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时,谭嗣同为什么没有逃跑?

如题所述

他不应该逃跑,如果连他也逃跑了的话,就证明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真正垮台,也象征他们的软弱性!革命必须流血 流血人民才会记得 革命必须要坚持 坚持就必须要人来干 遇到挫折 就先要忍耐 所以谭嗣同被杀了 康梁跑了 所以说 去留肝胆两昆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15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巍巍两昆仑 谭嗣同 之所以伟大 就是因为他这种 以自己的鲜血来唤醒大众的 牺牲精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1-15
因为他决定为变法牺牲,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第3个回答  2014-01-15
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唤醒民众

戊戌变法后谭嗣同为什么不逃?
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他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都逃跑了,谭嗣同明明也可以逃,为何不逃?
当时,也正准备逃跑的梁启超找到谭嗣同,试图说服谭嗣同离开并出国。令梁吃惊的是,谭嗣同拒绝了与他一起逃跑的提议。此外,谭嗣同也因为改革的失败而鄙视逃逸的行为。他很激动地对梁启超说:各国的改革都是流血的。今天的中国,如果你没有听说过改革带来的流血事件,那就从我开始。谭嗣同将他的作品装在一...

身为封疆大吏,为何儿子谭嗣同被捕入狱,他却无动于衷不予施救呢?
那么谭嗣同究竟为什么不肯逃跑呢?第一,谭嗣同之所以不跑,其实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光绪帝:在光绪帝尚未被圈禁之前,谭嗣同就已经在联络袁世凯商议“围园杀后”的计划了。可以说,光绪帝被圈禁乃至慈禧太后突然大怒要剿杀维新派,跟谭嗣同错误估计形势关系很大。等情况变得异常严峻时,他还对王五讲...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什么不逃亡呢?
其实不然,为变法流血牺牲是果,不是因。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什么不逃走,据说原因有很多:有人认为,谭嗣同留在北京不走,是为了找人营救光绪皇帝,结果光绪帝没救成,还耽误了自己的逃走。据记载,谭嗣同曾对王五道:皇帝尚在囹圄,做为臣子的岂能一逃了之,如此有违天道,决计不可!王五苦劝无果。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为什么谭嗣同有机会逃走却选择留在家中等待被捕?
谭嗣同有出逃的机会却选择英勇就义,是为了激励后人为改革事业献身。另外,光绪因为支持变法而被囚禁,他要以死报答光绪的恩情。一、戊戌变法失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谭嗣同像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一样,积极为变法图存做宣传。他和梁启超等共同创办“时务学堂”,宣传政治改革。1898年8月21日,谭嗣同抵达...

戊戌政变之初为什么不把谭嗣同捉拿了呢
原因很简单,慈禧太后当初并不知道维新派有杀荣禄,围颐和园的策划。所以当戊戌政变发生时,慈禧只是将杀戮的矛头指向康有为和梁启超。可是政变发生后,袁世凯为了自保(他担心谭嗣同等四军机章京被捕后,禁不住严刑逼供,将夜访法华寺的事情说出来,必定牵连自己)所以袁世凯先发制人,将谭嗣同夜访的事情和...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明明能逃跑却为什么违背求生的本能留下来送死呢...
因此在梁启超劝他逃跑时,他才会说出没有流血的变法,不算变法,原话是:“今未闻中国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请自嗣同始。”在戊戌变法失败的第八天,谭嗣同等六人在菜市口被斩首。如今有许多人认为,谭嗣同是因为身有重病,所以才干脆“以死明志”。笔者认为,对于绝大部分重症患者来说...

明知慈禧要对付自己,为何谭嗣同仍旧坐等而不愿逃跑呢?
在慈禧太后的观念里,谭嗣同一行人的做法和举动是根本不可能被看好的,所以他们的这次行动以失败告终也是不出乎意料的。“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谭嗣同和一起参与行动的人都被关押起来了,其实在此之前谭嗣同是有足够的时间逃跑的,可是他没有,因为他决定和慈禧太后抗争到底,也希望以自己的这条...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什么不逃?
“戊戌变法”是清朝维新派的变法运动,“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因为“戊戌变法”严重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即使有光绪皇帝的支持,这场变法在百日之内便走向了失败。而在慈禧太后行动之前,梁启超和康有为等人已经得知了这个慈禧太后的打算。在9月20日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康有为带着...

谭嗣同为什么不逃走,留下来让清兵抓住杀了?
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20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他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但措手不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