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卷九首篇柳宗元《驳复仇议》首段如下: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注解中,“天后”指的是武则天(624年-705年),文中的“陈子昂”应该就是鼎鼎大名的那个陈子昂(661年—702年),作者柳宗元(773年-819年)。问题出来了,柳宗元在武则天死后68年才出生,是如何“伏见天后的”?注解有误?还是该文另有玄机?请高手解答。
驳复仇议的作品题解
《驳复仇议》作者柳宗元(773—819),该文是柳宗元在礼部员外郎任上写的一篇驳论性的奏议,是针对陈子昂的《复仇议状》而发的,作者认为,陈子昂的《复仇议》中的观点是矛盾的,是不足取的,进而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徐元庆为父报仇,杀了父亲的仇人,然后到官府自首。对于这样一个案例,陈子昂提出了...
驳复仇议作品赏析
柳宗元的论述围绕陈子昂对徐元庆案的立场展开,首先指出其主张的错误。他强调圣人制定法律的初衷是根据事理来判定奖惩,应根据人的真实情感来评价是非。然后,他反驳了陈子昂试图同时给予“惩罚”和“表彰”的论点,认为这是逻辑上的悖论。他还引用儒家经典强化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论点无可辩驳。总体来说,...
论述题:以《复仇议状》和《驳复仇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礼法的...
对平民徐元庆为父报仇,既杀其仇人赵师韫(下邽县县尉,后升任御史),后又去自首一案,陈子昂主张“诛而后旌”,以求“礼”“法”两全。柳针对此而写作《驳复仇议》,提出“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的观点,认为官吏违法杀人也应偿命;如朝廷不惩办这种官吏,受害子弟便可以复仇。他认为:“...
《驳复仇议》译文及赏析
这样,又怎么会发生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的情况呢?《春秋公羊传》说:“父亲无辜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的。父亲犯法被杀,儿子报仇,这就是互相仇杀的做法,这样的报复行为是不能根除彼此仇杀不止的祸害的。”现在如果用这个标准来判断赵师韫杀死徐元庆的父亲和徐元庆杀死赵师韫,就合乎礼制了。而且,不忘父仇,这是...
驳复仇议文言文知识点
"相仇"出自《驳复仇议》。 驳复仇议 唐 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 若...
驳复仇议译文 | 注释 | 赏析
赏析 《驳复仇议》作者柳宗元(773—819),该文是柳宗元在礼部员外郎任上写的一篇驳论性的奏议,是针对陈子昂的《复仇议状》而发的,作者认为,陈子昂的《复仇议》中的观点是矛盾的,是不足取的,进而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徐元庆为父报仇,杀了父亲的仇人,然后到官府自首。对于这样一个案例,陈子昂...
柳宗元的驳复仇议的意思是什么
柳宗元的这篇文章,是驳斥陈子昂的主张的。他引经据典,说明这种主张自相矛盾,背礼违法,造成混乱。文章虽然从维护封建的“礼”与“法”的尊严出发,调和为亲报仇与守法之间的矛盾。然而,作者在行文中,却侧重于说明官吏违法杀入应当受到惩处这个观点,对人民群众反抗暴虐官吏的行为客观上予以支持,同时...
柳宗元的驳复仇议的意思是什么
柳宗元《驳复仇议》译文 【原文】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圭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对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昔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世。若日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
柳宗元的散文《驳复仇议》,第三段第一句,“向使刺谳其诚伪” 向使两...
向使中的向是从前,使是假使,所以合起来完整的意思是:假如从前……,但一般理解成假使、假设就可以了。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用法,最多可以认为 使 的假使义 是从 命令义 引申来的。
简述柳宗元的限制复仇理论
所以,柳宗元的主张是,合乎礼、合乎义的报复,不但不应定罪,还应受到表彰,应追究责任的是对冤‖情不闻、不问、不究,有渎职行为的各级官‖员。对不合乎礼、义的报复,是有罪的,判他死刑是明正国‖法,这种情况下的报复是对国‖法的仇视,是犯上作乱,更谈不上什么表彰了。