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话”成《闯关东》中经典语言有哪些?

如题所述

字体加粗部分为具体黑话,特强调。其他是整句话及其解释。

比如,“白酒就大葱,一盅顶两盅。”这句被奉为经典台词的歇后语就道出东北和山东两地人的两大饮食特点,

文儿他娘总叫传武“活兽”,就是形容人很“野”、很“倔”、很“拧”,带有“反叛”的意思。还有“孬货”,就是形容人不好,没出息。“虱子不能顶起被单来,蚂蚱也不能穿着我的鞋跑。”(朱开山语)

还有一些土匪的“黑话”。张垛爷说:“我是里口来的(这个地盘的)。老大,看您可不像是这梗子(山头)的。”那人“呸”了一口说:“我浪飞(没入绺子)。”张垛爷说:“爷,给个话。”那人说:“我满转(什么都干),插旗(寻找目标)呢,口渴(没钱),只好别梁子(打劫)。”张垛爷说:“兰头不海(钱不多),我还有活窖(很硬的关系)。”那人站起上下打量张垛爷,一拍腰。张垛爷左手四指,右手三指交叉一揖。

 那文说:“我看你是星(冒牌)!”张垛爷说:“楼子(太阳)在上,倒阳切裂(东南西北)任你打听。”那文问:“里码(同道人)?”张垛爷说:“空子(外人)哪敢起垛。”那文说:“山不转水转,报个蔓(姓)吧。”张垛爷说:“跟头(张)。”张垛爷掏出一摞银元,放到那顶狗皮帽子里,说:“请林子后面的几位兄弟搬姜子(喝酒),山串(喝醉)。”

拓展资料

民俗学者曹保明先生著有《土匪》一书。该书根据伪满康德2年1月《临江县志》,对土匪黑话进行了编篡整理,比较全面,现转录如下,供大家把玩、参考。

据《临江县志》载:

碰码——见面。

碰——有交情。

顶——无交情。

滑——走。

蹻——行路。

水——官兵。

项——钱财。

板山——饮酒。

山串——饮醉。

押白——休息。

活窖——有认识人可以里外勾结。

顶天——帽子。

拉线、线头子——侦探。

嘈腹肯腹——吃饭。

开克——打仗。

踢筋——打伤了。

狗子——巡警。

皮子——狗。

风子——马。

水柜——看人票。

跳子——兵。

飞子柴火——子弹。

别梁子——劫路。

放亮子——放火。

压水——设卡。

漂洋子——水饺。

翻张子——饼。

珍珠闪——粳米饭。

马牙敢——玉米饭。

肯海草——吸食鸦片。

东北当年的土匪黑话有多少? 搜狐历史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3

《闯关东》

1、“东北黑话”

(1)文儿他娘总叫传武“活兽”,就是形容人很“野”、很“倔”、很“拧”,带有“反叛”的意思。“孬货”,就是形容人不好,没出息。“虱子不能顶起被单来,蚂蚱也不能穿着我的鞋跑。”

(2)张垛爷说:“我是里口来的(这个地盘的)。老大,看您可不像是这梗子(山头)的。”那人“呸”了一口说:“我浪飞(没入绺子)。”张垛爷说:“爷,给个话。”那人说:“我满转(什么都干),插旗(寻找目标)呢,口渴(没钱),只好别梁子(打劫)。”张垛爷说:“兰头不海(钱不多),我还有活窖(很硬的关系)。”那人站起上下打量张垛爷,一拍腰。张垛爷左手四指,右手三指交叉一揖。

(3)那文说:“我看你是星(冒牌)!”张垛爷说:“楼子(太阳)在上,倒阳切裂(东南西北)任你打听。”那文问:“里码(同道人)?”张垛爷说:“空子(外人)哪敢起垛。”那文说:“山不转水转,报个蔓(姓)吧。”张垛爷说:“跟头(张)。”张垛爷掏出一摞银元,放到那顶狗皮帽子里,说:“请林子后面的几位兄弟搬姜子(喝酒),山串(喝醉)。”

2、经典台词

(1)朱开山

咱中国人得活着,得好好地活着。

咱们老朱家不会亡,咱们中国也不会亡! 

孩他娘,孩子们,我们这也算是背景离乡了...来,咱们磕个头吧,别忘记这是生你们养你们的地方...

“咱老朱家的名声全让传武当成揩腚纸扔到茅坑里去了,咱得把它捡回来,洗净了,晾干了,晒它几个伏天的太阳,让老冬的冰雪冻几个来回,你再拿回来闻闻,说不定还有臭味儿呢!”

