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的各位,如何看待陈宫这个人

我看了N遍三国,觉得陈宫表面重忠义,其实颠倒黑白。首先,他做官时是为了忠义报国。董卓当道,曹操刺董失败落在他手里,他舍弃全家老小义无反顾和曹操遍寻救国之道,也是为了忠义。后来曹操因为多疑,杀害了叔父一家人,陈宫背曹而去,也是因他认为曹操此举不忠不义。可以说当时情况,天下各路诸侯,只有刘备是以扶汉救汉为志。如果陈宫真的如此忠义,他为何不投刘备,反而甘为一届匹夫吕布效劳?即使是为吕布效劳,刘备从来没有亏待过他们,甚至自始至终以礼相待,陈宫却献计让吕布抢了刘备的徐州,且之后屡次在吕布和刘备曹操之间设计。他也并非要自立为主,而是甘愿为一个有勇无谋的吕布效劳,此时此刻,他所作的一切根本不是为了救世救汉,甚至从他帮助吕布,到吕布大败被擒,陈宫所作的一切目的都不够明确,陈宫好歹也是一个谋士,在历史上也赫赫有名,难道他会天真的认为自己可以辅佐吕布称帝?既然不会,那么他为何一次一次背弃自己信奉的忠义,加害刘备,以怨报德,若是觉得吕布有勇无谋,好指挥,那他又为何不设计让吕布战死,自己称王。 有没有研究三国的大侠,来点评一下陈宫这个人。

陈宫的确是一位非常了不得的实力派谋臣。自从他辅佐吕布以后,就等于给这只猛虎插上了翅膀,让吕布有了一番作为。也正是从此时,吕布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历程:在陈宫良谋的作用下,吕布军事上连连得手,先夺兖州,再夺濮阳,从此声威大震,也名列诸侯的行列之中,甚至引起了曹操的恐慌。

196年初,曹操挥师急攻濮阳。这时候,陈宫的智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并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好在一向刚愎自用的吕布这时听从了陈宫的计谋——陈宫让吕布以濮阳城一田姓富户的名义诈降,骗取曹操入城,然后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一计谋非常厉害,曹操上当进城后,被吕布大军四处追杀。曹操的手臂被烧伤,头发被烧焦,还险些丢了性命。

但是好景不长,之后陈宫就随吕布一起走了“背”字。吕布为人反复无常,无纵横天下的抱负和识才用贤的头脑,这时陈宫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同时,吕布对陈宫的忠诚度也有了更多的怀疑。虽然陈宫屡次向吕布进献良策,但吕布却怀疑其用心不良。

196年6月,吕布手下大将郝萌反叛,吕布惊慌失措,却不知反者是谁,只顾带着老婆仓皇逃命,一直跑到他手下都督高顺的军营。高顺遂率军攻郝萌,郝萌的军队四散奔逃。后来,吕布问郝萌的手下将军曹性:“郝萌为何造反?”曹性回答说:“郝萌是接受了袁术的计谋才造反的。”吕布又问:“同谋者还有谁?”曹性答:“陈宫同谋。”陈宫当时就在旁边,面红耳赤。吕布就不再追问了。

陈宫是同谋者吗?其实根本不会。因为陈宫必须仰仗吕布的势力才能夺回兖州,把残余的兖州兵士带回老家。吕布没有深究此事,说明他在这件事上还是有一点儿头脑的,毕竟陈官是兖州残余势力的代表,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草率处理了陈宫,对吕布也没有什么好处。

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为了拉拢吕布对付袁绍和曹操,袁术派韩胤向吕布求亲。陈宫说这对袁术和吕布都是一件大事,于是吕布就答应了。但没过几天,吕布又不顾陈宫的反对,改变了主意,不但把已经走到半道的女儿追回来,还把袁术的使者韩胤押送到许昌曹操处,导致韩胤被曹操杀害。这使袁术怒不可遏,而曹操却坐收了渔翁之利。

随着吕布在战场上失利,徐州的大部分官吏和士族阶层纷纷倒向曹操阵营。但宁死不吃“回头草”的陈宫却一直忠心耿耿地追随着吕布。

198年10月,曹操兵指彭城(即徐州),吕布打算固守。陈宫献策说:“应该迎头攻击曹军,以逸击劳,必胜无疑。”这时候,虽然陈宫和吕布的关系随着徐州官吏和士族的反叛而有所改善,但吕布对陈宫还是有点不放心。吕布说:“不如等待他们来攻打,到时我们用泗水淹死他们。”结果吕布和陈宫等兵败彭城,仓皇逃往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

之后,曹操兵围下邳。当时吕布很恐惧,想投降。陈宫劝他说:“曹操从远方来,势必不能持续太久。将军你率步兵与骑兵到城外安营,我率领其他人守城。曹操如果率军攻打你,那么我就领兵从背后攻他;如果曹操攻城,那么将军就在城外实施救援。这样,不过半月,曹军粮食吃光了,我们再攻打,必定能破曹操的军马。”吕布欣然采纳陈宫的计谋,欲让陈宫与高顺共同守城,他自己则率骑兵断曹操粮道。但是,吕布的老婆却对他说:“陈宫与高顺素不相和,你一出城门,他二人必定不能同心守城,如有闪失,你往哪里跑呢?并且曹操往日对待陈宫如同儿子一样,他竟然能投奔我们。现在你没有曹操对他那么好,一旦有变,我就再不能服侍你啦!”于是吕布废而不用陈宫的计策,而派人向袁术求救。

