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梁之辩”庄子的诡辩问题出在哪?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又说:“你又不是我,但你却说你知道我不知道鱼儿快乐;所以我虽然不是鱼,但我却也可以知道鱼儿是不是快乐。”
庄子诡辩的问题出在哪?

我以为庄子从一开始就运用了诡辩的技巧。因为当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时,庄子回应:“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表面上庄子用的是归谬法反驳,其实不然。
因为“你不是鱼,因而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和“你不是我,因而你不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两句话中有本质的区别。前者的推论前提是:“一个人不可能知道(或者体会到)其他人(或者动物)的感情状态”,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人的情感状态,只能靠主体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向外界表达而被其他人所感知,这种表达与主体的情感状态(即表达的客体)是否相符,他人无从得知。因此,他人的快乐、痛苦、悲伤等情感无法用客观的定理和前提所推论出来。评价他人是否快乐,只能靠主观感受、猜测等非理性的方式去得到结论。这样得出来的结论都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而且就算是快乐,各人也有各人不同的感受,不可能每个人对快乐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所以说除非你有心灵感应,能感知他人内心,否则连鱼是不是快乐你都不能确定,更不用说体会到鱼的快乐了。
而对于庄子说的“你不是我,因而你不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就不一样的,“我知道(或不知道)鱼的快乐”不是一种感情状态,而是一种对事物的了解情况,是一种知识的拥有状态,即你是否知道(或了解)某一事实。这样看来,庄子的前提是:“一个人不可能知道他人的知识状态(即知道或不知道某一事物)”,那么这样看来,这是否正确呢?显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是否拥有某种知识,是可以通过外在的表现和客观的逻辑来推断出来的。比如要判断某人是否会解方程,只要让他去做一个方程题就可以了,能做出来即表明他会,做不出来表明他不会。(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事实上能不能解出方程有很多因素来决定的,但这个例子说明了对于一个人是否拥有某种知识,是可以通过外在的表现和客观的逻辑来推断出来的.如:"你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这一命题就可以从前提“一个人不可能知道其他人的感情状态"推导出来--如果这一前提是正确的话)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庄子表面在用归谬,其实暗地里扩大了前提中可变项的外延,用知识状态替换了情感状态,用“我的内心世界”替换了“鱼的快乐”,是典型的诡辩。而惠子因为一时没有洞悉个中机关,而只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庄子更接下来用了个不知所谓的强盗逻辑取得了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赛的最后胜利。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9-20
首先,辩论中惠子有一个基本前提: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识,人和鱼不是同类,人不能认识鱼的想法。
庄子首先说我知道鱼快乐,惠子基于开始的前提质疑庄子。但接下来,庄子又同意了惠子的前提来反驳惠子,即你我也是不同客体,你不知我是知道鱼快乐的。这里庄子明显诡辩了,把人鱼替换你我,貌似有理,其实都是基于同一个提前狡辩。接下来惠子仍然遵循自己的前提,对啊,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怎么知道鱼乐的,但这一点不影响我质疑你知道鱼是快乐的这一点,根据前提,我有理由质疑你。最后,庄子又来偷换概念了,庄子说,你说我怎么知道鱼快乐,其实就已经默认我是知道鱼是快乐的。我是从濠梁上知道的。这里,庄子的判断没有逻辑必然关系,惠子确实是在得知庄子知道鱼快乐这一前提下质疑庄子,但并不代表惠子认同庄子的观点。庄子用了个逻辑把戏,即表面的概念替换进行诡辩。其实惠子所真正知道的不是庄子确实知道鱼快乐这一判断,而是庄子自己认为鱼快乐这一事实。
第2个回答  2016-12-05
前面两个人罗里啰嗦,不知所云,就让老子给你说说,很简单,惠氏说,安知鱼之乐。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你怎么知道鱼很快乐?本身就有两个意思,其一:强烈的反问语气,表示老子根本就不相信你知道鱼的乐趣,其二特殊疑问句,表示十分好奇你是通过何种途径知到鱼的乐趣,庄子就是利用了这句话的歧义。而已,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第3个回答  2013-07-24
庄子以惠施错误(暂且认为是错的)的逻辑推断得出自己正确的推断,缺乏依据。

