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为什么不逃走,留下来让清兵抓住杀了?

历史书上说是因为中国还没有为变法牺牲的人,他要做第一个……好不靠谱的样子。活着可以保留力量啊,为什么要为了虚名去送死呢?

以死来殉变法事业。
1897年夏秋间,写成重要著作《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20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他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谭嗣同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唯有谭嗣同一人,清楚地了解自己因何而死,且确实愿意为之而死。今人多将谭氏归入维新派之列,实际上,早在入军机处之前,谭氏即已深植强烈的反满立场。以其著作《仁学》为例,因反满思想激烈,生前仅梁启超、章太炎等有限几位好友得见。其中如此写道:
“成吉思汗之乱也,西国犹能言之;忽必烈之虐也,郑所南《心史》纪之;有茹痛数百年不敢言不敢纪者,不愈益悲乎!《明季稗史》中之《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不过略举一二事,当时既纵焚掠之军,又严薙发之令,所至屠杀虏掠,莫不如是。即彼准部(准格尔),方数千里,一大种族也,遂无复乾隆以前之旧籍,其残暴为何如矣。亦有号为令主者焉,及观《南巡录》所载淫掳无赖,与隋炀、明武不少异,不徒鸟兽行者之显著《大义觉迷录》也。台湾者,东海之孤岛,于中原非有害也。郑氏据之,亦足存前明之空号,乃无故贪其土地,攘为己有。攘为己有,犹之可也,乃既竭其二百余年之民力,一旦苟以自救,则举而赠之于人。其视华人之身家,曾弄具之不若。噫!以若所为,台湾固无伤耳,尚有十八省之华人,宛转于刀砧之下,瑟缩于贩贾之手,方命之曰:此食毛践土者之分然也。夫果谁食谁之毛?谁践谁之土?久假不归,乌知非有。人纵不言,己宁不愧于心乎?吾愿华人,勿复梦梦谬引以为同类也。夫自西人视之,则早歧而为二矣,故俄报有云:‘华人苦到尽头处者,不下数兆,我当灭其朝而救其民。’凡欧、美诸国,无不为是言,皆将藉仗义之美名,阴以渔猎其资产。华人不自为之,其祸可胜言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6
不是谭嗣同不逃走,而是他要用死来唤醒国人的革命热情。
维新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
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第2个回答  2012-11-16
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他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第3个回答  2012-11-16
他的思想与感情估计有点激进,而且有一种江湖侠义观,按历史上说他是能跑的,如果真跟历史一样就是前面两原因,但古人的事我们不知道,也许当时跑不了
第4个回答  2012-11-16
额,对死亡看开了呗,再加上戊戌变法失败,作为领袖人之一,承担责任吧,我也不清楚

谭嗣同为什么不逃走,留下来让清兵抓住杀了?
“戊戌六君子”,唯有谭嗣同一人,清楚地了解自己因何而死,且确实愿意为之而死。今人多将谭氏归入维新派之列,实际上,早在入军机处之前,谭氏即已深植强烈的反满立场。以其著作《仁学》为例,因反满思想激烈,生前仅梁启超、章太炎等有限几位好友得见。其中如此写道:“成吉思汗之乱也,西国犹能...

慈禧结束戊戌变法时共抓捕8人,为何最终被处死的只有6人?
这两个被抓而没有被处死的是和张荫桓,徐致靖是因为他的父亲于李鸿章有交情,李鸿章为他求情免去一死,而张荫桓是因为有洋人为他求情,至于为什么洋人会为他求情,这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战之后,他还是被慈禧杀了。被抓的八个人分别是谭嗣同,杨深秀,张荫桓,杨瑞,徐致靖,林旭...

谭嗣同临刑时惨叫,大刀王五斩谭嗣同是真的吗?
可惜变法不能成功,慈禧太后暴怒起来就下令屠杀所有参与者,而首当其冲的就谭嗣同,有一次谭嗣同意外被清兵抓走,王五知道后异常焦虑,于是拿出身家财产想让狱兵通融一下。另一方面大刀王五以自己是京城武林高手的名气,向江湖义士们发出求助令,希望大家参与劫狱行动,当一切准备妥当后,这时在牢狱里受刑的谭...

无力回天的前一句是什么?
“有心杀贼”这句话,预示着一个无法改变的命运,它描绘了谭嗣同在戊戌政变后的困境。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清兵搜捕维新派,谭嗣同虽有壮志,却感到自己力量微薄,无法挽回局势。他的狱中绝笔诗表达了深深的无力感和对理想的坚持,"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他面对逆境的英勇...

谭嗣同临刑时惨叫,大刀王五斩谭嗣同是真的吗?
而王五先后参与了刺杀载漪、荣禄、勤王讨贼(为谭嗣同报仇),后因参与义和拳被清兵所围,为了镖局众人不受牵连,所以自首被清兵抓捕,可气的是,清廷把王五交给了外国侵略者,王五被德国人枪决于北京前门,这时候,清廷又适时的冒了出来,将王五枭首挂于城门,因为害怕被牵连没人敢收殓,最终还是天津的...

关于爱国主义的小故事,要简短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谭公临刑之前抒发的绝唱。意谓是我生为变法而生,死为变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谭公生如昆仑,死如昆仑。“谭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

名人简短事例30字
名人简短事例30字1、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

狱中题壁的故事!!!急!急!急!急!急!急!
六个人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谭嗣同,因为他原来完全有机会逃走,他事先已获悉自己将被捕的消息,而他的好友“大刀王五”及当时日夲驻华使馆中的几个日夲友人,也都表示愿意邦助他出逃,但他都一一拒绝,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被捕...

晚清十大高手的大刀王五,营救谭嗣同失败后去了哪里?
营救失败后的王五做了许多大事谭嗣同被杀后,王五悲痛欲绝,失声痛哭。他一方面继承谭嗣同的遗志,另一方面决定给谭嗣同报仇,王五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暗杀活动,去杀清朝那些卖国求荣的官员载漪、荣禄等,但最终失败。王五反抗清廷的决心越来越强烈。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王五参加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慈禧老...

《一刀倾城》之大刀王五——挥不掉英雄泪
清政府战败后答应八国联军严惩义和团,派清兵将顺源镖局团团围住。事前有人告知王五要抓他,但他好汉做事好汉当,并未逃走,也没有做殊死搏斗,猜他可能想到了挚友谭嗣同从容就义,也或许是不想连累家人。最后王五被八国联军枪杀于北京前门,就义时为56岁,令人不胜唏嘘。​​据传说大刀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