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是自己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8

感受是自己的

  感受是自己的,在生活中,每一天我们都在感受着自己的感受,只是我们没有去留意,我们做很多的事情都会考虑自己的感受,这也是我们生存的法则,以下感受是自己的。

  感受是自己的1

  一个人,心越静,身体越柔软,能够感知和捕捉到的东西就越多。而当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真实状态,也能够感知到外界人事物的状态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以最适宜的方式作出反应,从而生活。

  

   1、 健康就是“平常”,“中和”

  整个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交响乐,跟天地这个大的交响乐一起走,走得平常中和,这是健康的标准。生病了,其实就是给老天踢出去了。

  所以,病在古代叫做“失常”,病因叫“失节”,或者“失势”。

  那什么叫健康呢? 健康就是“常”。

  健康不是说你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什么的,不是这些东西,也不是肌力多少,心跳多少……

  “常”是什么东西?与自己、与社会、与这个大千世界处在相对和谐的关系中,能跟着自然的节奏玩,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天气热,别人都出汗,你也能出出汗;别人走两个小时不累,你也能走得动。但如果别人都怕冷,你还觉得热;别人都困了,你半夜三点还睡不着觉,其实已经开始跟不上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健康的,这已经病得不轻了。

  中医眼中的病有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神”病。神散,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一种。请搜公号经络疏通关注,百万大号疾病搜索

  敏感,容易被外界引动,动心、动情、动欲,自控力差,这是第二种。

  平常生活中,睡不好,易惊醒,怕吵,怕黑,怕鬼,这是神弱。

  神病严重了,形神分离,心口不一,表里冲突,你跟自己不在一起了,言不由衷,甚至喜怒哀乐发不出来,或者发之太过。

  比如说,现在很多综艺节目都属于“太过”,目的就是渲染、挑动情感爆发,制造痴迷粉丝,容易乱神。

  还有“不及”。你该高兴的时候却要压抑一下,习惯了,就真的高兴不起来了。

  太过,不及,都是失常。

  “当其时而无其气”,也是失常。该高兴的时候突然哭了。原本是伤心的,却强迫自己坚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这是反常。

  什么是健康?健康就是“平常”,还有“中和”。

  所以,学了中医就知道,“祝您天天平常”是最大的祝福。

  以前老师教给我一个看病的诀窍:一个病,西医不知道是什么,中医也看不出是什么原因,你也不知道怎么治的时候,怎么办?调常。

  每次病人来复诊的时候,要问他的生活状态,吃喝拉撒睡,这才是中医看病的基本指标。吃得好吗?睡得好吗?动得好吗?拉得好吗?出汗正常吗?尤其是慢性病,把他的这些基础指标调到正常了,就意味着生机恢复,气机趋常,这个时候,人体本来的生命力,就能把这个病给化解掉。任何病都是这样。

  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有病就要根治,不停地治,一直治下去。因此,病人甚至整个家庭会忘记正常的生活,没有运动,没有生活,没有娱乐,没有恋爱,什么都没有,只剩下紧张、焦虑地跟病魔做斗争。

  这是什么?失常。你的秋千正在被人为扰乱,甚至停摆!这种情况,即使你有资源,能找到全世界最好的医生,也是没用的。一个人要康复,必须进入真实有序的正常生活中,与万物共沉浮、互交感的状态里,才能把病慢慢化掉。 请搜公号经络疏通关注,百万大号疾病搜索

  所以关于养生和调理,真正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去找让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状态。健康人也是这样,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与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这个就是养生。佛法里叫“正行”“正业”。

   2、 一切病先是神病

  中医认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后是气病,再到血病,最后才到什么呢?形病。疾病先从生命无形的部分,即从精神、信息的层面开始出问题;第二个阶段,到气的部分,能量格局和运行规律发生紊乱;第三个阶段,到有形的疾病层面。

  很多人的病,其源头是某种很大的烦恼,很大的怨恨,或者很多他们无法解决的困惑,很多时候,病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去面对、澄清、解决。

