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冯小刚的《1942》牛逼,还是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牛逼

看到有个人说:冯小刚和李安之间,差了最起码100多个陆川!大片齐发,事实就是这么尴尬。》》》》》》我很不服气,高手讲讲···

人人小站 【镜与世俗童话】的一篇文章:

今天去看了《1942》,我承认我看的很入神,但是却不能否认这部片子不怎么样。
我一直认为,如果从电影的艺术形式感来说,冯小刚还只是停留在电视剧创作的水平。《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皆是如此。同样都是灾难题材,同样都是电视剧的表演,电视剧的调度。相对于《唐山大地震》的过度煽情,《一九四二》还算是收了很多,冯小刚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谈到一场戏,徐帆饰演的角色在得知男人要把自己的孩子卖掉后,呼天抢地,这种表演被冯小刚拒绝,二人为此还发生争执,最后影片呈现出来的结果还是徐帆个人的表演方式。我支持冯小刚的处理。本该发生的事情自然地发生了,本该爆发的情绪被期待地爆发了,这不是高明的手法,电影需要一种非常规化表达,需要呈现出生活中的错位,让人看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经验之外的东西。王家卫在《一代宗师》中说的,功夫无非两笔,一横一竖。导演场面调度的功力也无外乎两个字——控制,李安之所以是大师,就是深谙控制的道理,很多人看完《少年pi》之后,最郁闷的是,为什么那只老虎不回头?如果回头,盯着观众,流露出被我们期待的情绪,岂不流俗了么?
  
  说冯小刚是电视剧导演,除了演员和情绪控制之外,还在于他的镜头一贯都是没有力量感,他吸引观众的是通俗的剧情,而这些,只要是会讲故事、能控制拍摄场面、运气好的人就可以完成。在没有力量感的镜头下,所有的灾难呈现出来的都是视觉上的产物,不会走心。冯小刚和张艺谋在拍电影时一定是两个套路:冯小刚考虑一场戏会先从故事性和人物角度出发,而张艺谋的出发点则是在保证视觉效果之后再讲故事。从电影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角度出发,无疑张艺谋更接近电影的本体,而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对视觉接受需要一定的修养,这就是为什么冯小刚比张艺谋的群众基础要牢靠的一个很大原因。
《1942》让我想起了姜文曾经评价冯小刚的那句话,“电影是一杯酒,你拍的片子只是一杯葡萄汁,确实很好喝,但它却永远不是酒……”。到现在,我深有同感,冯小刚还是不会拍电影。
在《英雄》中,残剑对飞雪说,秦王不能杀,理由是他统一六国便可让百姓免受战争之苦,舆论便说张艺谋为权利辩护,当《三枪》《山楂树》出来后,张艺谋不是被批为堕落就是小儿科……但是,张艺谋不能杀,因为他的功绩不仅在于电影艺术性的提升(我认为张艺谋电影的艺术形式感内地导演无人能及),而且在于示范作用,他用自己的一张名片不断触碰中国电影的边界,大片可否救市?本土喜剧是否可以如此疯狂?新晋演员可否造就票房?如果不可以,小辈们就别去尝试了。
所以,冯小刚,好好的拍你的喜剧,榨你的葡萄汁去吧……追问

单说冯小刚,那李安的片子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09
俩个电影要表达的东西完全不在一个精神层面上 1942就是个历史故事
第2个回答  2012-12-03
没什么可比性 片子类型都不一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