“千万别跟生人下棋,坐到棋盘前的人,手里都有十六个子,你知道他是哪路高人?谁也别把谁看成烂地瓜,任你踩,任你踹。他剩一个卒子,就兴把你拱死了!这就叫真人不露面,露面不真人!

“你本事怪大呀,长翅膀飞出来的啊?”

“把良心放正”

(2)传文他娘

“兴许啊,娘是不如你那个,那些日本朋友懂的天下事懂得那么多。 但是将来走到最后,要是证实了你今天走的道是对的,娘替你高兴。要是证实了你今天走的道是错的,娘不记恨你,娘也不嫌弃你。全当娘没有看护好你,让你大黑天的在风雪里走丢了。

“这块荒料,不知一翅子扎哪儿去了,荒料就是荒料,就可以扎个篱笆墙。”

(3)那文:

对不起我忘了告诉各位了,本人出身格格,刚过百岁的时候,老王爷就抱着我在牌桌上玩牌,三岁的时候老王爷就让我摸牌,四岁的时候老家院教我牌路,五岁的时候我就会打二十九路,两个色子比自己的儿子还听话,一副牌我上手摸三把就知道它是什么,光抓牌我就学了三年,我要么鸡它不敢给我来二饼,要东风它不敢给我来红中,牌掉地上我不用看就知道它是反正,看一下你们一个个的眼神,我就知道你们想胡什么,跟你们玩,对不住了韩大叔~

有人帮着扶你,是你的造化;没人帮着扶你,你也别怨人家,人家也不欠你的。

3、歇后语

“白酒就大葱,一盅顶两盅。”“山东人喜欢吃葱,现在他们的煎饼卷大葱也很有名,而东北人喜欢喝白酒,就是为了御寒,特别喜欢喝度数高的,够劲儿的,喝酒有时不要什么小菜,白酒就大葱,一盅顶两盅。”

4、民间说法

“东北三大怪”就是“窗户纸糊在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姑娘叼着大烟袋”。

“窗户纸糊在外”,是因为早年东北居民将纸糊在窗棂外遮风挡雨。

“养个孩子吊起来”,实际是把婴儿放在悬挂在房梁上的悠车里。

“姑娘叼着大烟袋”,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妇女吸烟者较多,这与东北季节气候有关。

拓展内容:

1、与《闯关东》相关的东北特色菜

(1)猪肉炖粉条儿。北方盛产土豆粉,就是用土豆磨出浆,然后经过滤,墩缸、过包、炕粉子、兑凡、叫瓢、把粉又漏进开水的锅中,然后捞出,在外面凉干。一到秋冬,远村的屯子里,那一片片白白的场地,就是粉坊。粉坊主要是把土豆加工制粉,保存起“干粉”,以备长久吃用。粉在东北是人们生活不可离开的好吃的食物,而特别是用猪肉来炖粉,奇香无比。因为肉汤在里边起了作用,把滋味儿都炖进粉里边去了,吃上一口,余香无尽。

(2)小鸡炖蘑菇。就是把小鸡和蘑菇在一起炖,有时候鸡的火候炖的怎么样不重要,甚至蘑菇没洗净就扔进了锅中。吃的就是一个豪爽,吃的就是一个家的感觉,无怪乎东北菜大多冠以“家常”二字。鸡与“吉”谐音,还有一层祝福的意思。冬天,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这个时候吃小鸡炖蘑菇,特别有益,不只让人享受了美味,还能暖身温中、增强免疫力。吃鸡肉、吃蘑菇、喝鸡汤,能防控感冒。它还是东北民间流行的滋补良方,凡体质虚弱和久病卧床的人、老人、产后哺乳的妇女,都宜常吃。如在烹煮时在汤内适量加入百合、枸杞子、山药,滋补效果会更好。

(3)杀猪菜。过年了,村里一户人家杀了头猪,这后腰腿的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腻,要切成片放进过锅里煮了过油,然后和酸菜、血肠一起炖。农村里灶膛火映着大娘的脸,锅里放了姜蒜的炖菜煮得咕嘟,咕嘟响。等这杀猪菜传到了城市,城里饭店加多了工序,用足了料,吃起来味道更显鲜美。另外,血肠可以单独成菜,切片以后蘸着蒜汁吃,别有一番风味。

