所谓“清谈误国”尔!而在武界中,有“下场走一走,便知有没有”,你牛皮吹得震天也没用。而“富人”手握资源,是需要干实事的,儒家所谓“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事需要的经验能力,如果通过实地干一下而得来,不是不行,只是代价太重了!划不来!(许多企管界的观念足以印证此点,如“品牌战争只有一次机会!”,“一次失败足以葬送一生的成功!”我就不赘述了。)而在习武过程中,你的思维有漏洞,反应在动作就有漏洞,你就要吃亏,促使自己的检讨,思维方式的提升,实在是低成本、高效率的法门! 普通的“文人”,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算自己因各种机缘,得到一些资源,也很难传承,甚至在自己这一代都无法保持!这也可以解释历史上“做官”的很多,但传承超过三代的“世家”却很少。现在的“民企短命”、“富二代”问题也可做旁证。关于这一点,诸葛孔明有鞭辟入里的说明“儒有小人君子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历史上声名赫赫的“文人”,很多也都是“文武双全”的!如儒学大师王阳明、诗仙李白、词人辛弃疾、书法家颜真卿等。 最后谈到教育,教育中有这么一个词“不言而教”,我在培训中提到这个词时,许多学生以为这是个很高的境界!你想想,“不用说话就得到教化的效果”,该有多高啊!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在做这件事,不自知而已!每个孩子的性格、情绪、思维方式都在受着周围人、事、物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在孩子身边的大人,就算你一句话不说,甚至不理他,你的情绪、精神状态、待人接物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会无形之中传递给孩子!对孩子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我们通过习武,调整老师的能量场、精、气、神,及更智慧的看待问题的方式,孩子们如果能长期泡在这种环境中,有样学样,想不好都很难,正所谓“要成为什么人,就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虽然我们现在一周只有一次接触孩子的机会,但经过长时间的调整,确实有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更自信,更积极了!所以培养人的教育者尤其要习武!其实很多教育家已经这样做了,常人没注意而已! 说明:1,上文说的“富人”绝非仅仅指“有钱人”,而“穷人”也不一定是“没钱人”,希望读者们能明白这中间的区别。2,“武”不能乱练,比如太极拳,坦白讲大家在公园里见到的可能绝大多数是花架子,充其量是“体操”而已,习武一定要有“明师”,口传心授,否则你就只能当“活动活动身体”了。3,关于文中提到的一些名词,如“灵”、“慧”等,我为了让大家简单理解,作了并不严格的引申,不得已而为,如果真要讲清楚,只怕下笔万言尚不足啊!4,关于“以武入道”,我的恩师清一先生是道家人物,他有一篇文章说得比我清楚,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武当内家拳精要一:以文载道,以武体道!善言文事者,必以武事备之—— 张清一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文与武是合一的。 题目中“文事武备”这句话,就是说:真正懂文的人,一定是懂武的。否则就是虚文腐儒,并非真文。 道家的思想是精妙高深的,真正的“道”是人生和社会的指南。真正的道家思维,是奇妙的二元和三元思维方式。如果在思想和行为上你比普通一元思维的人多两个维度,可以想知你思考问题和做事情是何等的游刃有余,你的自由度也显然大大的提高了。 所以,想学“道”的人很多,但是能够学成的却很少。为了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学道的人,就要练武。这是千年来道家文化传习的传统----“以武入道”,用武术来作为入道的敲门砖和试金石。显然,如果不肯练的人,学不会的人,就肯定学不会高深的道学思维了。也有其他“入道”的方式,比如以书法入道,以绘画入道,以行为入道,甚至以睡眠入道等等方式。不过我发现学武是最简单,最快速,也是最不容易走偏的入道方式。 ······ 学文者,以武为基。太极拳法为入道之基! 那么,要学道,要真正了解道家文化,有一个东西就绕不过去:武。这里的武也不是简单的武术,而是武道。这种东西,在现代中国好像也失传了。目前中国武道的文化根子留存在日本。 道家学问当中,“武”的地位很重要,但是不会多提,因为它是学道的基础。我们平时看不到它,就像是一个漂亮的房子,我们看不到它的地基,只能看到它的外表。但是所有的建筑,最重要的显然是“基础”。 道家一向说:“以武入道”。道家人物用武道的修炼,来完成入道,理解道,悟道的契机。基本上可以说:如果不懂“武”的真谛,不会把“道”修之于身,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体现出来,而自称是“道学高人”的“专家”,基本上你可以把他看做只是一个学术骗子,不是道家的“真行货”。