  为什么儒、释、道这么重视“惭愧”、“反省”、“忏悔”,先得觉察到自己错了,才有“知非即离”的可能。心念一转,神气也就转了,生命列车的方向也转了。

  当一个人的身体有大病的时候,已经是生命列车的方向错了很久了。但有一点一定要记得,信念随时有机会转回,信念一转,神气随时有机会修正。

  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内心状态、身心感受无知无觉,却指望通过吃一把绿豆、几根草药就能改变很多。这个对简单轻灵的小鸡、小鸟还行,我们这么大、身心这么复杂的人,要靠它来改变,不那么容易。除非你是非常干净的肉体、非常清净的心灵,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否则,一把绿豆是调不动你的,一包汤药也不太容易做到。

  《黄帝内经》里有一段对话。“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黄帝问岐伯,当一个人形体破败了,气血也耗干了,治疗就很难见效,这是为什么啊?

  “岐伯曰:神不使也。”病人的神气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医生也没有办法调动了。

  黄帝接着问,什么是神不使呢?岐伯回答:“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这段话大家慢慢玩味,为什么现在病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好治,可以从这里找原因。

  一切的`源头,在于无形的思想、精神,然后才有了能量,然后才化生为物质。所有的病,或者说这个世界的开始,都是这么来的。

   3、 真正的养生,是去感受自己

  当一个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时候,是从他的内心出发,原点是自己,没有错位。

  现代人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去求一个东西、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总是有很多远大的发展计划,一直思考,想得很遥远。或者关注一个明星,念念不忘。不停地看这个看那个,或者不停地讲话,不停地做事。

  我们以外物为原点,那就会失去对当下的自己和周围的感受。这个状态在中医叫什么呢?是“形神分离”。

  打坐安静的状态是什么呢?是《黄帝内经》说的“形与神俱”,或者“身心合一”。

  现在讲营养,要吃得好,早上一个蛋,晚上一顿肉,这样对不对呢?

  小时候我们都烧过炉子,炉火的大小决定了你应该往里面加多大的柴火,道理很简单吧?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吃的问题上就不明白这些道理呢?你的炉火明明很小很弱了,已经没有什么消化力了,烟道也都堵住了,大便不通,汗也不出,也没运动,你还吃牛排,还喝牛奶,只会增加肥料和堵塞,把炉火压灭。

  这些道理不需要通过学习医学知识就能明白,都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识,要在生活当中去体会。体会吃什么东西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有知有觉地去生活,吃了某个东西你感到不舒服,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发现,也是有知有觉的开始。合适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去外面寻找一个外在的统一标准。

  所以,在生活中要养成用心的习惯。去感受自己、观察自己,然后至少知道:

  吃了什么东西舒服,什么东西不舒服;

  跟谁在一起舒服,跟谁在一起不舒服;

  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会比较安心,或者反之,会睡不着、纠结和难过。

  生活中时时刻刻留意观察自己,就可以时时刻刻调整自己,这是真正的养生。

   4、 调柔身心

  《黄帝内经》对养生和养神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恬淡虚无”,接近道家、佛家成就者的状态。

  “恬”是安静、安然的意思,带着放松的、微微的甜美。而电视剧里常见的大喜大悲是相对偏执、失中、失守的状态,不是一个平常的中和状态。

  这个“恬”如果换成“甜”,即“甘”的意思,中药有一个原则叫做“甘以缓之”,意思是所有的药,只要是甜的,比如甘草,就能让人的精神、身体的运转,包括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及态度柔和、缓和起来。

  现在很多病,源自缺乏“缓”,比如神经衰弱、焦虑症、躁郁综合征等,都是这个时代常见的,其实是大家陷入了一种太快、太急了的精神心理生活状态。

  太急了,神就飘在外面,气机也浮动不定,既紧且乱,生理功能也就跟着失调了。

  “淡”是什么意思呢?“不那么在意,无可无不可,都可以。”于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间,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而不是有所期待,执着于目标,也没有想要控制局面。

  所求所想的少一点,有为的习性轻一点。佛法常说“自净其意”,儒家讲“思无邪”,道家说“为道日损”,都在讲要简单一些,朴素一些。

  对身体差的人,我有个建议,不要学得太多太杂。现在不少人身心疲惫,但学习热情很高,什么中医、国学、身心灵样样都不放过。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是意,意最好不要动得太多。当身体弱的时候,神气是不容易收住的。