(4)“饭包”。饭包的材料用东北特有的不包芯的大白菜。它的做法很简单,白菜叶洗净,里面抹上黄酱、放上生葱,再把雪白的亮晶晶的东北大米饭放进去,然后把菜叶子卷好,捧着吃。卷大葱和大酱,这种习俗的来源肯定和山东有点关系,随着闯关东的山东人增多,东北菜在用料、制作方法等方面,可以见到不少山东菜的影响,但是端上桌的东北菜就是东北菜,无论是看上去还是吃起来都跟鲁菜不同。

(5)得莫利鱼。据说,哈尔滨郊区靠着马路边有一个叫得莫利的小村庄,村里人在路边上开了个小吃店招待路上歇脚吃饭的过路人。把豆腐、宽粉条子和乌苏里江里捞上来的鲤鱼炖在一起吃是老乡们吃个热乎的老做法。后来菜的做法不胫而走,传遍了城里的大街小巷。单说这白菜、土豆、粉条、豆腐、大鲤鱼(也可是鲫鱼)都是寻常之物,可加料混在一起,在大锅里炖上四五十分钟,那汤浓浓的,鱼肉鲜鲜的,豆腐颤巍巍的,土豆酥酥的,白菜脆生生的;五花肉本来是为增加鲜口,此时已炖得肥而不腻,嫩而又鲜;红里透亮的粉条荡荡悠悠滑进嘴里,虽吃满汤汁而不失弹性……屋外寒风猎猎,漫天飘雪;屋内,烧得热热的炕头上盘腿而坐,面对热腾腾一大盆好吃的食物,无论男女,全都豪放起来,大快朵颐,再来二两农家小烧酒,那气氛简直热火朝天,初次见面便足以成为好兄弟。

(6)煎饼。《闯关东》中,文儿他娘就是用一口煎饼救活了一条人命,话说这煎饼,多由粗粮制作,疏松多孔,可厚(叠层)可薄,便于与其他食品搭配,可在不同场合食用。山东人吃煎饼,就像新疆人吃馕,东北人吃大馇子,藏民吃糌粑一样。“山东山东,煎饼卷大葱。”从前,外地人总是这样评价山东人,好像山东人个个头顶高粱花,嘴角永远飘着章丘大葱的味道。进入21世纪,山东人仍然没有改变吃煎饼的喜好,有山东人的地方必有煎饼。有厚厚的一摞煎饼放在家里,农活再忙,也不会因做饭耽误时间,或因无暇做饭而饿肚皮。馏,烙,泡,烤,或直接食用,做好的煎饼怎么个吃法都行。

2、历史上真实的闯关东

《闯关东》以上帝般的视角,全面而细致地带观众回顾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人口大迁徙。虽然影视作品的总是具有戏剧性特征,但是仍然可以带给我们对历史上真实的“闯关东”移民潮的探究与思考。关东,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即今天辽宁、吉林、黑龙江省所属的东北大地。“闯关东”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顺治年间。当时清政府一反以往鼓励汉族人进入关东补充人口的政策,开始禁止汉族流民涌入关东,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关东是满洲人发源与崛起的地方,被称为“龙兴之地”,清政府认为要保持此地满族的文化纯正性、不被中原文化同化,就必须禁止汉族流民与满人杂居;第二,关东是满族人的主要聚居地,汉人大量进入必然会使满族人拥有的资源相对减少,对满族的长期发展不利;其中提到对满族人拥有的资源的侵犯,主要是指土地与人参。长白山是满洲的发祥地,被满洲人视为“神山”,此处人参资源最为丰富,很多汉人迁去后都以挖人参为生,这是一直垄断着人参资源的清政府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康熙七年宣布关闭山海关的大门,关外被列为禁区,严禁汉人进入。而迫于生计以及对财富的追求,一些人还是犯险进入关东,谓之为“闯”,这就是闯关东的由来。

3、闯关东发生的原因

“闯关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发生的原因也是不同的。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愈演愈烈,尤其是对领土的捍卫能力不断减弱。从此沙俄趁机大量地侵吞黑龙江边境领土,1860年,咸丰皇帝宣布关东地区向流民开放,开禁放垦,流民入关不再被视为非法。1897年彻底开禁。清政府此举,既减轻了关内人口压力,又充实了边防。这是“外患”的催动。而《闯关东》剧中,由朱开山的身份我们可以得知故事开始于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也就是1902年。大量的农民破产,急于寻求新的生路,便纷纷涌向了东北那片广袤的土地,这便是“内忧”的作用。剧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远不止于此,例如,朱开山一家是山东人,而为何又将剧中人物的户籍设定为山东呢?因为山东人确实是那个时期“闯关东”的主力军。这是在地理和人文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一方面,山东是个半岛,东面临海,往南苏皖地区,往西则是豫冀地区,这两个同样都是人多地少的地方,于是只好北上入出关。另一方面,山东人粗狂豪放、勤劳尚义的性格特征也是他们敢于冒险的原因,频繁的天灾人祸使他们的乡土意识逐渐淡化,冒险意识不断增强。