这个标准,是老子定的,就做“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道”的修行水平,必须在人的身上体现出来才是真的,不是“说出来”的。佛家讥笑一些只会说,不会做的和尚叫做“口头禅”,“讲论僧”。道家这种人应该就是“口头道”了,所谓的“道貌岸然”,光说不做,专门唬人的。可目前这种人太多了,真懂得“道”的没几个。 当然,你也不能看一个人有武功,就以为他就是“道人”了。真正的“道人”---真懂得道的人,一定是文武兼备的。不是两者都懂一点而已,而是文武两者都很精通,基本上都可以达到普通人所不能及的境界。学文可写出漂亮的文章,学武也绝非一班庸碌练武之人能比,这才是真正的“道人”。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道家的学问,核心是“阴阳互动互恋互补”,文武就是一阴一阳。修文者必以武备,学武者必以文补。两者缺一不可。 孔子也深通此理,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史”的含义就是虚浮不实,华而不实之意。光会读书的话,基本上就是个呆子了,不可能当真正的“君子”。这是说要身体的“质”和“文”要协调发展,阴阳互补。可后世却把读书人书呆子的傻样叫做“文质彬彬”,早已失了本义。这种人只能说叫做“文史彬彬”,是个没用的呆子。 ······ 道家修炼的“以武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它有六个方面的用意。 第一层次的含义:人类精神体的提高,依赖于身体。如果身体不好,大脑就不会好。大脑不好,所谓的学问文化,都是虚的。就相当于要运行一个最先进的软件,自己的电脑硬件也一定要升级一样。而要练好身体,练武是最好的方法。比其他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更合适有效。 第二:身体不仅仅是肉体,而是精气神的合一,只有内家武术才是练气,炼神的最好手段。其他的运动大多数是练肌肉,对于“入道”没有太多帮助。 第三:道家的阴阳合一,是非常难以理解的概念,无法用语言来解释。而在道家武术当中,处处体现“阴阳合一”的道理。通过练武,悟出这个道理后,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并用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第四:道家的“无为”更是人们无法理解,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概念,更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但是,一旦体会到内家武术的“无招”的境界和厉害,而且能够用“无招胜有招”时,就可以进一步体会“无为无不为”的高级人生和社会道理。 第五:用武术的方式来体会和学习“道”的存在,是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其他方式见效很慢,而且还会导致不良的影响。用社会历练的方式,具体做事的方式,本来也可以“悟道”,可以“体道”的,但是收效极慢,而且很容易做不好就带来无法承担的后果。学武就不会这样,最多打趴下,但很容重新爬起来。而且可以反复体验。 第六:道就是真,道就是去掉虚妄不实的一切,去除多余的东西,去掉自以为是的东西。用武术的方式来“体道”,就是最玩不了假的。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功夫好不好,不用交手,只看一举手,一抬足,谁都骗不了。如果还想自己骗自己,硬是不服气,就找个人打一打,试一试,输了总没话可说吧?这对于“人”来说的,特别重要。 人是最喜欢自己骗自己的,特别是文人,总觉得自己最了不起,永远是“别人”不理解自己。因此玩文的人往往是最虚的,最不可靠的,最自我膨胀的。只有去练“武无第二”的武,这种人才能有一点自知之明。 所以,道家人士的修炼,武术是其中的基本功。练不好道家武术的人,基本上与真正的“道”无缘。----连这种最简单的修道入门功夫都学不会,还想体验更高深的“人生社会之道”?我看就难了。佛家其实也一样,叫做“以武入禅”。 所以,作为一个检验的标尺,学不会武功的人,就别学道家的学问了,显然是学不会的。还不如去学儒家的东西,当儒生去。但就别谈什么“修行大道”的理想了。不可能懂更深入的道家学问,就了解些基本原则就行了。 这种人如果想要显得智慧一些,想在实际生活中少吃一点亏,就需要学会一个基本的行事原则:相信道家的高深,相信老祖宗的教诲,但别去评判道家,别自以为是,对自家无法理解的道家学问指指画画,大放厥词。只需按照道家的基本原则去做,这就行了!” 拙方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谈教育者为何习武?
所以,我们通过习武,调整老师的能量场、精、气、神,及更智慧的看待问题的方式,孩子们如果能长期泡在这种环境中,有样学样,想不好都很难,正所谓“要成为什么人,就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虽然我们现在一周只有一次接触孩子的机会,但经过长时间的调整,确实有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更自信,更积极了!所以培养人的教育者尤...