“濠梁之辩”庄子的诡辩问题出在哪?
这样看来,庄子的前提是:“一个人不可能知道他人的知识状态(即知道或不知道某一事物)”,那么这样看来,这是否正确呢?显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是否拥有某种知识,是可以通过外在的表现和客观的逻辑来推断出来的。比如要判断某人是否会解方程,只要让他去做一个方程题就可以了,能做出来即表明他会,...

如何评价庄子和惠施的濠梁之辩
在“濠梁之辩”中,话题的焦点是“异类能不能相比”与“异类能不能相知”的问题。庄子根据“鱼出游从容”断定是“鱼之乐”。惠施提出“子非鱼”之句的反驳,明确表示了“子”与“鱼”是异类,不存在“相比”、“相知”的问题。庄子“子非我”之句的再反驳就开始诡辩了,他把惠施说的异类不可以...

濠梁之辩 你是如何理解诡辩?
从一种意义上说,庄子有道理。因为在庄子说完最后一句话以后,惠子无言以对,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赢得了这场辩论的胜利。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庄子说的没道理。因为惠子说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安”指的是“怎么",意为“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而庄子说的“子曰‘汝安知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可以如何在逻辑上反驳惠子
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论者的思维截然不...

濠梁之辩体现庄子什么思想
体现庄子对于知识论的见解。在庄子的世界里,物我是浑然为一的,所以他才会知鱼之乐。但是也表现了庄子的诡辩风格,他犯驳惠子的时候,抓住了一个"安"字,就是说惠子已经认可他是有知鱼之处的。“濠梁之辩”记载于《庄子﹒秋水》篇中。讲述的是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名思想家庄子和惠子的一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论辩艺术的魅力表现在哪、里
2.庄子则紧扣无法分析的主观现象「能否感受到。。。(不)快乐」为反驳的重点。亦即,庄子提出能否感受到鱼的快乐,是无法被分析、被评论的。果然,惠子在两回合之後,就没有办法再提出新的论点了。总之,想透过客观地分析、评论任何的主观感受等,尚未曾见到成功的。(补注:若要判断鱼是否健康,当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谁是胜者
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的对话,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辩论艺术。惠子坚持逻辑与实证,而庄子则运用了艺术和移情的技巧。这种辩论方式不仅展示了两个人不同的哲学立场,也揭示了认知与感知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庄子看来,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和谐,这种和谐是无法用简单的逻辑来衡量的。庄子的辩论技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心论点
通过这可以看出,庄子注重自然,惠子注重人为 "请循其本"中"本"指的是汝安知鱼乐?,庄子用诡辩(也就是偷换概念) 是曲解词义法,来回转话题方法战胜惠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庄子·秋水》中的一篇。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论。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

庄子的 如果理解 濠梁之辩 ?
这个关系他需要把他揭示出来。回到濠梁之辩。当惠子这样质疑的时候,庄子应该对惠子就庄子表达的“鱼出游从容,是鱼乐”的称述的质疑加以澄清。即庄子凭什么说"是鱼乐也"?但是,庄子玩了一个技巧,把证明自己对"是鱼乐也"的判断偷换成了"子非我"的命题。这就是说,他以惠子的质疑方式回应惠子---你质疑我不...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如果庄子不讲故事而直接指责惠子他不是,有何不同...
子非鱼这个典故就是庄子一种机智的诡辩。庄子说,这鱼游得很快乐。惠子问他:你不是鱼,你怎么能知道它在快乐?然后庄子转移了对象,把人对鱼是否存在情感以及这个情感能否被人正确认识的问题转为了人与人之间的认识问题。他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惠施用逻辑推出:我不是你,所以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