参考资料:

闯关东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19
《闯关东》中有很多山东汉子说的歇后语,让人记忆犹新。比如,“白酒就大葱,一盅顶两盅。”这句被奉为经典台词的歇后语就道出东北和山东两地人的两大饮食特点,“山东人喜欢吃葱,现在他们的煎饼卷大葱也很有名,而东北人喜欢喝白酒,就是为了御寒,特别喜欢喝度数高的,够劲儿的,喝酒有时不要什么小菜,白酒就大葱,一盅顶两盅。”

  还有剧里的台词和黑话,很多人都能记住并在生活中和朋友们“侃”一下,其实很多都是东北话。比如:文儿他娘总叫传武“活兽”,就是形容人很“野”、很“倔”、很“拧”,带有“反叛”的意思。还有“孬货”,就是形容人不好,没出息。“虱子不能顶起被单来,蚂蚱也不能穿着我的鞋跑。”(朱开山语)

  还有一些土匪的“黑话”。张垛爷说:“我是里口来的(这个地盘的)。老大,看您可不像是这梗子(山头)的。”那人“呸”了一口说:“我浪飞(没入绺子)。”张垛爷说:“爷,给个话。”那人说:“我满转(什么都干),插旗(寻找目标)呢,口渴(没钱),只好别梁子(打劫)。”张垛爷说:“兰头不海(钱不多),我还有活窖(很硬的关系)。”那人站起上下打量张垛爷,一拍腰。张垛爷左手四指,右手三指交叉一揖。

  那文说:“我看你是星(冒牌)!”张垛爷说:“楼子(太阳)在上,倒阳切裂(东南西北)任你打听。”那文问:“里码(同道人)?”张垛爷说:“空子(外人)哪敢起垛。”那文说:“山不转水转,报个蔓(姓)吧。”张垛爷说:“跟头(张)。”张垛爷掏出一摞银元,放到那顶狗皮帽子里,说:“请林子后面的几位兄弟搬姜子(喝酒),山串(喝醉)。”

  这些黑话是江湖上的人,大多是土匪为了减少砍头坐牢的风险,有意将一些明明白白的事,讲得让别人听不懂,好躲避灾难。在“闯关东”的过程中,“黑话” 似乎也是必不可少的。

闯关东到东北莫名其妙“三大怪”

长期以来,民间把“窗户纸糊在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姑娘叼着大烟袋”称为“东北三大怪”。实际上这是闯关东的人们到东北以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与自己原来生活环境不一样的风俗和习惯,于是总结出东北“三大怪”等顺口溜。

 “窗户纸糊在外”,是因为早年东北居民将纸糊在窗棂外遮风挡雨。东北风大雪多,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将窗户纸糊在外侧,遇风时有窗棂做撑架,窗户纸就不容易被吹破。遇雪时雪花打在窗户纸上也会落下,融化的雪水不至于浸透窗户纸,可以延长窗户纸的寿命。而所谓“养个孩子吊起来”,实际是把婴儿放在悬挂在房梁上的悠车里。据说这是满族的发明,也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科学做法。当年东北还很荒凉,不但虫蛇较多,而且屋内烧火炕,婴儿睡这种火炕容易“上火”生病。把婴儿置放在悬空的柳条筐内有节奏晃动,可减少虫蛇叮咬,让孩子睡得更安稳。还有“姑娘叼着大烟袋”,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妇女吸烟者较多,这与东北季节气候有关。而且漫长的冬季农民无所事事,男男女女喜欢坐在热炕上闲聊抽烟。不过现在,这个旧俗已少见了。所谓“怪”,其实是外地人对东北本地民俗、生活习惯、社会现象的一种看法。

从“闯关东”看东北饮食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提起“闯关东”,就不能不说说这关东菜。