  从中医养生,从道家、佛家来说,修心都是第一位的,因为那个时候你的身体像电子天平一样敏感,一个想法涌动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南怀瑾老师的书里常常提到,打坐坐到比较细微的时候,你的一个念头,身体都会有变化,都会有感觉,那个时候自然就不敢乱动念了。乱想乱看就会不舒服。

   5、 精微感知力-虚己的功夫

  人类的认知有两套模式,一是元神,另一个是识神(现代会用心或脑来指代)。识神是逻辑思维、经验判断,偏于社会化,是由长期的后天教育、环境暗示、媒体引导,从外部世界加载而入,为“我”所用的认知模式。

  前者是本能和直觉。中国文化里常常提到的“心法”“悟性”,比如书画、古琴、中医、武术的高阶,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物我一体”,都是在直觉和本能的层面讲的。

  《易经》里有一句话:“《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中国古代的圣贤认为,对于天地万物、宇宙人生的真正认识,非思维所得,非有为可近,乃是当心灵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与天地宇宙相交感的时候,自然而通达一切。

  通过传统的训练方法,静坐、站桩、太极……让我们慢慢学会不再过度依赖于五官和逻辑思维,用心直接就能体会当下的真实。

  我记得大学碰到某些课实在没意思,又不能离开,就坐在那里玩:放松下来,把手指轻轻放在足三里,放几十分钟,看看会发生什么,这就是玩的心态。

  “玩”,是传统文化里很重要的一个字,不少东西是在放松的状态里无意中体会到的,太用力思考,太有目标,往往会错过。

  手指放在那里,刚开始没感觉,穴位下面凹凹瘪瘪的,这就是“虚”;放一会之后,就开始“突、突、突”地跳,“经气已至”,气血开始感应了;过一会儿它自己就会慢慢地开始起伏、开阖。

  它会不断蓄势,有时候,会觉得下面有力在向上顶,而到一定时候它会沿着胃经,顺着小腿接通下去,通到脚脖子那儿,下不去了,为什么呢?那里是关节,这些地方不是太容易流通,而且容易存邪气,所以要打通关节。

  再放一会儿,它继续蓄势,“嘭”,通到脚底了。原来身体里的寒气啊,热气啊,“呼、呼、呼”地出来了。

  等你的感知力越来越细微后,直接能够知道。

  我在大学毕业之后,每个周末就帮妈妈做艾灸,当时还帮一个老师灸。有一天晚上,印象很深,在他后背艾灸膀胱经穴位,做到某个点,感觉穴位里就像有喷泉一样往上涌,像是把悬空的艾条顶起来的感觉。

  这种感觉,说明是实,“实则开”。人体内部有多余的能量,自然会向外扩散。虚是什么感觉?艾灸悬在穴位上有被吸进去的感觉。

  后来,我发现如果自己足够放松,拿着艾条的手会自己动,病人后背的气场会在艾灸过程中变化,把你的手,其实是艾条引导到身体需要的地方。

  这个状态常常发生在双方都很放松,艾灸师“虚己忘我”的状态。如果艾灸师心不定,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目的性太强,虽然专注,但执着、用力,就感受不到这些了。

  针也是这样,学针灸,可以常常空出一个小时,待在房间里给自己扎一针。扎上之后,静心体会一下是什么感觉?以前说的像扔一块石头在池塘里,一层层的涟漪散播出去,自己身体哪里堵塞、哪里通利就慢慢知道了。

  当你虚静放松,没有那么多念头、思想、情感、欲望、计划和各种烦心事涌动围绕时,自己的心就像一面相对干净的镜子。

  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在那里,等着你来发现。你每天面对这个世界,每天都体会到一点新的,体会到像童话里的那些画面:哎,太阳爷爷今天是很开心的,花儿向我微笑,有只蜜蜂飞过,好像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

  静心体会自身己心,感受天地四季变化,花鸟鱼虫浮沉,意气神体互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答案在这里。

  心之所向,即为梦想。

  思维改变命运,智慧点亮人生!