你为什么要习武?你为什么要习武不分正邪?你为什么做事不分善恶、对...
“文武双全”是社会大众,对一个人素质最高的评价。文化素质,在当今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受到教育和培训。而武功技能就不一样了,许多人想练也不那么容 易。但也有很多人认为:热兵器取代了冷兵器以后,武功退出了战争糸列;中国传统上有:盛世兴文,乱世兴武。当今是太平盛世,法制健全。一个人...

少林寺武校浅谈习武对孩子们带来的好处有哪些
1、学习武术能够增强孩子的体质,这是建立健康基础的关键。通过武术训练,孩子们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种精神上的磨砺对于他们的整体成长至关重要。2、武术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学会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轻言放弃,这种精神将伴随他们一生。3...

人练武为什么?武的精髓是什么?
习武初则可以启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则杀贼平乱,保护乡里,大则安邦定国,造福千万黎民。这才是中国五千年来,所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终极目的。 现代社会里,其意义功能仍然是修炼身心最好的途径,能够使一个人化弱为强,只要是人,不管处身那个朝代,那种社会里,都是渴望需要的。武术前...

少林寺武校浅谈习武对孩子们带来的好处有哪些
1、学武术可以强健孩子体魄 好身体是一切行为的前提。孩子学习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增强意志力。不仅如此,反复练习成套的武术动作,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对孩子的文化学习很有帮助。文化学习为静,武术为动,只要合理分配、动静结合,在寻求身体强健的同时,不过度损耗...

谈谈你对武术育人价值的看法以及具体体现
通过“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习练者对技击之理不断求“真”;“未曾习武先修德”“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中国武术历来崇尚武德,正己修身、“爱人利物”,从而到达人格之美的升华境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武术文化的渗透,形成了武术教育德才兼备的生命观、伦理观和价值观,...

武术文化的传承
武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在学习武术文化的过程中,习武者可以充分感受到东方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念,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同时,武术文化中饱含强烈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使得武术文化的 教育 功能凸显,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一、武术文化传承的...

习武什么意思
习武的意思:练习武事;练习武艺。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是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基于武术具有一般体育运动项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早在1915年时,武术运动已被有识之士推入新兴的近代学堂、学校,并逐渐被视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时至今日,学校武术教育开展状况...

在大学开展武术教学的意义
习武者以自强不息精神为动力,以厚德载物为保障,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文明的习武群体日益表现出高雅的品质。通过中国武术进行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能力和质量,帮助帮助人们抵御和消除学习、工作、生活压力导致的焦虑,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是人类为了延续自己总结和积累的...

对武术育人价值的看法
对武术育人价值的看法如下: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习武实践和多年的科学研究,都表明武术由于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这多方面的良好影响。武术在长期发展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习武以德为先”,说明武术练习历来十分重视武德教育。尚武和崇德是练习武术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