  猪肉炖粉条儿。不论是朱开山一家,还是土匪,在北方,人们最喜欢吃的就是猪肉炖粉条儿,又香又解馋。这主要是北方盛产土豆粉,就是用土豆磨出浆,然后经过滤,墩缸、过包、炕粉子、兑凡、叫瓢、把粉又漏进开水的锅中,然后捞出,在外面凉干。一到秋冬,远村的屯子里,那一片片白白的场地,就是粉坊。粉坊主要是把土豆加工制粉,保存起“干粉”,以备长久吃用。粉在东北是人们生活不可离开的好吃的食物,而特别是用猪肉来炖粉,奇香无比。因为肉汤在里边起了作用,把滋味儿都炖进粉里边去了,吃上一口,余香无尽。特别是在闯关东过程中,当干活累了身心俱疲时,到住处吃上一顿猪肉炖粉条儿,人就会浑身使劲,而且精神焕发,定能重新奔往艰难的旅途。

  小鸡炖蘑菇。顾名思义,就是把小鸡和蘑菇在一起炖,有时候鸡的火候炖的怎么样不重要,甚至蘑菇没洗净就扔进了锅中。吃的就是一个豪爽,吃的就是一个家的感觉,无怪乎东北菜大多冠以“家常”二字。鸡与“吉”谐音,还有一层祝福的意思。冬天,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这个时候吃小鸡炖蘑菇,特别有益,不只让人享受了美味,还能暖身温中、增强免疫力。吃鸡肉、吃蘑菇、喝鸡汤,能防控感冒。它还是东北民间流行的滋补良方,凡体质虚弱和久病卧床的人、老人、产后哺乳的妇女,都宜常吃。如在烹煮时在汤内适量加入百合、枸杞子、山药,滋补效果会更好。

  杀猪菜。过年了,村里一户人家杀了头猪,这后腰腿的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腻,要切成片放进过锅里煮了过油,然后和酸菜、血肠一起炖。农村里灶膛火映着大娘的脸,锅里放了姜蒜的炖菜煮得咕嘟,咕嘟响。等这杀猪菜传到了城市,城里饭店加多了工序,用足了料,吃起来味道更显鲜美。另外,血肠可以单独成菜,切片以后蘸着蒜汁吃,别有一番风味。

  “饭包”。饭包的材料用东北特有的不包芯的大白菜。它的做法很简单,白菜叶洗净,里面抹上黄酱、放上生葱,再把雪白的亮晶晶的东北大米饭放进去,然后把菜叶子卷好,捧着吃。卷大葱和大酱,这种习俗的来源肯定和山东有点关系,随着闯关东的山东人增多,东北菜在用料、制作方法等方面,可以见到不少山东菜的影响,但是端上桌的东北菜就是东北菜,无论是看上去还是吃起来都跟鲁菜不同。

  得莫利鱼。这是东北的名菜,为啥叫得莫利鱼呢?据说,哈尔滨郊区靠着马路边有一个叫得莫利的小村庄,村里人在路边上开了个小吃店招待路上歇脚吃饭的过路人。把豆腐、宽粉条子和乌苏里江里捞上来的鲤鱼炖在一起吃是老乡们吃个热乎的老做法。后来菜的做法不胫而走,传遍了城里的大街小巷。单说这白菜、土豆、粉条、豆腐、大鲤鱼(也可是鲫鱼)都是寻常之物,可加料混在一起,在大锅里炖上四五十分钟,那汤浓浓的,鱼肉鲜鲜的,豆腐颤巍巍的,土豆酥酥的,白菜脆生生的;五花肉本来是为增加鲜口,此时已炖得肥而不腻,嫩而又鲜;红里透亮的粉条荡荡悠悠滑进嘴里,虽吃满汤汁而不失弹性……屋外寒风猎猎,漫天飘雪;屋内,烧得热热的炕头上盘腿而坐,面对热腾腾一大盆好吃的食物,无论男女,全都豪放起来,大快朵颐,再来二两农家小烧酒,那气氛简直热火朝天,初次见面便足以成为好兄弟。

  煎饼。《闯关东》中,文儿他娘就是用一口煎饼救活了一条人命,话说这煎饼,多由粗粮制作,疏松多孔,可厚(叠层)可薄,便于与其他食品搭配,可在不同场合食用。山东人吃煎饼,就像新疆人吃馕,东北人吃大馇子,藏民吃糌粑一样。“山东山东,煎饼卷大葱。”从前,外地人总是这样评价山东人,好像山东人个个头顶高粱花,嘴角永远飘着章丘大葱的味道。进入21世纪,山东人仍然没有改变吃煎饼的喜好。从沂蒙山区到淄河两岸,从泰山脚下到孔孟之乡,从微山湖畔到黄海之滨,有多少人是吃着煎饼长大的?又有多少人现在仍然喜欢吃煎饼?这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字。有名言道“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哈姆雷特”,换言之,有山东人的地方必有煎饼。有厚厚的一摞煎饼放在家里,农活再忙,也不会因做饭耽误时间,或因无暇做饭而饿肚皮。馏,烙,泡,烤,或直接食用,做好的煎饼怎么个吃法都行。