  成功就两个字:行动!

  感受是自己的2

   别人的感受重要,还是自己的感受重要?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自己的感受重要。然而,之所以提问者还有困惑,可能是源于一些教导: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要做个好人。

  顾及别人的感受,与顾及自己的感受,看似矛盾,实则是一回事。但执行的顺序不同,就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如果你先顾及自己的感受,最后你会达到顾及到别人的感受,你会处于平衡;如果你先顾及别人的感受,最后你就会发现你既顾不了别人的感受,更顾不了自己的感受,你会处于失衡。

   原因很简单。

  首先,当你注重自己的感受时,你会依据自己的感受,为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

  比如,饿了,你会找些吃的,你不会说,因为别人不饿,你就不吃;你害怕了,你会躲避,你不会因为别人不怕,自己就不躲。基本上,感受是你的一种直觉反应,对你自己有利,是你作为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一种内在特质,也是真正的你的一种表达。依据自己的感受生活,你的生活会简单而有效。

  同时,当你注重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的感受,并且尊重自己的感受后,你会更加理解别人的感受,你会接受对方感受与你不同的这一特点。

  你会更容易允许别人注重他们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要别人来关注你的感受。当别人感受不好时,你也会根据你曾经的体验,来选择适当的安慰他的方法,但这时的你,仍然是基于自己有一个好的感受才这样做。

  你不会是因为他感受不好,导致你的感受不好而开导他。你是因为无论你感受如何,我感受很好,我想要你也同我一样有一个好的感受而开导他。你会看到,同样是开导,因为出发点不同,效果会完全不同。

  当然,有时根据你自己的感受,你也会看到对方不想要人开导,那你也要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离开,让对方独处。你不会有负面的看法,认为讨厌你,你只是根据你的感受知道他想要独自呆一会儿。

  第三,当你注重自己的感受时,你不再想要其他人来照顾你的感受,你会自己维护好自己的感受。

  这就避免了我们生活中形成的一些怪圈:我顾及了你的感受,所以你也要顾及我的感受,如果你不顾及我的感受,那就是你不对。

  这样,每个人为各自的感受负起责任,生活中就不需要有那么多的纷争了。如果你不喜欢,你不需要指责,你只需要离开,同时你也不抱怨留下的人。这就像车来车往,有时相会,有时分开,然而不需要碰撞。这样会形成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然,涉及到别人的时候,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妥善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而往往已顾及到自己感受的人,更有能力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

  并且,感受与情绪也是不同的,感受是内部化的,情绪是外部化的,与他人相关的,顾及自己的感受,不是要将情绪扔到别人身上,这是切记的,否则别人也会将他们的情绪扔到你身上。情绪也是属于自己的,也应保留在自己这边,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化解。必要时,还是请专业老师指点一下为好。

  感受是自己的3

   如何照顾别人感受

  刘墉在《萤窗小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得意人前勿谈失意事,免得毫无反应;失意人前勿谈得意事,免得予人伤害。”就是说与人交谈要照顾对方的感受,不能信口开河、天马行空。否则,不仅达不到说话的目的,反而会激起听话者的反感。

  有一个人请客,但过了约定时间很久,还有很多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着急,“为什么该来的客人还不来,真是的!”一些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客人没来,那我就是不该来的4?于是悄悄地走了。主人看到又走了好几个客人,越来越着急,连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又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如果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就是该走的哄!于是又走了几个。最后剩下了一个客人。主人的妻子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说:“不是呀,我并没有叫他们走啊!”最后一个客人听了,便想:既然没有叫他们走,那就是我该走了。于是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照顾对方的感受,胡乱说话会让别人听了不舒服的。

  即使是亲密无间的朋友,说话也不能口无遮拦,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有些人之所以说话惹人恼,都是因为说话时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不将别人放在心上。

  当你看到一位身材肥胖的女同事,大声地询问她:“哟,你又长胖啦?你老公都弄什么给你吃,把你喂得这么肥啊?”我相信,你的女同事心里一定对你很不爽,说不定会立刻和你翻脸哩。

  一位刚刚失去亲人的朋友正处于悲痛之中,如果你冒失地说:“最近过得如何,开心吗?听说电影院上映了一部喜剧大片,要不要哪天咱们一起去看看。”想一想,此话一出,你的朋友会对你有什么感觉?