听老婆的枕边风而不纳谋士的良策,无疑是对陈宫的一种侮辱,也注定了不久以后的白门楼兵败的结局。

在白门楼吕布被杀后,陈宫也被俘虏。当时,曹操仍想继续收留重用陈宫,就极力劝说他投降。百般劝说无效后,曹操就问陈宫:“公台(陈宫表字公台)啊,你平日自称才智有余,却为何有今天昵?”陈宫答道:“恨吕布不采纳我的计谋,否则你未必抓得住我呢!”曹操又问:“那么你家中老母怎么办呢?”陈宫说:“我知道,以孝道治理天下的人,不伤害别人的双亲,我老母的生死,决定于你,而不在我。”曹操再问:“那么你老婆孩子怎么办呢?”陈宫回答:“我听说施仁政于天下的人,不灭绝别人的后代,我妻子儿女的生死,也决定于你,而不在我。”言毕,陈宫从容赴死,在场的人都留下了眼泪。

因此有诗赞陈宫曰:“生克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我乱侃下
我比较欣赏陈宫这个人
才华我个人认为和诸葛亮有的一比
诸葛亮刚愎自用,给陈宫,也可以守的住巴蜀
不过,陈宫没有展现自我舞台的激活罢了
························
三国豪杰,比比皆是。
大家仔细阅读下就可以看出来陈宫的才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14
你说的是书还是电视剧书里面的陈宫,在我的印象里。是个聪明人。谋略也不错,很重义但是胆子很小,不够丈夫,就是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陈宫就是不够毒,不够狠

看过《三国》的各位,如何看待陈宫这个人
我看了N遍三国,觉得陈宫表面重忠义,其实颠倒黑白。首先,他做官时是为了忠义报国。董卓当道,曹操刺董失败落在他手里,他舍弃全家老小义无反顾和曹操遍寻救国之道,也是为了忠义。后来曹操因为多疑,杀害了叔父一家人,陈宫背曹而去,也是因他认为曹操此举不忠不义。可以说当时情况,天下各路诸侯,只有刘备是以...

三国演义陈宫人物分析
陈宫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位悲剧英雄,他智勇双全,忠诚正直,但命运多舛,最终因忠诚于自己的信仰而走向悲剧的结局。陈宫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他初次登场时,便以县令的身份捕获了正在逃亡的曹操,然而,在认识到曹操的雄才大略后,他毅然选择了弃官从曹,共同谋划天下大事。这一举...

《三国演义》之我眼里的陈宫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此书中的军师远不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可谓是谋士众多,各其所主。 比如说程昱、荀彧、郭嘉、许攸、陈宫等。我想研究的便是陈宫这一人物形象。从整部小说来看,对他的叙述部分算是比较少的了,但这完全不会影响其忠义仁的智者形象的成功塑造。陈宫一人只存在于小说的前二十回,死于第十...

如何评价三国时陈宫这个人?
上述讲解都是笔者看过三国志后对陈宫的一个综合评价,毕竟三国志记载了陈宫是发动政变要摧毁曹操在兖州的控制权,而并不是演义中写到的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后才离开的曹操,所以笔者对于陈宫的为人评价不是很好,庸碌之辈罢了。

解读三国演义谋士---陈宫
陈宫对曹操的志向和能力可以说是五体投地、深信不疑。在陈宫看来,曹操势必成为一名明主,应该说,陈宫看人是很敏锐的,对天下大势走向是明朗的,放走曹操的行为也是明智的。“弃此县令,随公去图大事”说明陈宫是个“明白人”。有人说,陈宫私放曹操,是为“义”。孤立的看行为本身,确实是一种义。但联系起来看,陈宫...

如何评价三国演义里的陈宫呢?
陈宫是个非常矛盾的人。三国演义中的陈宫,与史实有一些出入,依题主要求,只说演义中人和事。小说中的陈宫,为烘托曹操吕布二人而存在,以陈宫的义、忠映衬曹操的奸诈,以陈宫之多智烘托吕布的无谋,是忠义双全、足智多谋的悲剧人物。(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那时有“雄”而未“奸”的曹操,舍身献刀...

如何评价三国演义里的陈宫呢?
在《三国演义》里陈宫是在第四回出现的,陈宫生性耿直,忠义有节操,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个人。当看到曹操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时,便毅然弃官而追随曹操,对县令一职无丝毫留恋,不在乎名利,不当国家公务员,陈宫的气度可见一斑。然后表示要和三国第一男猪脚同甘苦,共进退,一起携手走天涯。老曹正...

大家来评价下陈宫这个人
三国中英雄人物辈出,纵观《三国演义》中的历史,陈宫出场次数并不多,辨其才能:并非能武之人;作为谋士,他的本事肯定又不若诸葛那么神;就连性格也非三国中非常典型的人物。然而人物分析会想写他,只因他辅佐吕布到了最后……初识陈宫是因其捉曹操又放曹操一事,看此事件就觉得陈宫是一个忠义之人...

《三国演义》:如何评价陈宫?
古人有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 陈宫被曹操杀时,也证明了他和曹操的政治思想不同,他注定不会跟随曹操,即使跟随,由于政治上的方针不一样,也不会被重用的。 《三国演义》上一首诗,就可以看出对陈宫的评价: 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 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 辅主真堪敬...

评价三国谋士陈宫。
在三国历史上,虽然声名不及周瑜、诸葛亮响亮,但是,陈宫的谋略并不在二人之下。作为一个谋士,他尽到了为主公效力的职责。他对曹操的奸诈的蔑视,更是凸显出自己光明磊落的人格,既忠于一主,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世人所称道,《三国演义》对陈宫有很高评价: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