  别看只是几道家常菜,它却凝聚着东北烹饪的深厚功力,闪射出“白山黑水”的夺目光彩。关东菜由以东北菜为主,它虽然不在“八大菜系”之中,但却有着很好的口碑,越来越受各地人的喜爱。而东北人对饮食的要求是丰盛、大方,以多为敬,以名为好;喜欢迎宾宴客,豪爽、直朴、热诚、潇洒;性情如长白红松般刚直,襟怀如松辽平原般坦荡
第3个回答  2013-07-19
咱中国人得活着,得好好地活着。----朱开山

咱们老朱家不会亡,咱们中国也不会亡! ----朱开山

朱开山:孩他娘,孩子们,我们这也算是背景离乡了...来,咱们磕个头吧,别忘记这是生你们养你们的地方...(背井离乡的苦楚全在这句话里了。)

传文和那文相亲,那文讲聊斋●陆判挖心,传文说:“俺的娘呀,你不是想把俺的心也挖出来吧?”(憨厚可爱哦)

朱开山的擦屁股纸理论——
“咱老朱家的名声全让传武当成揩腚纸扔到茅坑里去了,咱得把它捡回来,洗净了,晾干了,晒它几个伏天的太阳,让老冬的冰雪冻几个来回,你再拿回来闻闻,说不定还有臭味儿呢!”

传文骂道,传武你这个不是人揍的,文他娘一个高从屋里蹦出来,呵斥道:“传文,你骂谁?俺和你爹不是人?打了锅说锅,砸了盆说盆,……他爹,你就让老大这么骂咱俩?啊?屁也不放一个?”(山东娘们,彪悍啊)

那文哭唧唧地说:“先生啊,为妻的活不起了,浑身酸疼得了不得啦,骨头都裂了缝儿了,你快给我捏捏按按,要不然为妻的就熬不到天亮了!”(文字不精彩,要看那神态,要听那声调)

文他娘说:“这大媳妇,别看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可是有点儿二,倒也欢喜人。”那文从门外探进头来问道:“娘,什么是二?”(牛格格真可爱)

那文为朱家赌钱不归,文他娘发牢骚——
“俺早就看了,这媳妇是个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早晚惹事。还有老三那个玉书,成天攥着张报纸,小嘴巴巴着,新思想啊,要解放啊,解她娘的臭脚吧!两根筷子一般长,早晚都是下脚料。”、 “这块荒料,不知一翅子扎哪儿去了,荒料就是荒料,就可以扎个篱笆墙。”
传文说:“俺出去找找这块荒料,好歹还能扎个篱笆墙,防防野狗什么的也行。”

那文赌钱超经典的一段台词:
本人出身格格,刚过百日,老王爷就抱着我在桌上打牌,三岁的时候王爷就让我摸牌,四岁的时候老家院教我牌路,五岁的时候我就会打二十九路,两个色子比自己的儿子听话,一副牌上手摸三把,不用看我就知道它是什么,光码牌我就学了三年,抓起牌来,要幺鸡它不敢给我来二饼,要东风它不敢给我来红中,牌掉到地上不用看我知道反正,看下眼神我就知道你想和什么,论输赢银子拿车拉……和你们玩?这就算抬举你们了!”

在来一段牛格格的经典:
端起酒盅,我就想喊——左右丫头,单弦伺候,上下仆人,洗耳静听,且看我酒到酣处,文房四宝来,我挥诗一首,与月同醉,怎一个好字了得……

还有,牛格格照相那个姿势也很经典

那文教育秀儿:“唉,你也是完蛋货,你跟他闹啊!……当兵一年,老母猪赛貂蝉,一个丘八你都没让他动心?……女人没勾引男人的本事,那还算女人吗?”

那文:“就是嘛,是肉就比青菜香!”(支持老公,多好的媳妇)

朱开山一笑说:“千万别跟生人下棋,坐到棋盘前的人,手里都有十六个子,你知道他是哪路高人?谁也别把谁看成烂地瓜,任你踩,任你踹。他剩一个卒子,就兴把你拱死了!这就叫真人不露面,露面不真人!(李大嘴的话——低调!低调!)