  新娘子在婚礼上穿了一件不太合适的衣服,聪明的人是不会去批评新娘的。如果你不注意场合,和周围的人议论新娘子的衣服:“哎呀,她这身礼服剪裁真不错,可就是颜色看着很不合适……”你的话不仅会让当事人对你不爽,甚至就连旁边的客人也会觉得你这个人不解风情,大煞风景。

  所以,在与人沟通交流时,我们要善用同理心,要照顾对方的感受,在必要的时候,及时打住不该说的话。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照顾他人的感受,从而达到互动的目的呢?

   1、说话要照顾对方的时间

  你有时间天南海北侃大山,可是,对方不一定有时间听。你的嘴巴有表达的冲动,可是,也要看对方的耳朵有没有倾听的冲动。与人交谈,一定要照顾对方的感受,还要照顾对方的时间,看对方是闲暇还是忙碌。如果对方很忙,时间很紧张,那么,你就闲话少说直奔主题,说话做到简明扼要。你若不知趣,没眼色,自顾自地海阔天空,根本不管对方是不是已经在频频看表了,你仍旧意犹未尽,那就让人讨厌了。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在一些需要发表看法和见解的场合,你却惜字如金,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或者,草草讲几句敷衍了事,也难免让人觉得扫兴,索然无趣。总之,是说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还是说得丰富完善、论据充分,要取决于听话人的感受和时间度。

   2、说话要照顾对方的时机

  一位老板正在和客户谈生意。就在谈得差不多的时候,这位老板的朋友来了,并且毫不见外、声情并茂地开始讲自己刚才在大街上看到的热闹事。老板使劲儿给他使眼色,要他不要继续说下去了,可是,他仍然滔滔不绝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客户有些不耐烦了,对老板说:“你先跟朋友聊,咱们改天再谈合同的事儿吧。”说完就走了。老板的生意就这样被朋友搅黄了。

  虽然每个人都有情不自禁地想表达自己的愿望,但如果不照顾对方的感受,不分场合与时机,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3、即使是正确的话,也不要过度重复

  如果是一个怨天尤人的人,他每天对别人重复着同样的话,那就是抱怨;如果是一个喋喋不休的家长,他每天对孩子重复着同样的话,那就是唠叨;如果是一个爱教训人的领导,他每天对下属重复着同样的话,那就是说教……不管是什么人,每天重复同样的话,即使是正确的,即使是真理,听话者也不会同情和接受,而只会无比厌烦。因为他们没有照顾对方的感受,把对方的耳朵当成垃圾桶,给对方倾倒着没有价值的废话。

   4、弦外之音更能让人接受

  一个小职员到上司家里请求上司帮忙办事。上司的太太很热情地招待了他,给他端茶倒水,让小职员感到很亲切,竟然在上司家里滔滔不绝地和上司聊起来。这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上司的孩子要早点睡觉,第二天还要上学,上司的太太也已经很疲倦了。但是,小职员毫无眼色,仍旧热情洋溢地说个不停。

  如果这时候直接下逐客令显然是不合适的,那么,怎样才能既照顾对方的感受,又能达到说话的目的呢?上司的太太是这么做的:上司的太太到厨房去收拾了一下果盘餐具,然后回到客厅对先生说:“人家这么晚来找你办事,你赶快给人家想出解决办法,别让人家一直等着,这天都不早了。”然后,她对小职员说:“要不你再喝一杯茶吧,别着急啊。”这个小职员听了上司太太的话,当然懂得话里的玄机,马上起身告辞了。

   5、把“但是”变成“而且”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批评或指责别人的时候,先赞美对方一番,然后来一个转折“但是”,再开始批评指责,别人会比较能接受“但是”后面真正的语义。比如,很多家长都喜欢这样批评孩子,以为这样说会比较高明:“孩子,你最近的学习成绩进步了不少,我们都为你感到高兴。但是,如果你学英语能够再努力一些的话,就更好了。”孩子在听到前半句的时候一定会感到很开心,而听到“但是”之后,他可能会立刻怀疑家长表扬的可信度。他很可能会认为,之前的赞扬只是为了后面的批评。

