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的问题

社会认知的基本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什么是归因?怎样理解归因的基本原则和归因中出现的偏差

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认知方式有场依赖型(field dependence)和场独立型(field independence)、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三类。

场依赖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的线索为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尤其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行为常以社会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因此,他们这类学生适合于那些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

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经验、价值观)为依据,他们不易受周围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关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喜欢独处。因此,他们不适合于那些“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他们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搞清楚就开始解答。这种类型的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冲动型学生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

沉思型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这种类型的儿童,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慢,但错误率很低。沉思型儿童在解决高层次问题中占有优势。

具体型学生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否则很容易造成他们对问题的偏见。研究表明,这类学生在结构化教学方法(如演绎法和讲解法)之下,成绩会更好。

抽象型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某个问题或论点的众多方面,可以避免刻板印象(对人与事物认知的先入为主性),能够容忍情境的模糊性。

一、社会认知的内涵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来进行。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社会认知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认知的选择性。人们是根据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地进行社会认知的。(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这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刺激下,个人心理状态、情感、动机所发生的某些变化,这种变化随着个人对社会刺激的意义所理解的程度而转移。(3)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这是自我意识发挥作用的结果,它使个人的认知体验不被他人所觉察,从而使个体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

三、第一印象

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印象,称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第一印象的信息来源包括:亲眼目睹对方所获得的印象,主要是对方的外表与才华;也包括看到或听到对方其他方面的材料所获得的印象。第一印象的特征有:(1)表面性;(2)片面性;(3)类化;(4)归因。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为首因效应,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影响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交往。第一印象不是无法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多,对方各方面的情况将愈益清晰。

四、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可以说,社会刻板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与职业、地区、性别、年龄等方面有关,也就是说职业、地区、性别、年龄等都可以成为各种社会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人们的社会生活、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地位、文化水准等方面大致相同,彼此之间就会具有许多共同点,它们会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这种看法发展下去往往会导致一种刻板印象的产生。社会刻板印象常有先入为主的作用,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社会刻板印象的作用也称"晕轮作用"、"光圈效果"。社会刻板印象往往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心理等各种因素复杂地交织着,并深深地打入人的的心坎里,因此它难以很快纠正。

五、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社会认知对象的范围很广,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1)对他人表情的认知。人是一种富有表情的社会人,人的表情是反映其身心状态的一种客观指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表情来判断其心理,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认知者对他人表情的认知与解释。人的表情以面部表情为最重要,此外身体的动作与姿态、说话的语调等也是属于人们表情范围之内的种种形式。(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真正认识,必须通过长期的观察才有可能。但对他人性格的某些方面,在较短时期内也是可以认识到的。了解一个人的过去生活道路,甚至是了解一个人在家里兄弟姐妹中的排行,都会有助于了解其性格特征。对性格认知的研究,因其缺乏科学的、客观的标准而相当困难。(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两层意思:一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二为对他人与他人之间的认知。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经常表达的意见、表露的态度和情绪,来推测人与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它使得对人际关系认知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认知者的情感成分参与其中。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是否正确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能否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30
你提的问题都很不专业,或者不是大陆的语系。
第一个问题,应该是冲突理论,以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科塞的功能冲突理论,等为代表,讲的是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导致的社会变迁,这种冲突也有正向的功能;
第二个问题,应该是结构功能理论,以人类学的研究为起点,特别是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到了二战后美国的帕森斯成为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说的是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功能,相互的功能配合和分化构成了社会的结构和发展;
第三个问题,是符号互动理论,以米德,库利等为代表,说的是通过共享价值的符号规范,来进行社会互动。

你去查我说的理论名字,就可以找到的。为什么你的理论名称这么不同,难道你的教材很老,或者是台湾的?
第2个回答  2021-01-04

社会心理学:社会抑制|为什么有时大家一起工作学习效率会很低

第3个回答  2013-07-3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