朱开山:他姓潘的不光是骑咱们头上拉巴巴,他拉完了,还要咱说他的巴巴是香的!(有了擦屁股纸理论,自然要有拉巴巴理论)

潘五爷:我就爱吃筋头巴脑的牛肉(嚼不烂就别吃)

饭店老板:白酒就大葱,一盅儿顶两盅儿。

饭店老板:不知道金银不换,知道了全是扯淡!(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至理名言,谨记!)

镇三江:……朱家爷俩救我两次命,我可咋还呀!(只有爷们才说这话)

传文颠颠过来,搀住那文,低声笑道:“你本事怪大呀,长翅膀飞出来的啊?”

“把良心放正”(这世界上有几个能把良心放正的?)、

震三江死后,鲜儿说:“我照样当胡子!”(意志坚定,鲜儿确实有当土匪的天赋)

老朱回山东老家,有人对他说“闯关东的人,回来的时候脚底下都带股子风啊,急卡卡往家奔的风……”,回来的脚步“那是迟迟疑疑拿不动腿,不愿离开故土呀。”(心酸,无语)

朱开山:“我要看着你们日本人滚回你们的小岛子上去,但是滚回去的时候这儿还得留下你们的片片尸首!”,日本人森田:“哈哈哈~不会的,我们大日本帝国就象初升的太阳,会照亮中国,照亮全世界。”朱开山转身问小孙子:“生子,你听明白他的话了吗?”“我不明白,他象在说梦话。”森田:“...........”

奶奶的,想当良民还当不成了!----鲜儿

秀儿,别恨我,我不坏,我只是大黑天风雪中走丢了的孩子。----一郎

那文气传文,照着生子呸一下,生子说:你吐我干什麽?我又不是我爹!

那文对传文说:“呸,你自己过你的好日子去吧。朱传文,我要知道你是一个钻进日本人裤裆里吃屎吃尿的东西,不用咱爹,我就把你活活啃啦!我油炸你的狗头,爆炒你的心肺,抽了你的大筋纳鞋底子!”

“行了吧你,你闭上你的脏腚吧,我去你的森田的!你气死奶奶我了。你告诉我,森田住哪儿,我宰了他!”

文他娘给一郎做打卤面后说的那一番话:“兴许啊,娘是不如你那个,那些日本朋友懂的天下事懂得那么多。 但是将来走到最后,要是证实了你今天走的道是对的,娘替你高兴。要是证实了你今天走的道是错的,娘不记恨你,娘也不嫌弃你。全当娘没有看护好你,让你大黑天的在风雪里走丢了。。

那文赌钱超经典的一段台词:

本人出身格格,刚过百日,老王爷就抱着我在桌上打牌,三岁的时候王爷就让我摸牌,四岁的时候老家院教我牌路,五岁的时候我就会打二十九路,两个色子比自己的儿子听话,一副牌上手摸三把,不用看我就知道它是什么,光码牌我就学了三年,抓起牌来,要幺鸡它不敢给我来二饼,要东风它不敢给我来红中,牌掉到地上不用看我知道反正,看下眼神我就知道你想和什么,论输赢银子拿车拉……和你们玩?这就算抬举你们了!”

“媳妇们,把菜刀、擀面杖都放下吧。”----传文他娘

鲜儿,你告诉传武,俺报答他老朱家一回了。还差一回。下辈子吧! ----震三江

虱子不能顶起被单来,蚂蚱也不能穿着我的鞋跑

那文为朱家赌钱不归,文他娘发牢骚——

“俺早就看了,这媳妇是个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早晚惹事。还有老三那个玉书,成天攥着张报纸,小嘴巴巴着,新思想啊,要解放啊,解她娘的臭脚吧!两根筷子一般长,早晚都是下脚料。”、 “这块荒料,不知一翅子扎哪儿去了,荒料就是荒料,就可以扎个篱笆墙。”

传文说:“俺出去找找这块荒料,好歹还能扎个篱笆墙,防防野狗什么的也行。”

那文赌钱超经典的一段台词:

对不起我忘了告诉各位了,本人出身格格,刚过百岁的时候,老王爷就抱着我在牌桌上玩牌,三岁的时候老王爷就让我摸牌,四岁的时候老家院教我牌路,五岁的时候我就会打二十九路,两个色子比自己的儿子还听话,一副牌我上手摸三把就知道它是什么,光抓牌我就学了三年,我要么鸡它不敢给我来二饼,要东风它不敢给我来红中,牌掉地上我不用看就知道它是反正,看一下你们一个个的眼神,我就知道你们想胡什么,跟你们玩,对不住了韩大叔~