  其实,如果我们想照顾到对方的感受,让对方真心地接受,我们只要改变两个字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只要用“而且”换掉“但是”就行了:“孩子,你最近的学习成绩进步了不少,我们都为你感到高兴。而且,只要你再努力一点学英语的话,你的总成绩一定会更高的。”这样说,孩子就会满心欢喜地接受表扬了,因为后面没有批评等着自己。

感受是自己的
感受是自己的,在生活中,每一天我们都在感受着自己的感受,只是我们没有去留意,我们做很多的事情都会考虑自己的感受,这也是我们生存的法则,以下感受是自己的。 感受是自己的1 一个人,心越静,身体越柔软,能够感知和捕捉到的东西就越多。而当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真实状态,也能够感知到外界人事物的状态的时候,我们就...

生活是自己的感受不是别人的看法什么意思
生活是自己的感受不是别人的看法意思是生活是属于自己的,自己生活要自己决定的,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生活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自己是意思是本人;自身。感受是体会。别人是除本人以外的人。看法主要指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的想法意见。生活是自己的感受不是别人的看法意思是生活是属于自己的...

自己的心情只能自己感受
有的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他感受的就会不同,生活这种事情还是得自己去体验,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别人没法替你过你想要的人生。 生而为人,很多事情得靠自己,自己去经历,去感受,这种才是最实际的。一切依附别人,或者听从别人的建议是活不出自己。 很多时候,无论你喜不喜欢,接不接受,你都得承认生活得你自...

自己的感受永远都要放在第一位。
自己的感受最重要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来体验生活的,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而是为了活出自己的人生,取悦自己才是头等大事,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对方如何看待你那是他的课题。 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吃想吃的东西,见想见的人,做任何想做的事,想要别人爱你,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自爱,不要想着在所有人...

每个人的心酸只有自己体会
15、想要别人照顾你的感受,就别万事都迁就别人的感受,守得住自己的底线,才能换得来别人的尊重。 每个人的心酸只有自己体会2 1、不指望任何人心疼我,这段最难熬的日子还得自己走,委屈和心酸也只有自己知道,你所有的情绪,在别人眼里都只是轻描淡写,没人懂! 2、没有一个创业是一帆风顺的,创业一路走来心酸只有自...

幸福是靠自己内心来感受的
幸福的唯美句子 幸福是用心来感受的 1、幸福是没有框架的,也没有确切的定义,它在每一个人的眼里都有不同的定义。只有珍惜了眼前的幸福,才能期待明天的幸福,那才是现实的警语。 2、有时的一声问候,我感到了幸福;有时的一个拥抱,我感到了幸福;有时的一个轻吻,同样让我感到了幸福。幸福无处不在,有了当初的山...

人为什么只能感觉到自己
人的主观意识就是只能感觉到自己的,还能能看到、听到、触摸到周围环境。人的客观意识是可以感知别人,感知周围环境的。 主观意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主观意识存储处理的信息都是载体信息。客观意识是一种无形态物质自由自在的能量,是生命的灵魂,存储处理的都是本体信息。一个人的客观意识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可以和其他...

厉害的人掌握了顶尖模式:跟着感觉走
一、承认自己感受,允许自己有各种各样的体验。 其实生命的成长是一个扩容的过程,生命的扩容就是来自我们允许自己充分体验,跟着感觉走,往往是我们生命扩容的重要表现。感觉往往是和我们内心连接在一起的,如果你愿意跟着你的感觉走,你可以从现在就开始写下自己的目标,当你愿意去尝试的时候,你的内在生命空间就会瞬间被...

感受的根源是什么
1.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2.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3. 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4.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第二种是指责对方。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

自我感动什么意思
自我感动,是指一个人在面对某些特殊时刻、情境或者遭遇时,自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通常伴随着强烈的内心感动,甚至会引起自我情感的激动和流泪。自我感动是一种很个人化的体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表现。但它又是一个普世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自己感动自己...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