有人帮着扶你,是你的造化;没人帮着扶你,你也别怨人家,人家也不欠你的。
第4个回答  2019-05-01
白酒就大葱一盅顶二盅碰滑咱们中国人大活着好好的活着。

“东北黑话”成《闯关东》中经典语言有哪些?
还有一些土匪的“黑话”。张垛爷说:“我是里口来的(这个地盘的)。老大,看您可不像是这梗子(山头)的。”那人“呸”了一口说:“我浪飞(没入绺子)。”张垛爷说:“爷,给个话。”那人说:“我满转(什么都干),插旗(寻找目标)呢,口渴(没钱),只好别梁子(打劫)。”张垛爷说:...

闯关东经典名句
人这一辈子有灾有难,自己在刀尖上滚,滚过来你就活命,滚不过来你也别怨谁,这就叫闯江湖吧,有人帮扶你呢,是你的造化。没人帮扶你,你也别怨天,别怨地,因为谁都不欠你的。《闯关东》喜欢(22)分享到微信 朱开山:我在看天上的星星,一个挨着一个,你亮你的,我亮我的,不争不抢,一...

东北话炸屁是什么意思
《闯关东》中有很多山东汉子说的歇后语,让人记忆犹新。比如,“白酒就大葱,一盅顶两盅。”这句被奉为经典台词的歇后语就道出东北和山东两地人的两大饮食特点,“山东人喜欢吃葱,现在他们的煎饼卷大葱也很有名,而东北人喜欢喝白酒,就是为了御寒,特别喜欢喝度数高的,够劲儿的,喝酒有时不要什么小菜,白酒就大葱,一...

东北土匪黑话是什么?
这其中,尤以东北的土匪黑话最为有名。 从清朝末年清政府解除封禁后,关内的贫苦农民纷纷拖家带口闯关东,东北三省的人烟也迅速稠密起来。但是,由于腐朽没落的清政府未能对东北进行有效管理,一片混乱的东北变得土匪遍布,土匪黑话也随之大兴,成为土匪之间通行的行话。 土匪黑话几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真要全部来写,估...

东北土匪黑话姓氏大全
东北土匪有许多行话、黑话。江湖上的黑话,又称作切口,也叫春点、寸点、唇点。2、和人有关的黑话 尖果: 小美女 花票: 女人 红票: 妙龄女子 开观音场: 以女人为赌注 死期孩子: 终生为妓 开包:破处 压红窑: 找女人陪着 念果: 丑女 地牌: 女人 草儿: 女人 斗花: 女孩 才大兴: ...

你的姓氏,在江湖黑话里怎么讲?
在千百年的历史中,这些江湖人为了保护自己,也演化出了一套独特的语言,被称为“黑话”,其中最为出名的两句,莫过于《林海雪原》中的“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了。在电视剧《闯关东》里,朱家老三随张垛爷走垛,在半路上遇到土匪让张垛爷报个蔓,张垛爷随即回复“跟头(张)”说起这个“蔓”,...

求!什么电影中有江湖黑话(春点)的镜头
闯关东就有 传文的马队在林子里过得时候就有 黑话 如 出来报个万、蓝头海、 撤呼等等。

土匪常用的黑话有哪些?
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各自特有的行话,对于外行人来说,这些行话如同天书一般难以理解。然而,我们今天所称的“黑话”可能更准确地描述这一现象。实际上,杨子荣与座山雕之间的那些黑话,并不是土匪的专利,这些行话据说源自于闯关东至东北地区从事伐木工作的山东人。在土匪中,他们使用了许多独特且保密的...

天王盖地虎下一句是什么?
天王盖地虎下一句是:宝塔镇河妖。该对联出自电影《林海雪原》里的土匪头子座山雕质问杨子荣的暗语和杨子荣的回答,短小精悍,脍炙人口,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

黑话的历史发展
下文还要介绍。 第三种叫棒子手。这种土匪没有枪械,仅以木棒劫道;人数少,有时1人,有时数人,时聚时散。他们打劫对象多是单身行人、小户人家。 大股的土匪又称“溜子”,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组织和规矩。其总头目叫“大当家的”或“大掌柜的”,内部呼为“大哥”。其下有二掌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